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礪鋒:唐詩選本對小家的影響
摘要:唐詩選本對唐代詩人的知名度及唐詩作品的經(jīng)典化有著極大的影響,但主要體現(xiàn)在小家身上。許多小家及其作品免于湮沒,主要原因便是入選選本。有些小家作品稍多,風(fēng)格也較為多樣,選本對他們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突出其代表作以及主導(dǎo)風(fēng)格。選本對小家的作品有多方面的影響,如異文的取舍,風(fēng)格的認(rèn)定等。選本對小家也有負(fù)面影響,主要在于作者、詩題的張冠李戴,或文本的訛誤失真。從總體來看,歷代唐詩選本是構(gòu)成唐詩接受史的重要因素。
關(guān)鍵詞:唐詩;選本;小家;影響;經(jīng)典化
《唐詩三百首匯評》等書封面
一
選本對于文學(xué)家與文學(xué)作品的知名度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魯迅早有深刻的論述:“凡選本,往往能比所選各家的全集或選家自己的文集更流行,更有作用。冊數(shù)不多,而包羅諸作,固然也是一種原因,但還在近則由選者的名位,遠(yuǎn)則憑古人之威靈,讀者想從一個(gè)有名的選家,窺見許多有名作家的作品。所以自漢至梁的作家的文集,并殘本也僅存十余家,《昭明太子集》只剩一點(diǎn)輯本了,而《文選》卻在的。”[1]錢鍾書則注意到選本對大家與小家的影響差異甚大,他說:“對于大作家,我們準(zhǔn)有不夠公道的地方。在一切詩選里,老是小家占便宜,那些總共不過保存了幾首的小家更占盡了便宜,因?yàn)樗麄冎挥羞@點(diǎn)好東西,可以一股腦兒陳列在櫥窗里,讀者看了會無限神往,不知道他們的樣品就是他們的全部家當(dāng)。大作家就不然了。在一部總集性質(zhì)的選本里,我們希望對大詩人能夠選到‘嘗一滴水知大海味’的程度,只擔(dān)心選擇不當(dāng),弄得仿佛要求讀者從一塊磚上看出萬里長城的形勢!”[2]這是錢先生選注宋詩時(shí)的自道甘苦之言,話也說得相當(dāng)中肯。這兩段話是關(guān)于選本的名言,但是對其準(zhǔn)確程度,仍需具體分析。試以唐詩為例。雖然有許多唐詩選本的選目不夠公允,對于某些大家尤其“不夠公道”,但這對大家的地位并無太大的不利影響。例如杜甫,在今存的16種唐人選唐詩中,除了晚唐韋莊的《又玄集》外,完全不見其蹤影。尤其值得關(guān)注的是殷璠的《河岳英靈集》與高仲武的《中興間氣集》,前書選詩的年代從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至天寶十二年(753年),后書選詩的年代從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年)至唐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年),兩者相加正好涵蓋了杜甫的全部創(chuàng)作時(shí)期,杜詩居然一首未錄!《中興間氣集》成書于唐德宗貞元初年(785年),可見在杜甫身后十余年間,他尚未引起選家的注意。但是時(shí)隔不久,杜甫的詩名與日俱增,進(jìn)而與李白并駕齊驅(qū)。據(jù)陳尚君考證,從貞元十年(794年)到唐憲宗元和五年(810年),經(jīng)過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揄揚(yáng),“前后歷時(shí)十七年,沒有任何的爭議和提倡,沒有任何的論說或非議,李杜在詩歌史上的地位已然穩(wěn)如磐石,不容討論地似乎成為諸人之共識。”