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童謠鄉音唱蒼南
    來源:中國藝術報 | 凌逸  2020年09月29日08:41
    關鍵詞:童謠

    童謠,一種為兒童創作的歌謠,在全世界各民族和文化中,都有相關的記錄。人們通過口頭流傳的童謠汲取四季變遷、風土人情、生活智慧,因此流傳久遠,影響廣泛。蒼南童謠孕育于蒼南大地,凝聚著蒼南深層的民間文化基因,蘊含著深遠的民間記憶。9月15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浙江省蒼南縣為“中國童謠文化之鄉” ,肯定蒼南在保護與傳承童謠這項民間文化遺產方面所作的努力。這是蒼南取得的首張文化類國字號名片。這張金名片背后,既有老一輩民間文化工作者的心血,也體現了蒼南縣委縣政府的高度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對延續蒼南方言根脈、弘揚蒼南人文精神以及提升縣域綜合競爭力具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也為各地保護民間文化基因提供“蒼南做法”和“蒼南經驗” 。

    >>官方+民間的童謠搶救行動

    童謠取材于自然與生活,注重格律和韻腳,往往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30多年的城市化迅速發展,曾伴隨一代代人長大的童謠,因為方言與地方文化逐漸淡出和傳播形式單一等原因,在年輕一輩人心里慢慢消失,童謠傳承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斷層”。

    本世紀初,在全國范圍都興起了非遺保護熱潮,為了搶救收集整理蒼南童謠,為后代守住珍貴的地方文化根脈,蒼南人也開展了一系列文化行動。

    據了解, 2008年,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意見》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和《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見》有關規定,全面掌握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儲藏狀況,溫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出《關于印發〈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 。

    同年,蒼南蠻話童謠記錄人王斌開始主編《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成果匯編(錢庫卷)》,對蠻話方言童謠進行調研收集,收錄了10多首蠻話童謠。第二年,蒼南縣蠻話文化研究發展中心邀請眾多老教師和民間藝人,對蠻話童謠進行深入挖掘、收藏、調研,經過兩年努力,最終編成《蠻話童謠》一書,其中有搖籃歌、游戲歌、歲時歌等10多個種類,共70多首蠻話童謠。

    金鄉話童謠記錄人林志潔召集志同道合者收集記錄整理了20多首金鄉話童謠,這些反映當地特色建筑、風俗習俗、生產勞作的童謠得以保存。

    蒼南另一種本土方言蒲城話在馬站鎮蒲城一帶居民中使用,流通人口僅約5000人。近年來,文史研究者陳漢莉與在蒲城幼兒園當老師的妹妹一起,對蒲城話童謠進行收集、整理。很多蒲城話童謠已經不完整,經過整理后,她們念給家里人和鄰居老人聽,得以把缺失部分補足。經多年努力,她們共搶救了13首蒲城話童謠,使原來只有2首完整保存的蒲城話童謠增加到15首。

    在童謠搶救行動中,蒼南民間與官方積極參與,共同構筑“精神家園” ,人人成為文化蒼南建設的主人翁。

    2014年開始,蒼南縣文聯成立童謠調研小組,組織文史專家對各方言區的童謠進行再次調研搜集,精選其中251首結集出版《蒼南童謠》一書。該書2018年獲浙江民間文藝“映山紅”獎, 2019年獲中國民間文藝最高榮譽“山花獎” 。

    為使童謠得到長效性保護和傳承,蒼南把爭創“中國童謠文化之鄉”納入縣委九屆八次全會重點工作,成立蒼南縣“中國童謠文化之鄉”申報工作領導小組,由縣長擔任組長,研究制訂了《 “中國童謠文化之鄉”申報工作實施方案》 ,實現申報工作常態化運作,直至日前創建成功。

    與此同時,為解決當前童謠面臨的問題,通過家庭傳承、學校教育、媒體傳播等多個層面共同發力,不斷豐富童謠的保護與傳承途徑,蒼南相繼成立童謠文化促進會、童謠傳承基地等,以童謠進校園、進家庭、進美麗鄉村、進景區、進文化場所“五進”行動為抓手,著力推進童謠傳承發展。

