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最佳歐洲小說III》

    來源:中國作家網 | 亞歷山大·黑蒙  2020年09月30日08:44

     

    《最佳歐洲小說III》

    作者:亞歷山大·黑蒙 編,李暉 等譯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8月

    ISBN:9787544781671

    定價:78.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為“最佳歐洲小說”系列第三輯作品,深入前沿寫作現場,精選歐洲當代新銳短篇小說,每個國家收入一篇新作,不少寫作者更是首次亮相中文世界。

    此次編選力邀文壇大師約翰·班維爾作序,35位歐洲各國作家集體亮相,包括A.S.拜厄特(布克獎得主),貝爾納多·埃塔扎加(獲西班牙國家小說獎),伯納德·考門特(獲龔古爾文學獎),丹·蘭努(讓·莫奈歐洲文學獎提名),等等……這些作者中,既有聲名煊赫的大家,也有新發掘的創作聲音,地域范圍更是橫跨整個歐洲,從英國、法國這樣的老牌文學強國,到亞美尼亞、塞爾維亞、波黑這樣的文學小戶,從中心到邊緣,呈現當代歐洲寫作全景。也許,下一位文學巨擘已經出現。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亞歷山大·黑蒙(Aleksandar Hemon),小說家、評論家,“最佳歐洲小說”系列發起人,作品見于《紐約客》《巴黎評論》等各大文學雜志。

    1964年出生于薩拉熱窩。

    1992年于芝加哥訪學,波黑戰爭爆發,被困美國。

    1995年發表首篇英語小說。

    2004年獲麥克阿瑟“天才”獎。

    2008年長篇小說《拉扎盧斯計劃》(The Lazarus Project)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全美書評人協會獎決選名單。

    【譯者簡介】

    李暉,安徽宣城人。北京大學英語系博士,現任教于北京語言大學外國語學部高級翻譯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小說理論與翻譯研究、現代主義以來中國古典文學的外譯傳播、中西寓意敘事比較。譯作有《應邀之作:拉金隨筆集》(待出)、《絕對恐懼:致杜卞卡》、《魔鬼作坊》、《美學》、《浪漫主義》、《盧浮宮藏品精選》等。