[3]而成書于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的顧陶《唐詩類選》中入選杜詩甚多,且在序中稱:“詩之作者繼出,則有杜、李挺生于時(shí),群才莫得而問。”[4]這與韓愈等人的論點(diǎn)互相呼應(yīng),顯然正是時(shí)代思潮的體現(xiàn)。可見《河岳英靈集》《中興間氣集》雖是盛、中唐時(shí)代最為流行的兩種詩選,但是它們不選杜甫,并未對其名聲產(chǎn)生嚴(yán)重的不利影響。相反,到了后代,人們還將不選杜甫視為兩部選本的最大缺點(diǎn)。
其他大家在唐人選唐詩中也有類似的遭遇,比如《中興間氣集》未選李白與王維,《御覽詩》《唐詩類選》《極玄集》未選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柳宗元,也并未影響諸人在唐詩史上卓然名家的地位。此中原因可能在于大家都有較多的作品,自成一集,不必借助于選本來傳世。例如顧陶《唐詩類選后序》云:“若元相國稹、白尚書居易,擅名一時(shí),天下稱為‘元白’,學(xué)者翕翕,號‘元和詩’。其家集浩大,不可彫摘。今共無所取,蓋微志存焉。”[5]明確指出此集不選元、白詩,乃因二人“家集浩大”之故。再如李賀的別集自唐至今保存完整,傳承有序,今人為其別集作箋注者即有葉蔥奇、劉衍、王友勝、李德輝、吳企明諸人,諸本并行于世,并不難得。李賀詩的選本也有梁超然、傅經(jīng)順、流沙、吳企明、尤振中、鐘琰、祖性、馮浩菲、徐傳武等人所撰之多種,可見深受讀者歡迎,即使《唐詩三百首》中未選其詩,也未能影響他在唐詩中自成一家的聲譽(yù)。王步高在《唐詩三百首匯評》中甚至稱“不選李賀詩是《唐詩三百首》的最大缺憾”,并自行增選李賀詩達(dá) 10首,與杜牧并列第八名。可見雖然李賀在家喻戶曉的《唐詩三百首》中缺席,但他仍是今人心目中的唐詩大家。所以筆者認(rèn)為,詩人及其作品的知名度受到選本極大影響的情況,主要發(fā)生在小家身上。至于這種影響屬于正面還是負(fù)面,則不可一概而論。
二
所謂“小家”,只是一個(gè)約定俗成的名稱,并無嚴(yán)格的標(biāo)準(zhǔn)。《荀子·正名》云:“故知者論道而已矣,小家珍說之所愿,皆衰矣。”王先謙在《荀子集解》中指出“小家”指“宋墨之家”,也即宋鈃、墨翟這兩位著名思想家[6]。清人蔣士銓《臨川夢·隱奸》中諷刺明人陳繼儒云:“妝點(diǎn)山林大架子,附庸風(fēng)雅小名家。”[7]而陳繼儒其人,博學(xué)多才,詩文、書畫俱足名家。可見“小家”或“小名家”,都是頗有名聲之士,只是在“大家”面前相形見絀而已。清末陳衍云:“學(xué)文字當(dāng)取資大家,小名家佳處有限,看一遍可也。”[8]就是出于這種價(jià)值判斷。
況且對于大家、小家的認(rèn)定,歷代并不一致。例如盛唐前期詩人張若虛,存詩僅有2首,《唐才子傳》中不列其名,當(dāng)屬小家無疑。但其《春江花月夜》在明代以后漸得大名,清末王闿運(yùn)乃稱其曰“孤篇橫絕,竟為大家”[9]。王氏所謂“大家”,顯然只是一種夸張的說法。相反,在唐人選唐詩中入選的詩人,當(dāng)時(shí)均以為名家,但不少入選者在后代湮沒不聞。比如殷璠《河岳英靈集》選詩人24人,稱其“皆河岳英靈也”,明人毛晉在《河岳英靈集跋》中亦稱此集“選開元迄天寶名家”。然此集所選李嶷、閻防二人,在后代詩名不著,自宋迄清之詩話中幾乎不見其名。二人存世詩作亦寥寥無幾。李嶷詩見于《全唐詩》卷145,存詩僅有6首。其中5首見于《河岳英靈集》,另有一首《讀前漢外戚傳》見于《國秀集》。閻防詩見于《全唐詩》卷253,存詩僅有5首,全部見于《河岳英靈集》。