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國產動畫亟待從娛樂滿足向藝術審美提升
    來源:文匯報 | 鄧月影  2020年10月21日08:24

    動畫電影《姜子牙》劇照

    國產動畫大片《姜子牙》上映至今,口碑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態勢:在褒獎者看來,該片畫面精美,特效炫目,主題、世界觀宏大深遠;而批評者則認為,《姜子牙》故事俗套,劇情混亂,人物性格單薄,甚至有蹭熱度的續貂之作之嫌。

    回看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獲得一片喝彩,開創了國產動畫的票房新紀元。如今,同類型電影《姜子牙》的豆瓣評分卻下滑到7分以下,其中到底有些什么原因?《姜子牙》現象又能給中國電影市場帶來怎樣的啟示?這些或許都要從“市場”和“藝術”兩種不同的評價維度說起。

    不同目的取向決定不同觀影體驗

    人們常常用“爆米花”和“正餐”來定位不同的電影,實際上,這兩種比喻還可以對應不同的觀影心態。就《姜子牙》而言,同一部電影,吃“爆米花”的觀眾以娛樂為目的,會覺得該片有合格的娛樂內容,特技和音樂效果強烈,適合節日氛圍,觀影體驗相當不錯;然而,期待“正餐”的觀眾以藝術審美為目的,視該片為藝術作品而非娛樂大片——他們會挑剔其中的漏洞和缺點,認為此片差強人意。

    “娛樂”和“審美”這一組不同的目的取向,對應的是“市場”和“藝術”兩種不同的評價維度,其背后是電影行業必須面對的難題。

    人們通常認為,市場維度以娛樂需求為核心,藝術維度以審美需求為核心,都落腳于觀影過程中的愉悅和滿足,因此兩種評價維度應該是統一的,理想的影片應該叫好又叫座。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市場維度為了票房,看重影片的娛樂效果;藝術維度追求口碑,注重作品的審美目的,于是形成了“爆米花”和“正餐”兩種不同的電影定位。

    更為復雜的是,在現實中,“市場”與“審美”這兩種不同維度又往往相互交織:一方面,觀眾不會清楚定位自己的觀影目的是吃“爆米花”還是品“正餐”;另一方面,電影作為大眾藝術也常常兼顧這兩種取向——有些電影是爆米花,但卻像正餐一樣營養豐富,回味無窮,如《頭腦特工隊》生動契合腦科學的前沿探索,《尋夢環游記》在俗套的“尋夢”主題中完美融合家庭、生死等人生課題;有些電影是正餐,卻也有爆米花一般的香甜美味,如持續吸引一代又一代觀眾的吉卜力經典動畫《龍貓》和《千與千尋》。

    由此,區分市場和藝術兩個維度的不同,對于充分理解電影評價的復雜狀況是非常必要的。

    從市場維度看,為了穩定地滿足娛樂需求,商業大片傾向于以“老配方”保持經典“口味”,電影的類型化標準成為了市場提出的根本要求。類型電影的特點是“套路”固定,往往只需畫面、特效、音樂、人設、臺詞、橋段等關鍵“元素”,即可實現娛樂的最低要求,從而保證票房,從《007》系列到漫威系列,大多采用這樣的方式。采納市場維度的觀眾也通常滿足于這類元素提供的“爆米花”快感,而不深究影片的整體效果。與此同時,類型片若能實現元素的重大創新,則可能帶來巨大的商業成功。例如《阿凡達》從劇情上看不過是動畫電影《風中奇緣》的“外星版”,卻以視覺特效的引領性賺足票房和眼球。市場導向迫使越來越多的導演犧牲藝術所要求的作品整體,以換取娛樂為目的的類型元素。

    相對來說,藝術維度則要求影片整體統一地呈現主題、故事、世界觀、人物性格等諸多內容,以調動觀眾的審美體驗。這就要求影片的敘事和情節自然演進,不能生硬拼合,類型元素、娛樂元素均要為這種統一性服務。因此,偏重藝術維度的觀眾即便面對類型化商業片,也會從作品整體出發進行品評,如世界觀的邏輯性、故事結構的嚴謹性、人物動機和行為的合理性、主題和價值觀的自然呈現等。影片只有實現藝術性的整體,才可能滿足“正餐”觀眾的口味。

    定位不統一導致整體表達混亂

    我們不得不承認,商業動畫大片投資巨大,必須首先以市場維度打造滿足大眾口味的“爆米花”電影。在票房的驅動下,生產者通常要創新各種娛樂元素,以期出爐香甜的“爆米花”,實現市場目標。《姜子牙》及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正是采取了這樣的方式。兩部電影都對經典IP做了大膽改編,在探索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中國動畫類型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從特效創意、藝術風格,到故事改編和人物重塑,這一系列影片有著進口動畫無可比擬的代入感和親切感,從中我們亦可感受到中國動畫在制作技術、鏡頭語言等領域的進步和成熟——這些無疑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娛樂滿足。

