<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軟”科幻更需要“硬”主題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曼卿  2021年02月07日08:42

    在近期上映的電影中,國產科幻電影《緝魂》是相當特別的一部作品。在筆者看來,這是一部優點和缺點同樣明顯的軟科幻電影,而由電影得失所引發的熱議,并不僅限于科幻作品一域。

    《緝魂》的片頭科技感十足,似乎有意昭示著本片的“科幻”血統。故事圍繞一樁兇殺案展開,富豪王世聰在家中離奇被害,死亡現場遍布咒術印記,兇器是一個金剛杵。罹患癌癥的檢察官梁文超與妻子刑警阿爆根據種種證據,懷疑死者的兒子王天佑與死者年輕的新婚妻子李燕可能是犯罪嫌疑人。然而隨著調查的逐漸深入,發明“RNA人腦復制技術”的萬宇凡博士與死者前妻唐素貞之間錯綜復雜的恩怨情仇浮出水面,令真相更為撲朔迷離……

    《緝魂》改編自科幻作家江波的小說《移魂有術》,時間背景被設定在2031年,電影表現的工作及日常生活距離當下并不遙遠,例如柔性屏、智能家居的普及等,令人產生足夠的代入感,拉近了觀眾和電影故事的距離,宛如十年前的人們看待今日的生活。小說原著和電影都旨在通過一個科幻色彩濃郁的設想——“人腦復制技術”,來講述一個“靈魂轉移”的故事。但相較于小說,電影幾乎只保留了“人腦RNA記憶粉末”的設定,對小說的其他故事情節做了非常大的改動,使得電影流露出一種雜糅了科幻、懸疑、推理、驚悚、倫理等多種類型元素的“混血”氣質。

    就科幻電影或者文學作品而言,跨界元素就像是做菜的調料,若處理合適,與科幻基調相得益彰,便是錦上添花;若拿捏失當,則顯得不倫不類。一般來說,硬科幻需要更為扎實縝密的科學理論作為情節敘事的基礎動力,而軟科幻由于科技設定的重要性相對較低,通常借助科幻背景探討社會、人文、倫理等命題,所以更容易成為混搭各種類型元素的試驗場。當軟科幻題材融入其他類型電影的成分時,如果處理得好,能夠讓故事拓展廣度和深度,使得“噱頭”沉降為“錨點”,令人回味無窮;但如果只是一味炫技、堆砌,就可能會讓電影變成一鍋亂燉,令一個原本精彩的故事淪為看似華麗的平庸。

    對于《緝魂》來說,這種嘗試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多種類型片元素輪番上陣、各顯神通之下,故事被講述得百轉千回,反轉不斷;然而,跨界元素過于頻密的登場,又使得影片顯得枝蔓龐雜、牽涉太廣,包括生死、愛情、家庭、個體意識、信仰、執念、犧牲與救贖等,每一個都可以鋪展成為一個宏大完整的故事主題,卻又被致密地壓縮進容量有限的案情框架之中。由于支線眾多,表現手法花樣百出,電影要傳達的人文思考被極大地分散、淡化,也導致電影本身的科幻元素淪為陪襯,不能不令人感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就上映之后的反響來看,《緝魂》上映十多天之后,票房才正式破億,可見這部科幻電影并未獲得市場的充分認可。

    說到串起整個故事線索的“RNA人腦復制技術”,即將一個人的記憶與意識通過醫學手段移植到另一個人身上,這在軟科幻文藝作品中是一個非常常見的設定,例如國外有《逃出絕命鎮》《記憶裂痕》等影片,國內則有一部珠玉在前的科幻電影《記憶大師》。相較于《緝魂》,《記憶大師》同為軟科幻懸疑題材作品,其故事結構更為復雜“燒腦”,破案情節的反轉點同樣設置得非常密集,但《記憶大師》的主題仍集中于對家暴問題的關注。而《緝魂》之所以在票房和口碑上未能實現大的突破,筆者認為,根源還是在于《緝魂》所涵蓋的話題過多,沒能凝聚成一個過硬的爆發點。

    “人腦復制技術”這一科幻設定的背后,其實蘊含著一個深奧的哲學母題,也即哲學家笛卡爾提出的著名哲學理論“身心二元論”。笛卡爾認為身體和心靈是二分的,人的意識被封裝在身體里,身體阻礙著我們獲得有關“外部世界”的可以信賴的知識。當一個人的意識被轉移到另一個宿主的身體后,是否可以真的意味著靈魂的延續、個體的重生?關于這個母題,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影視作品有過精彩的演繹,例如風靡全球的美劇《西部世界》。《緝魂》如果能在這個母題上進一步聚焦、開掘,嘗試結合中國人的生命觀、倫理觀進行富有啟發意義的探討,而不是淺嘗輒止地輕輕掠過,或者沉迷于各種花里胡哨的類型元素的拼湊,也許影片的表現會更上一層樓。

    在筆者看來,有時候試圖將一個故事講述得過于繁復,往往是對故事本身不夠自信的表現。相反,許多軟科幻電影的經典代表作往往立意高遠,而從形式上來說卻是樸素、內斂的,譬如電影《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僅僅通過人物交談對話的不同情緒反應,來展現人類萬年歷史的浩瀚與神奇。反觀華語電影,周星馳的《長江七號》通過人類與一只小外星動物的互動來表現父子親情,不失為一部合格的溫暖的科幻童話。

    總的來說,能在大銀幕上看到越來越多國內原創科幻題材的作品,依然是令人欣慰的。內地科幻文藝作品的興盛,本身就是改革開放之后經濟科技高速發展的明證。而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地,涌現過許多優秀的科幻作家,如王威廉、陳揪帆等,老一輩科幻作家王晉康先生也赴深圳,積極參與“晨星杯”中國原創科幻作品大賽的組織活動,扶持科幻新人。近年來,廣東網絡文學界還出現了齊佩甲這樣的科幻網文作家新秀,其代表作《超神機械師》更是2020年度最火的軟科幻網文之一。這部小說講述男主角韓蕭靈魂穿越成為游戲NPC,進而在浩瀚宇宙里縱橫捭闔的故事,作者另辟蹊徑,用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看待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既有對現實世界格局的再現,也有對于各種文明制度和社會形態的反思。這樣一部兼具科幻與游戲設定風格的網文,在高手如云的網絡文學界開拓出了一片引領潮流的新天地。

    在多種文藝類型跨界融合漸成趨勢的今天,科幻文藝作品的內涵和形式日益豐富多元,包括“軟”“硬”科幻之間的分野也大有日漸模糊的態勢。但歸根結底,是否融合了其他類型元素,科幻基礎設定的強或者弱,并不是一部科幻作品精彩與否的最本質因素。因為一部作品無論添加多少“佐料”進去,只有保持主題的鮮明和核心品質的上乘(例如情節的引人入勝、人物刻畫的細膩深刻)才能稱得上成功,而不是喧賓奪主、流于形式。對于所有的文藝作品來說,一個好的故事,應當用最合適的形式去呈現最獨特的思考,實現文藝作品“靈”與“肉”的完美契合,而非彼此悖離,這才是文藝創作的恒久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