而且二人詩作中僅有李嶷《林園秋夜作》一首曾被后代唐詩選本選入4次(《唐詩解》《唐詩歸》《唐賢三昧集》《唐詩摘抄》),其余作品均很少入選或寂無所聞。若以今人觀點(diǎn)來看,二人皆為小家無疑。又如高仲武《中興間氣集》選詩人26人,“間氣”乃上應(yīng)天象之英杰,然其中如劉灣、竇參、鄭常、鄭丹、李希仲、姚倫諸人,在后代均聲名不彰,存世詩作亦甚少[10]。在今人看來,此六人無疑也是小家。宋人嚴(yán)羽云:“唐人如沈、宋、王、楊、盧、駱、陳拾遺、張燕公、張曲江、賈至、王維、獨(dú)孤及、韋應(yīng)物、孫逖、祖詠、劉眘虛、綦母潛、劉長卿、李長吉諸公,皆大名家。”[11]但在今人看來,孫逖、劉眘虛、綦母潛諸人只是唐詩小家而已。獨(dú)孤及雖是古文大家,但就詩而言,亦不得稱為“大名家”。所以本文所論及的唐詩“小家”,只取約定俗成的說法,并不具有嚴(yán)格的定義,也不是唐詩史上嚴(yán)格的定位。
小家的作品留存很少,不足自成一集,在《全唐詩》之類總集編成之前,小家之作主要依靠入選選本得以存世。縱覽歷代的唐詩選本,入選的小家相當(dāng)之多。其中有許多詩人原來聲名不顯,或作品甚少,只因受到選家青睞,才免除了湮滅無聞的命運(yùn)。例如中唐詩人柳淡,字中庸,乃柳宗元之族人。柳宗元云:“柳氏兄弟者,先君族兄弟也。最大并……次中庸、中行,皆名有文,咸為官,早死。”[12]其事跡附見于《新唐書·柳并傳》:“并弟談,字中庸,穎士愛其人,以女妻之。”[13]因與李端有交往,故在《唐才子傳》卷4中附見于李端名下。此外寂無所聞。其詩作僅存13首(《全唐詩》卷257),但其中的七絕《征人怨》入選《萬首唐人絕句選》,又入選《唐詩三百首》,遂成名篇,柳中庸之詩名也為今人所知。又如晚唐詩人秦韜玉,因出身低微,應(yīng)舉不第,乃依附宦官謀取功名,名列“芳林十哲”。“芳林門”乃通往宦官內(nèi)侍省之宮門,故“芳林十哲”之名意含嘲諷[14]。然秦韜玉的七言律詩頗受選家青睞,其詩入選《才調(diào)集》者多達(dá)8首,其中7首為七言律詩。《文苑英華》錄其詩4首,其中七律2首。《瀛奎律髓》選其詩3首,均為七律。秦詩中最著名者莫過于《貧女》,宋末方回選入《瀛奎律髓》,且評曰:“此詩世人盛傳誦之。”[15]其后又入選《唐詩鼓吹》《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唐詩別裁集》等選本,及至入選《唐詩三百首》,遂成家喻戶曉之名篇,擅長七律的詩人秦韜玉才廣為人知。再如金昌緒,生平不詳。《唐詩紀(jì)事》稱其為余杭人[16],未知所據(jù)。存詩1首,即《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shí)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此詩最早見于顧陶《唐詩類選》,該書成書于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故金氏當(dāng)是中唐以前詩人[17]。明清的唐詩選本屢次選入此詩,如《唐詩品匯》《唐詩解》《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唐詩箋注》《唐詩摘抄》《唐詩別裁集》《網(wǎng)師園唐詩箋》《讀雪山房唐詩鈔》《唐詩三百首》等,且多有好評,例如《唐詩箋注》中評曰:“天然白描文章,無可移易一字。”《網(wǎng)師園唐詩箋》評曰:“真情發(fā)為天籟。”《讀雪山房唐詩》甚至評曰:“雖使王維、李白為之,未能遠(yuǎn)過。”一位生平事跡湮滅無考的詩人,僅憑一首作品被選就留名后代,選本的力量,于此可見一斑。