    進校園方面,蒼南建立10余處“蒼南童謠基地” ,蒼南童謠課程到目前推廣到全縣30多所幼兒園;進家庭方面,通過童謠網課視頻進行居家宣傳,進一步加強親子教育;進美麗鄉村方面,把童謠表演作為到農村文化陣地開展文化下鄉活動的必備項目進行推廣,成為一道亮麗的鄉土文化風景線;進景區方面,在漁寮、玉蒼山等景區植入蒼南童謠元素,讓游客在游覽風景的過程中感受童謠;進文化場所方面,在非遺驛站、文化客廳等文化場所開展童謠展演活動,營造濃厚的童謠傳播傳承氛圍。

    >>保存古老而珍貴的文化記憶

    “牽沙,汰沙,半圈米,半圈糠;牽沙,汰沙,醬油搭你兌炊蝦;牽沙,汰沙,搗米搗礱糠。 ”對于蒼南老一輩人來說,童謠就是成長的記憶搖籃,也是代代相傳的一段歷史,每一首童謠,都帶著泥土的芳香,見證著當地百姓生產生活的變遷。

    蒼南錢庫鎮項東村, 57歲的王斌在濱水棧道一棵大榕樹下為觀眾吟唱了幾首蠻話童謠,就像他孩童時大家圍坐在榕樹下邊乘涼邊唱童謠那樣。蠻話童謠是祖祖輩輩生活在江南垟這一區域里的人們對生活、生命深入細微的體驗與總結,是勞動者快樂的歌唱。如今,在錢庫鎮項東村文化禮堂民俗文化館里,書籍、圖片、視頻、宣傳冊,都充滿了蠻話童謠元素,這里還會不定期開展文藝演出活動,蠻話童謠是保留節目。

    蒼南地處浙閩邊界,據相關調查,現有姓氏426個,少數民族37個,有閩南語、蠻話、甌語、金鄉語、畬話、蒲城話6種本地方言。多樣性的本地方言,極富特色的人文風貌和風土人情,為蒼南童謠的創作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源泉和豐富的養分。長期的歷史實踐中,經過一代又一代蒼南百姓自覺或不自覺的口頭創作,在各個方言區都產生了代表性的童謠,按藝術形式分,則有搖籃歌、游戲歌、風俗歌、生活歌、勞作歌、風物歌、連珠歌、撞歌、童幻歌、謎語歌等種類。

    《蒼南童謠》一書共收納251首蒼南本土童謠,涉及全部6種方言,且內容豐富多彩,一經唱誦便打開人們久封的記憶。比如閩南話童謠《天烏烏》:“天烏烏,要落雨,何時落,初四五,阿公舉鋤頭耙水路,耙一尾鯉魚三斤五。阿公要煮糟,阿媽要煮醋……”這首童謠從福建傳入,結合本土元素,富有浙南地域色彩,《天烏烏》在浙閩兩地以及臺灣流傳著十幾種不同的版本,印證了海峽兩岸的文化同源。金鄉話童謠《金鄉衛城》與蒲城話童謠《點腳歌》再現了昔日抗倭場景,流傳久遠的《金鄉衛城》 ,通過對城內主要設施、建筑的描述,“一亭二閣三牌坊,四門五所六庵堂,七井八巷九頂橋,十字街口大倉橋” ,充分概括了明初設衛建城的城防格局以及抗倭古城特有的歷史面貌。甌語童謠《抬花轎》 《阿奶八十歲》反映舊時江南水鄉特定的民俗、高度概括舊時蒼南人民人生儀禮。蠻話童謠《月令歌》展現了當地每個月不同時令的自然現象與代表性民間文體活動。畬族童謠《雞公上嶺》描繪出一幅幅畬族人民山間田野的生活畫卷……這些童謠成為反映蒼南地方文化的一面鏡子,展現蒼南百姓社會生活百態,那些曾經的歷史和古老的信息因而瞬間鮮活了起來。