    其他譯者,大多為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的優秀譯者,以及旅居海外的高質譯者。

    目 錄

    前言

    空間

    分手前 【斯洛伐克】 巴拉

    眼鏡失落的時刻【馬其頓】 扎克·庫榮澤斯基

    臉 【黑山】 德拉貢·拉杜洛維奇

    現實

    狼的原罪 【格魯吉亞】 拉沙·布加澤

    嚴寒【比利時:法語】 保羅·埃蒙德

    舌底風暴 【亞美尼亞】 克里科爾·貝雷迪安

    去年夏天我們在馬林巴德 【俄羅斯】 基里爾·科布林

    藝術

    管弦樂排練【摩爾多瓦】 維塔里·齊奧巴努

    骨髓里的音樂 【愛爾蘭:愛爾蘭語】 托馬斯·麥克·西蒙

    我的創造者,我的創造物【芬蘭】 蒂納·雷瓦拉

    記憶

    美式鏡框中的母親肖像 【匈牙利】 米克洛什·瓦伊達

    記憶培育沙龍 【土耳其:德語】 澤赫拉·齊拉克

    內心的天使 【葡萄牙】 杜爾塞·瑪利亞·卡多佐

    歐內斯特到底有多重要? 【拉脫維亞】貢德加·賴普斯

    死亡

    我和我的圣牛【烏克蘭】 塔尼亞·瑪利亞爾丘克

    溫度計里的水銀 【西班牙:卡斯蒂利亞語】 埃洛伊·蒂松

    我的心 【波黑】謝莫斯丁·莫訶莫丁諾維奇

    一位主人公的報應【奧地利】 莉迪婭·米施庫勒尼

    身體

    扎貝太太的旅館【法國】 瑪麗·勒多內

    楓樹的眼睛 【立陶宛】 葉娃·托萊吉特

    抹布【保加利亞】 魯門·巴拉巴諾夫

    女人

    玩偶的眼睛【英國:英格蘭】 A. S. 拜厄特

    超現實主義者之女【愛沙尼亞】 克里斯蒂娜·艾辛

    一切由你說了算【波蘭】 西爾維婭·丘特尼克

    男人

    憤世者的獨白【列支敦士登】丹尼爾·巴特林內爾

    殺人犯佩伯和夏貝朗 【西班牙:巴斯克語】貝爾納多·埃塔扎加

    為了異國的主人【塞爾維亞】 波里沃杰·阿達塞維奇

    婚姻

    娜達的桌布【斯洛文尼亞】 米拉娜·麗卡爾·巴爾澤爾

    卡米拉和馬 【丹麥】 克里斯蒂娜·赫塞爾霍爾特

    晚七點愛妻 【羅馬尼亞】丹·蘭努

    孩子

    兒子 【瑞士】伯納德·考門特

    遷徙 【英國:威爾士】 雷·弗倫奇

    想的一樣 【愛爾蘭:英語】邁克·麥克康莫克

    美國人

    音樂商店 【冰島】吉迪爾·埃利亞松

    桑德·斯諾 一塊錢也是事【挪威】阿里·貝恩

    前 言

    我一度覺得有必要說服那些假想的讀者—假定是那些隨時準備閱讀網文或在Kindle下載更多“幾十度灰” 的人—我們必須閱讀更難懂的作品,以及(或者)那些翻譯過來的文學作品。我花了不少力氣,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試圖樹立這么一個觀點:這樣的閱讀對我們大有裨益。如此情境曾讓我大為困擾,甚至忍不住想對讀者說:要么聽我的,要么甭理我。

    我明白,讓我煩心的是我想落實銷量。我努力讓讀者接受我的觀點,這樣他們就可以整套整套地購買《最佳歐洲小說》,就能確保這一項目的可行性與社會價值。我仿佛在做市場推廣,向世界上 的少許讀者暗示說,他們是泱泱讀者大軍的先鋒部隊,聚集在地平線上,很快就會明白,如果不閱讀作品集,不看翻譯文學,會失去什么。

    其實我并不關心數字,即便四年來作品集的銷售額相當不錯,向英語世界的讀者介紹了一百多位歐洲作家,誕生了從四十多種歐洲語言翻譯過來的作品。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存在,如今已無法抹去。關聯已建立,溝通在持續。

    過去幾年,對作品集的每一篇評論都提出了這個問題:什么是歐洲小說?我很高興地告訴你們:我毫無頭緒。這是我編纂的第四輯《最佳歐洲小說》了,但對于什么樣的寫作可以確定為歐洲小說,除了從地域上寬泛來說是歐洲之外,其他的我并不清楚,更不用說下一個定義了。誠然,歐洲作家很明顯對一些智識領域或寫作形式感到比較自如,尤其在與美國同行相比時:碎片化;與跨文化跨歷史的其他作家的對話;實驗性的莽撞及對荒誕的熱愛;傾向于運用電視上常見的、包裝成社會評論的陳詞濫調來娛樂讀者;假定讀者思想敏銳;愿意探索幽默與嚴肅的邊界;堅信文學的變形力量。但當然,對于上述每一個特點,我都可以在我編輯的這本作品集里找到反例。也許,歐洲小說一個永恒不變的方面就是它的“不確定”—它無法被簡化成一個有銷路的公式,或將它定位為就是美國文學的絕對對立面。原因很顯然:歐洲就是語言、歷史、邊界和人類各種存在的復雜糾葛。它不僅在文化、思想、地理上錯綜復雜,而且,它也正變得越來越復雜。