有些小家的情況比較復(fù)雜。比如盛唐詩人劉方平,其人家世顯赫,從高祖劉政會起代有高官,清人俞樾甚至有“唐詩人劉方平家世最貴”之說[18]。方平本人則德才兼?zhèn)洌铐犢浽娫唬骸岸ぴ~賦,惟君著美名。童顏且白皙,佩德如瑤瓊。”[19]然方平性格高潔,應(yīng)舉不第,即歸隱潁陽,皇甫冉贈詩曰:“潘郎作賦年,陶令辭官后。達(dá)生貴自適,良愿固無負(fù)。”[20]元人辛文房贊劉方平曰:“工詩,多悠遠(yuǎn)之思,陶寫性靈,默會風(fēng)雅,故能脫略世故,超然物外。”[21]所以劉方平生前寂寞,并無籍籍之名,在當(dāng)代唐詩學(xué)界也不受重視,至今未見文學(xué)史著作論及其詩。但是劉方平的詩在唐代就受到選家重視,在《御覽詩》中選錄13首,在《又玄集》中選錄2首,在《才調(diào)集》中選錄2首。及至宋代,在《文苑英華》中選錄7首,在《樂府詩集》中選錄7首。上述諸詩去其重復(fù),共得24首。清人所編《全唐詩》收劉方平詩共26首,其中僅有《銅雀妓》《擬娼樓節(jié)怨》二首未詳出處。可見劉方平詩之留存于世,歷代唐詩選本是最主要的文獻(xiàn)載體。而且劉方平有幾首詩頻繁地出現(xiàn)在歷代唐詩選本中,所以流傳甚廣。例如《秋夜泛舟》,曾被選入《御覽詩》《又玄集》《才調(diào)集》《瀛奎律髓》《唐詩選脈會通評林》《網(wǎng)師園唐詩箋》《讀雪山房唐詩》等多種選本。又如《秋夜寄皇甫冉鄭豐》,曾被選入《唐詩歸》《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唐詩摘鈔》《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讀雪山房唐詩》《網(wǎng)師園唐詩箋》等選本。又如《春怨》,曾被選入《御覽詩》《又玄集》《才調(diào)集》《唐詩解》《唐詩歸》《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讀雪山房唐詩》《網(wǎng)師園唐詩箋》等書。又如《夜月》,曾被選入《御覽詩》《唐詩箋注》《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讀雪山房唐詩》。最后二首因被選入《唐詩三百首》,更為當(dāng)代讀者所熟知。
中唐詩人朱可久,字慶馀,以字行。晚唐張為在《詩人主客圖》中將朱慶馀列為“清奇雅正主”李益之及門,然五代人張洎在《項(xiàng)斯詩集序》中稱張籍詩“為律格詩,尤工于匠物,字清意遠(yuǎn),不涉舊體,天下莫能窺其奧,唯朱慶馀一人親授其旨”[22],李益與張籍詩風(fēng)不類,從現(xiàn)存作品來看,朱慶馀的詩風(fēng)更近于張籍。晚唐范攄《云溪友議》載:“朱慶馀校書,既遇水部郎中張籍知音,遍索慶馀新制篇什數(shù)通,吟改后,只留二十六章,水部置于懷抱而推賞之。清列以張公重名,無不繕錄而諷詠之,遂登科第。”[23]朱慶馀詩深得張籍推重,二人詩風(fēng)接近當(dāng)是主要原因。《唐才子傳》因而稱朱慶馀:“得張水部詩旨,氣平意絕,社中哲匠也。有名當(dāng)時(shí)。”[24]朱慶馀詩在唐人選唐詩中僅有1首入選,即《宮詞》入選《才調(diào)集》[25]。其詩受選家關(guān)注始于明代,高棅《唐詩品匯》中選其詩7首,包括五律2首,五排1首,七絕4首。值得注意的是七絕《宮詞》被選入《唐詩品匯》《唐詩解》《唐詩歸》《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唐人萬首絕句選》《讀雪山房唐詩》《而庵說唐詩》《唐詩合解》《唐詩箋注》。另一首七絕《閨意上張水部》則被選入《唐詩品匯》《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讀雪山房唐詩》。此外,這兩首七絕均被選進(jìn)《唐詩三百首》,因此成為家弦戶誦的名篇[26],朱慶馀也由是著名。