    然而從藝術維度上說,《姜子牙》和《哪吒》都還有待提高。

    作為一件藝術作品,好的影片應該通過人物性格的發展呈現完整的故事,并表現出特定的主題。從這個要求來看,即便是點贊爆棚的《哪吒》也存在重大缺陷:影片高潮處,敖丙和哪吒的“相愛相殺”非常唐突,敖丙的性格陡然“黑化”,故事變得相當生硬,“超越自我”的主題也因此黯然失色。

    同樣的問題在《姜子牙》上更為突出:作為主角,姜子牙的性格缺少自然發展的過程,他在片中就像是一個推進情節的功能角色,而沒有豐滿的人物形象。故事若不是跟隨人物發展而來,那么劇情就只能為懸念而懸念,為反轉而反轉,給人以強行拼湊的生硬感。沒有人物的掙扎和劇情的沖突,“不救一人,何以救蒼生”的宏大主題也不過是一個口號,無法給人以真正的感動。

    對于“爆米花”類型的電影,觀眾原不會深究藝術維度的問題。因此,從市場維度來評斷:《哪吒》真香,《姜子牙》雖然不及《哪吒》,但也能帶給觀眾足夠的快感,甚至比一些好萊塢影片更高一籌。從藝術維度上看,二者也沒有實質差別。可為什么一些能給予《哪吒》足夠寬容的觀眾要跟《姜子牙》較真藝術性呢?為什么在特效、音樂、畫面上更為出色的《姜子牙》沒有收獲《哪吒》那樣的一致好評,反而口碑分化?重要的原因在于,《姜子牙》并不是甘心當“爆米花”的“爆米花”。

    《哪吒》是標準的甜“爆米花”,有足夠的娛樂元素,而《姜子牙》是劍走偏鋒的怪味“爆米花”,這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主角超齡。動畫片的主角多為青少年,偶有超齡的,也要像《飛屋環游記》中的老爺爺那樣完成青少年階段的故事線,但中年向的姜子牙很難喚起這種情感共鳴。

    第二,氛圍嚴肅。《哪吒》叫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貫穿全片的段子和金句,以及搞笑角色太乙真人,無不適合輕松娛樂。相比之下,《姜子牙》選擇了嚴肅的主題,沒有幽默情調,而是力圖煽情,制造催淚氛圍。但這是文藝片、藝術片的題材選擇,不是“爆米花“的經典口味。

    第三,元素單調。《姜子牙》放棄了輕松搞笑的幽默噱頭和相愛相殺的情感糾葛,只剩下動作大片的打斗場面可供娛樂。雖然特效大氣磅礴,美輪美奐,但這些只能提供視覺上的滿足,無法像《哪吒》那樣帶給觀眾心理上的刺激。即便是打斗場面,哪吒也有風火輪這樣的神級裝備和三頭六臂的炫酷招式。少了豐富元素的《姜子牙》,其娛樂效果只能停留于表面,不能深入人心。

    綜上所述,《姜子牙》反套路的意圖明顯,并且有著創造“爆米花”與“正餐”互補的“半鹽半糖超級代餐品”的野心:它一方面追求特效的極致渲染、唯美畫面和史詩音樂,打造娛樂的豪華配置以迎合市場;另一方面,又試圖超越王道路線,將娛樂“爆米花”升華為嚴肅“正餐”,尋求更高的藝術境界。令人遺憾的是,降低了甜度的爆米花不像爆米花,而爆米花再多也替代不了正餐,直讓人左右為難。

    簡而言之,定位不統一導致作品整體表達混亂,是造成《姜子牙》口碑分化的根本原因。

    回看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獲得一片喝彩,開創了國產動畫的票房新紀元,這當中最讓人感動的不是影片本身,而是給予中國動畫全力支持的觀眾。他們為《哪吒》在中國動畫類型化探索上取得的進步激動不已,毫不吝嗇地給予精神鼓勵和實實在在的票房支持。這種飽含期待的慷慨,也在《姜子牙》處得到延續。受眾的高關注度和潛在的高要求將成為中國動畫市場的常態,并給動畫電影的創作帶來深層次影響。

    市場,往往被指責為商業藝術的“宿命鎖”。其解決之道不在于簡單的一刀兩斷,而在于從娛樂元素到藝術審美的更高提升。創作者常被提醒:為藝術而藝術可能失去市場,為市場而市場可能失去藝術。而更嚴酷的告誡是:為藝術而藝術也可能失去藝術,為市場而市場更可能失去市場。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美學博士、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