    過去幾年,歐洲似乎正面臨崩潰,因為它的信念深處,扎根著這樣的金融騙局(對美國人來說如此親切),即自由市場與資本主義將帶給我們無盡的歡樂和財富。歐盟,就像一個又一個的帝國,不久前還仿佛山河永固,如今卻也許扛不過持續的債務危機了。歐洲似乎無法自保。迄今為止,曾經毫無疑問的現實,也許到頭來是愚蠢的幻想。表面合理的原則走向了末路,容我們說,如今是一大波荒誕涌來。歐洲的現實在被重新考量。如果需要重新考慮—或實際上是拋棄—現實主義的思想與形式限制,歐洲提供了充足的理由。顯而易見,歐洲地區的危機與印刷形式的危機相一致—書籍及與之相關的我們稱之為文學的人類活動正在經歷轉變,其結果尚不可知。閱讀歐洲小說的目的,與其說是要理解它,不如說只是為了跟上加速的歷史,為了看清文學在努力跟上歷史的時候,如何重塑自身。對文學的理解還要再等一等。

    到了這一步,任何人類經驗,只有在自身之內才可以闡釋或理解。從每一個人所處的位置看去,世界都有不同的模樣,每個人都被圈在一種世界觀中,無從逃脫。但恰恰是在克服這種生存環境局限的過程中,人性無負其潛能;事實上,在超越生物學及本體論意義上的個人的時候,人性在想象中,在概念里,變得可能。能從個人提升至人類的是語言,如果不相信詞語能傳達體驗,那么我們就不可能是一個能認識自己的物種。從這一信念中,誕生了寫作;沒有這一信念,文學—人類經驗的整體寶藏—就無從可能。但語言遠遠不只是傳遞生存信息所必需的編碼。若語言只是編碼,意味著在詞語被吐出或寫下之前,世界已獲理解,我們只能說出或寫下我們知道的。但事實上,語言—及作為語言實現自身的領域的文學,讓我們與神秘溝通,進入未知世界,也進入不可知的領域,找到方法去說出不可說的,甚至無法言說的東西。這就是為什么對語言和文學來說,模糊曖昧與清晰明確一樣至為根本。是在不斷尋找正確詞匯的過程中,我們找到了意義;是在無法找到準確用詞的過程中,新的人際空間打開了。有什么偉大的作品是容易閱讀或翻譯的呢?是在努力領會普魯斯特的過程中,我們愛上了他的作品。追逐文學里的意義就是文學的意義。 因此,翻譯對語言和文學來說,也至為根本,而我們也難以完全準確地翻譯。“詩歌就是翻譯中獲得的東西。”布羅茨基說,他不同意弗羅斯特的看法:詩歌是在翻譯中的遺失之物。語言與文學互相重疊、互相滲入、互相侵染,阻礙了—幸虧如此—純粹的可能性。文學就是不斷地試圖訴說難以言說的,傳達難以傳達的,翻譯難以翻譯的。對翻譯的不可能性喋喋不休的人,泄露了他們的私心,他們認為自己的語言更為優越;對他們而言,沒人能比那些已說過的人說得更好;我們的語言對我們來說就是完美的;世界在其層層等級中,是完整的。閱讀、探索我們經驗之外的東西,意味著愿意接受另一種世界觀,愿意將自己放在這樣一個位置上,以一種與人交換的,甚或是失去方向的方式看待事物。

    不過,就像格雷厄姆·格林所說的,“我們不肯定時,我們才活著。”當然,有無數的書籍、作家和讀者尋求確認他們早已知道的事物,鞏固自己的立場,一切都看來牢固、堅實,因此也是可以承受的。如果你想尋找的是這種,離這本書遠一點。《最佳歐洲小說Ⅲ》特別難讀,譯得也非完美。

    亞歷山大·黑蒙

    (嚴蓓雯 譯)

    媒體評論

    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去深層次了解每個民族文學靈魂里的希望和恐懼—— 一種靈魂國際化地展示與呈現。

    ——《衛報》

    對于歐陸小說的全景觀,“最佳歐洲小說”給予了我們一種非常有魅力的、多維度的審視方法。

    ——《紐約時報》

    將來自東歐的作品與西歐小說并列在一起,我們興許才能明白歐洲小說的完整含義,進而逐步理解歐洲的完整含義。

    ——高興

    這些小說,就像一根根深入歐洲社會神經系統的探針,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準確而又微妙地傳遞出關乎“個人生存這個日益復雜的問題”的種種悸動頻譜。

    ——趙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