盛唐詩人劉眘虛,生平不詳。《唐才子傳》中稱其:“姿容秀拔。九歲屬文,上書召見,拜童子郎。開元十一年徐征榜進(jìn)士。調(diào)洛陽尉,遷夏縣令。”然據(jù)傅璇琮校箋,所謂“九歲屬文”云云,皆為劉晏事跡之附會[27]。《登科記考》中亦無其進(jìn)士登第之記錄[28]。事實(shí)上劉眘虛的可靠事跡僅見于《河岳英靈集》,此書選其詩11首,且有作者小傳云:“眘虛詩,情幽興遠(yuǎn),思苦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頃東南高唱者十?dāng)?shù)人,然聲律婉態(tài),無出其右。惟氣骨不逮諸公。自永明已還,可杰立江表。至如‘松色空照水,經(jīng)聲時(shí)有人’……又‘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時(shí)有落花至,遠(yuǎn)隨流水香。開門向溪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白日,清暉照衣裳。’并方外之言也。惜其不永,天碎國寶。”[29]奇怪的是,小傳中舉示的“松色”等四聯(lián),皆見于所選詩作,惟“道由白云盡”八句,則不在所選詩中。劉眘虛其人其詩留名后世,全靠《河岳英靈集》之選錄。宋初的《文苑英華》將此11首詩全部收入,此外僅增補(bǔ)一首《積雪為小山》。至清人編《全唐詩》,也僅能補(bǔ)錄2首,而且皆為誤收他人之詩[30]。可見劉眘虛的作品所以能留存于世,主要原因便是入選《河岳英靈集》。至于那首闕題的“道由白云盡”詩,則被明人的唐詩選本如《唐詩歸》《唐詩選脈會通評林》等以《闕題》為題而予選錄,清代的《唐賢三昧集》《讀雪山房唐詩》《網(wǎng)師園唐詩箋》《唐詩摘抄》《唐詩快》《唐詩別裁集》《唐律消夏錄》《唐詩三百首》等沿之,從此流傳眾口,廣受贊譽(yù)。一首連題目都已亡佚的唐詩,竟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唐詩選本的影響力之巨大,可見一斑!
三
某些唐詩小家的作品稍多,風(fēng)格也較為多樣,選本對他們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突出其代表作以及主導(dǎo)風(fēng)格的地位上。例如祖詠雖曾登進(jìn)士第,然“流落不偶,極可傷也。后移家歸汝墳間別業(yè),以漁樵自終”[31],存詩亦僅30余首。雖然嚴(yán)羽稱其為“大名家”[32],其實(shí)只能算是小家。但是祖詠的《望薊門》《終南望馀雪》二詩卻非常著名,究其原因,與頻繁地入選唐詩選本有很大關(guān)系。選錄前者的選本有《國秀集》《文苑英華》《瀛奎律髓》《唐詩品匯》《唐詩選》《唐詩解》《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唐賢三昧集》《網(wǎng)師園唐詩箋》《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讀雪山房唐詩》《唐詩別裁集》《唐詩三百首》等;選錄后者的選本有《河岳英靈集》《文苑英華》《唐詩品匯》《唐詩選》《唐詩解》《唐詩歸》《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唐賢三昧集》《而庵說唐詩》《讀雪山房唐詩》《網(wǎng)師園唐詩箋》《唐詩箋注》《唐人萬首絕句選》《唐詩別裁集》《唐詩三百首》等。正因如此,在王兆鵬《唐詩排行榜》中,這兩首詩分別名列第45名、第82名之高位,成為名符其實(shí)的唐詩名篇。因?yàn)椤短圃娕判邪瘛吩u價(jià)作品的各項(xiàng)參數(shù)中,選本的權(quán)重高達(dá)50%。
