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將有近十部國產科幻片與觀眾見面 科幻文學與影視相互賦能
今年將有陳思誠執導的《外太空的莫扎特》、劉慈欣策劃的《時間之外》等近十部國產科幻片與觀眾見面。日前,郭帆執導的《流浪地球2》宣布定檔于2023年大年初一上映。科幻文學與科幻影視創作再度成為熱門話題。
來自科幻出版機構、影視行業,以及編劇行業的從業者認為,科幻文學為科幻影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土壤,科幻影視也成為科幻文學的助推器,二者相互賦能。北京電影學院管理學院副院長夏衛國說:“在全球票房前十的電影中,有6部是科幻片,大量的科幻影視作品都來源于科幻小說。”
中國電影的繁榮,一定是伴隨著文學的繁榮,文學是影視作品的母體。近年來,科幻影視的加持和擴散作用,成為科幻文學發展繁榮的重要原因。科幻影視對科幻文學的變現和導流能力非常強,也讓傳統科幻文學的土壤更加肥沃。《科幻世界》雜志社副總編拉茲對此表示:“這幾年,科幻網文進步非常大,因為創作篇幅不受限,所以在內容上可以更寬松、更自由。科幻文學培養了一批科幻愛好者,而科幻影視反過來也推動了科幻文學的發展。把科幻文學從‘粉絲’群體擴大到普通觀眾,這種雙向賦能會讓我們的科幻作品向著多元化去發展。”
中國最早的科幻電影需要追溯到1939年,當時楊小仲拍攝科幻喜劇片《六十年后上海灘》,一年后他又拍攝科幻恐怖片《化身人猿》,這兩部影片成為中國科幻電影史的起點。1958年,田漢創作的《十三陵水庫暢想曲》成為新中國電影史上的首部科幻電影,但限于拍攝技術等原因,科幻電影的拍攝停滯不前。直到1980年《珊瑚島上的死光》熱映,觀眾才看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也曾拍攝過《霹靂貝貝》《錯位》《大氣層消失》等科幻題材作品,但規模和影響力都不大。直到2019年《流浪地球》的熱映,被譽為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2020年8月,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于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
在大力助推科幻電影發展的當下,對于科幻文學發展與影視化轉化過程,夏衛國也表達了擔憂,科幻作家進入影視行業這個巨大的名利場,面對浮躁的氣氛可能會變得無所適從,創作的周期和作品厚度可能會受影響。《流浪地球》的編劇嚴東旭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最近幾年,一些科幻作家在寫作時就開始考慮到影視化方向,也用到了相應的技巧。我認為作家在創作時不用考慮太多影視化,應該放手去寫,讓科幻編劇放手去做科幻影視的創作。”
- 追逐國產科幻之光,迫不及待了吧[20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