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雕塑里的文人與“寫意”:從杜甫、蘇軾到魯迅、齊白石
    來源:澎湃新聞 | 高丹  2020年10月11日08:40
    關鍵詞:吳為山 雕塑 寫意

    近日,“中華文脈 寫意之美——吳為山中華歷史文化名人雕塑作品展”在國家大劇院開幕,展覽展出了雕塑家30余年間積累創作的中國歷史文化名人雕塑70余件。展覽以“巍然成山——孔子”與“天人合一——老子”開啟,這兩件雕塑較有裝飾性,又進行了抽象與夸張,如孔子的身體上刀刻斧削般硬朗的線條有著山體的質感;而老子中空的身體則隱喻了“虛懷若谷”。 

    展覽現場

    《魯迅》雕塑

    《孔子》雕塑

    《韓愈》雕塑

    在一些雕塑家追求“前衛”和“先鋒”的潮流中,吳為山更注重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料,以寫意雕塑的手法探尋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如同“寫意雕塑”所指稱的,寫意雕塑依存于滋生它的文化情境。中國古代雕塑發展歷程中,其視覺形態和造型風格隨不同時期的審美傾向而呈現出不同的風貌;雕塑的精神特質則更多地與地域文明、政治生活、經濟水平、時代審美、宗教和文化思想緊密關聯在一起。

    現場的很多雕塑也都是從詩歌與文獻中構筑的歷史人物形象進行想象與發揮,比如在塑造朱元璋的形象時,吳為山就取用了比較有故事的和更為大眾喜聞樂見的“異像”——臉頰變形拉長,下巴向前凸出。 

    如《杜甫草堂·游學壯歌》,藝術家定格了壯游時期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有少年豪情的杜甫;而蘇東坡的形象,則是選用的烏臺詩案以后,中年的、拄著竹杖的東坡形象,清癯而仍舊不失“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達觀。 

    在此次參展的雕塑作品中,有幾部作品頗有意味地選取了不同時期的兩位中外藝術家,比如《在一條船上——達·芬奇與齊白石的神遇》,木船兩端遙遙相望的達芬奇與齊白石;《心靈之門——塔拉斯·舍甫琴科與杜甫對話》中隔空對話的烏克蘭詩人塔拉斯·舍甫琴科和唐代詩人杜甫,通過雕塑藝術展現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交融。 

    吳為山在《模棚與傳神》中說:“寫意精神的支撐是中國人的靈敏。靈敏所在引起時間上的快捷。但捷中含澀,它如火山熔巖,疙疙瘩瘩。中國雕塑的感染力量——情感輻射、先聲奪人、達到了高度的氣韻生動。它的生動訴諸于線之中。線表現三個層面:輪廓、體積、精神。表現手法以捏塑為核心。與西方思辨式的理性精神不同,中國理性是實踐理性,講究身體力行,身、心、手相應,人心、人性、人情,集中于人的本質、這線的連綿與悠長是一以貫之的自始至終。它打破一切事物之間界限,是貫穿于整個人生過程的形而上追求。” 

    現場的多件作品也體現了這種捏塑為核心的雖然含澀、疙疙瘩瘩,但是有厚重感和氣韻的作品。 

    現當代的歷史人物也是吳為山雕塑中的重點,他曾多次雕塑魯迅的形象,吳為山回憶:“從剛記事時,父親就與我講魯迅,家里掛滿父親手書的魯迅詩句。時值‘文革’,父親作為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對魯迅的崇敬和刻骨的熱愛深深映入我的記憶。爾后,我也看到許多刻畫與表現魯迅的美術作品,魯迅早已在我心里,他那硬骨頭的精神,那‘我以我血薦軒轅’、‘怒向刀叢覓小詩’的神與魂逐漸在我的幻化中成為立體的形象。自1993年,我開始塑魯迅,從頭像、胸像、半身像到全身像,一次次在塑與雕的錘煉與純化中體悟精神與造型的內在聯系,探索神與形的關系,推敲結構與張力,收與放諸因素?!?nbsp;

    “魯迅先生如刀刻切削的文字,犀利而深刻,正如他的長相與人格氣象。一張他在白色恐怖下決然邁步光華大學講演的照片激發了我的靈犀,那是一張側影,輪廓清晰、線條剛毅,微微昂起的頭分明內蘊信念!這是獨立于時空中的永在,是沖破黑暗尋求光明的希望。”吳為山回憶。

    據悉,即日起至11月8日前,觀眾憑國家大劇院參觀票均可以欣賞雕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