又如韓翃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可算中唐詩壇上的名家。但在整個(gè)唐詩史上,仍難躋身于大家之列。韓翃詩中最早為選家注目的是其五律,如《中興間氣集》選其詩7首,均為五律。在此書的作者小傳中推賞的韓詩名句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也出于五律《酬程近秋夜即事見贈》。然而韓翃最負(fù)盛名的詩作當(dāng)推七絕《寒食》,其原因有二:一是此詩曾見賞于唐德宗,并因此擢其為駕部郎中知制誥[33];二是此詩曾多次獲得唐詩選家的青睞,入選選本包括《唐詩品匯》《唐詩正聲》《唐詩選》《唐詩解》《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唐人萬首絕句選》《而庵說唐詩》《唐詩摘抄》《讀雪山房唐詩》《網(wǎng)師園唐詩選》《唐詩別裁集》《唐詩三百首》等。其中如《而庵說唐詩》僅選韓翃詩1首,即《寒食》是也。而《酬程近秋夜即事見贈》卻僅入選《瀛奎律髓》《唐詩品匯》《讀雪山房唐詩》《唐詩三百首》等少數(shù)選本。入選次數(shù)的多少決定了作品被接受程度的高低,于是《寒食》一詩不徑自走,傳誦萬口。在《唐詩排行榜》中,《寒食》高踞第35名的高位,主要原因即是它在“古代選本”中入選達(dá)12次,在“現(xiàn)代選本”中多達(dá)20次。
當(dāng)然,一首唐詩因入選選本而成為名篇,有一個(gè)關(guān)鍵因素是選本自身的通行程度。在上文論及的一些例子中,凡是知名度較高的名篇幾乎都曾入選《唐詩三百首》,便是最明顯的征兆。比如盛唐詩人綦母潛有2首詩經(jīng)常入選唐詩選本,其一是《宿龍興寺》,曾入選《唐詩品匯》《唐詩選》《唐詩解》《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讀雪山房唐詩》等書。其二是《春泛若耶溪》,曾入選《河岳英靈集》《又玄集》《唐詩品匯》《唐詩歸》《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唐賢三昧集》《唐音審體》《網(wǎng)師園唐詩箋》《讀雪山房唐詩》《唐詩三百首》等書。后者入選的唐詩選本更多,其中還包括《唐詩三百首》,由此成為名篇,前者則較少為人所知。又如晚唐詩人張喬集中頗多名篇,其中在后代唐詩選本中入選次數(shù)較多者依次有如下作品:《題河中鸛雀樓》入選《文苑英華》《唐詩品匯》《唐詩正聲》《唐詩解》《唐詩正聲》《貫華堂批點(diǎn)唐才子詩》《唐詩摘抄》《唐詩貫珠》《此木軒五言律七言律詩選讀本》《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唐詩膚詮》等11種;《試月中桂》入選《文苑英華》《唐詩品匯》《唐詩選評》《唐風(fēng)懷》《唐詩摘抄》《唐詩箋要》《網(wǎng)師園唐詩箋》《唐詩觀瀾集》《唐詩別裁集》等9種;《宴邊將》入選《文苑英華》《唐詩品匯》《唐詩選》《唐詩解》《讀雪山房唐詩》《唐詩箋注》等6種;《書邊事》(五律)入選《文苑英華》《唐詩品匯》《唐詩矩》《唐詩三百首》等4種。然而由于《唐詩三百首》的流行程度最大,《書邊事》一詩便成為張喬詩中傳誦最廣的名篇。