    蒼南童謠作為蒼南文化的一個縮影,因保存著深層的民間文化基因而顯得彌足珍貴。蒼南縣組織開展“多方言背景下的民間記憶——蒼南童謠解讀”活動等童謠主題專題研究,邀請《蒼南童謠》編委、非遺專家、童謠采集者對蒼南童謠進行解讀,并廣泛向社會征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的童謠作品,構建蒼南童謠數據庫,在保持蒼南童謠特色的基礎上,拍攝制作蒼南童謠MV和童謠主題歌曲,用更富時代感和創造感的藝術形式重新擦亮被遺忘的珍寶,賦予童謠新的生命力,讓它們在新時代閃耀新的光芒。

    >>立足“兩創”培育童謠文化“IP”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 9月22日,圍繞“十四五”規劃,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他在座談會上再次強調, “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

    今年9月初,中國民協專家組在蒼南考察時建議,要深挖童謠中蘊藏的地方風俗魅力,通過將童謠與文化產業、文創產品等相互融合的方式,讓童謠回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蒼南縣委副書記、縣長張本鋒表示,下一步蒼南將做好創建“中國童謠文化之鄉”的后半篇文章,讓童謠保護更加系統、傳承更加規范、發展更具活力,帶動全國童謠文化的學術研究,為中國童謠的保護發展提供更多蒼南經驗和蒼南做法,為民間口傳文學的傳承發展樹立“蒼南模式” 。

    對于蒼南來說,童謠既是杰出的民間文化遺產,也是重要的地方文化“IP” 。只有不斷深入挖掘,不斷傳唱,才能讓它“活”在人民生活當中。

    童謠,首先要在孩子們中間傳唱。有的孩子受到家中長輩的熏染,接觸過童謠,有的在學校學習之前并不了解童謠,甚至有的早已經聽不懂方言了。為推廣童謠文化,今年以來,蒼南縣優先在部分辦學條件較好的幼兒園和小學,開展童謠主題班會、童謠誦讀等童謠文化相關活動,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感受當地傳統文化。

    蒼南縣實驗一小是首批蒼南童謠基地學校之一,今年以來,學校邀請了童謠專家開展講座,進行童謠文化的傳遞和交流,并開設童謠課程,創設童謠社團,開展了一系列童謠學習相關活動,目前,童謠學習活動覆蓋了學校一至六年級。每天早上孩子吟唱童謠的聲音,給校園增添了很多生趣。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對蒼南人而言,童謠是近百萬蒼南人民生產生活的產物,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在外的蒼南游子思念家鄉時的精神寄托,承載著他們童年時期的回憶和夢想。對于蒼南而言,童謠是蒼南地方風俗、文化的重要積淀,也是蒼南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童謠是在外的蒼南游子與家鄉的一條情感紐帶,傳承傳播好蒼南童謠,有利于進一步激揚新生代溫州人精神。

    即將建成的蒼南書城核心區,童謠館正在施工,該館將用于童謠的保存、展示、體驗,計劃于今年10月對外開放。借助這個陣地,蒼南還將繼續組織收集完整的傳統童謠文本,及時更新各類方言童謠數據庫,保持童謠數據庫的動態更新,使這里成為童謠這一民間文化“基因庫” ,讓觀眾在可聽可讀可看可互動的氛圍中,拾起童趣、找回童心,零距離、浸入式感受童謠魅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 “中國童謠文化之鄉”并不是為了創建而創建,結合這張金名片,蒼南要探索的是一條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民間文化保護之路,就童謠而言,即是要深入研究相關民間文學、民俗學、語言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層面的學科,構建童謠研究體系,為社會經濟發展與人文研究提供新路徑;同時,開展童謠文藝創作,創編童謠相關的文學、音樂、視頻、游戲、舞蹈等形式作品,全面培育和挖掘蒼南童謠文化“IP” ,做好“教” “創” “育” “融” “化” 5篇文章,服務文化蒼南建設,引領社會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