選本對唐詩名篇同詩異題的取舍有重要的影響。例如盛唐詩人張繼,其詩《中興間氣集》中入選3首,其中包括《夜宿松江》:“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文苑英華》卷292錄有此詩,題作《楓橋夜泊》,第二句作“江村漁父對愁眠”,下注云:“詩選作‘江楓漁火’。”第四句作“半夜鐘聲到客船”,下注云:“詩選作‘夜半’。”[34]小注中的“詩選”或即指《中興間氣集》而言。此后,僅有《而庵說唐詩》中題作《夜泊松江》,而在《箋注唐賢三體詩法》《唐詩品匯》《唐詩正聲》《唐詩選》《唐詩解》《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唐詩萬首絕句選》《唐詩別裁集》《唐詩三百首》《讀雪山房唐詩》《網(wǎng)師園唐詩箋》等唐詩選本中均題作《楓橋夜泊》。當(dāng)代學(xué)人或?qū)Υ祟}有所懷疑,比如施蟄存說:“如果張繼的船就停泊在寒山寺外楓橋下,那么他聽到的半夜鐘聲,一定就從岸上寺中發(fā)出,為什么他的詩句說是‘姑蘇城外寒山寺’,而且這鐘聲是‘到’客船呢?我以為《中興間氣集》選此詩,題為《夜泊松江》,這是張繼的原題。他的船并不是停泊在寒山寺下,或說楓橋下,而是在離寒山寺及楓橋還相當(dāng)遠(yuǎn)的松江上。這樣,第三、四句詩才符合情況。”[35]上述觀點(diǎn)貌似有理,但與事實(shí)不符。楊明曾作專文對“寒山寺”進(jìn)行考證,指出張繼詩中的“寒山寺”并非專名[36],甚確。韋應(yīng)物《寄恒燦》有句云:“獨(dú)尋秋草徑,夜宿寒山寺。”孫望解曰:“此詩之‘寒山’,蓋謂有寒意之山,‘寺’,即指西山寺(瑯琊寺)。”[37]張繼詩中的“寒山寺”,也是泛指姑蘇城外的某座山寺而已。楓橋是姑蘇城外運(yùn)河上的一座橋,距離姑蘇城的西北城門閶門不足十里,故過往客船多泊于此。張繼另有《閶門即事》云:“耕夫召摹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二詩當(dāng)是同時(shí)所作,可證《楓橋夜泊》的詩題比較合理。至于松江,則是流經(jīng)姑蘇城東南的一條河流,離城較遠(yuǎn),如此詩題作《夜泊松江》,則泊舟荒江,怎會有“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情景?所以我們認(rèn)為后代的唐詩選本大多棄《夜泊松江》之題而取《楓橋夜泊》,是因?yàn)楹笳卟排c文本切合無間。由此可見,《楓橋夜泊》成為一首扣題甚緊的唐詩名篇,唐詩選本起了很大的影響。
選本對唐詩名篇的異文之取舍也有重要的影響,例如王灣為盛唐著名詩人,但作品流傳不多。殷璠《河岳英靈集》錄其詩8首,且于其名下評曰:“灣詞翰早著,為天下所稱最者不過一二。游吳中,作《江南意》詩云:‘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詩人已來,少有此句。張燕公手題政事堂,每示能文,令為楷式。”《江南意》全詩即在所錄8首之中:“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潮平兩岸失,風(fēng)正數(shù)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來觀氣象,惟向此中偏。”芮挺章《國秀集》選王灣詩1首,即《次北固山作》:“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dá),歸雁洛陽邊。”《江南意》與《次北固山作》顯然是同一首詩,但首、尾兩聯(lián)完全不同,次聯(lián)中也相異兩字,一詩之內(nèi)異文如此之多,唐詩中所罕見。由于《河岳英靈集》與《國秀集》的編纂年代相近,我們無法從文本出現(xiàn)的年代來決定取舍,但不妨將歷代選本的入選情形作為參考。在后代的著名唐詩選本中,僅有《唐詩歸》《唐詩評選》選錄前者,其余如《瀛奎律髓》《唐詩品匯》《唐詩選》《唐詩解》《唐詩鏡》《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唐詩鏡》《而庵說唐詩》《唐賢三昧集》《唐詩別裁集》《唐詩三百首》《網(wǎng)師園唐詩箋》等選本中均選錄后者。有趣的是,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也取《次北固山作》,但其第三句則從《河岳英靈集》作“潮平兩岸失”,且加按語曰:“‘兩岸失’,言潮平而不見兩岸也。別本作‘兩岸闊’,少味。”[38]對此,潘德輿駁云:“沈歸愚《別裁》亦主芮氏,而‘失’字獨(dú)從殷氏,未免任意取攜。”[39]時(shí)至今日,《次北固山作》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唐詩名篇,而《江南意》則僅在學(xué)者討論唐詩異文時(shí)才為人提及。可以說,在對王灣此詩的異文之取舍中,歷代唐詩選本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選本對唐代詩人風(fēng)格的認(rèn)定也有重要的影響。唐詩僧皎然,一生作詩甚多,今存者尚有500余首,《全唐詩》編為7卷。其詩無論是題材還是風(fēng)格,均取徑甚寬,不像一般的僧詩那般寒儉枯窘。比如《從軍行五首》《塞下曲二首》《詠史》等詩,詞意慷慨激昂;《昭君怨》《銅雀妓》《長門怨》等詩,則詞麗意切。至于以山川行役為主題的長篇五古如《答黎士曹黎生前適越后之楚》等詩,則字句精麗、刻畫工細(xì),頗如其遠(yuǎn)祖謝靈運(yùn)之詩風(fēng)。誠如于頔所云:“得詩人之奧旨,傳乃祖之菁華。江南詞人,莫不楷范。極于緣情綺靡,故辭多芳澤。師古興制,故律尚清壯。”[40]皎然的詩論也主張:“取境之時(shí),須至難至險(xiǎn),始見奇句。成篇之后,觀其氣貌,有似等閑,不思而得,此高手也。”[41]相傳“時(shí)韋應(yīng)物以古淡矯俗,公嘗擬其格,得數(shù)解為贄。韋心疑之。明日,又錄舊制以見,始被領(lǐng)略,曰:‘人各有所長,蓋自天分。子而為我,失故步矣,但以所詣自名可也。’”[42]可見平淡蕭散之風(fēng)格,僅為皎然詩風(fēng)的一個(gè)方面,而且并非其主要風(fēng)貌。然而后一種風(fēng)格的皎然詩較多進(jìn)入后人選本,例如《尋陸鴻漸不遇》一詩,曾被選入《才調(diào)集》《磧砂唐詩》《唐詩品匯》《唐詩歸》《唐詩快》《讀雪山房唐詩》《唐詩摘抄》《唐詩別裁集》《唐詩三百首》等書,于是不脛而走,成為皎然最著名的代表作,而平淡蕭散也就被廣大讀者認(rèn)作皎然詩風(fēng)的主要特征。
四
如上所述,唐詩選本對唐代詩人的知名度及唐詩作品的經(jīng)典化均有相當(dāng)大的作用,這對唐詩之傳播無疑具有積極的影響。然而成也蕭何,敗亦蕭何。有些小家的詩作因入選通行選本而知名,但在選錄過程中有時(shí)會產(chǎn)生作者、詩題的張冠李戴,或文本的訛誤失真,以至于以訛傳訛,曲解詩意,反而影響唐詩的正常傳播。例如《國秀集》卷下入選《登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重樓。”署名是“處士朱斌”。但在《文苑英華》卷312錄此詩,題作《登鸛雀樓》,尾句改成“更上一層樓”,署名則是王之渙。此后雖有明代趙宦光《萬首唐人絕句》、鐘惺《唐詩歸》等少數(shù)唐詩選本作朱斌詩,但是在洪邁《萬首唐人絕句》以及《唐詩品匯》《唐詩選》《唐詩解》《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而庵說唐詩》《唐賢三昧集》《唐人萬首絕句選評》《唐詩別裁集》《讀雪山房唐詩》《唐詩三百首》《網(wǎng)師園唐詩箋》等眾多的選本中皆作王之渙詩。時(shí)至今日,多數(shù)讀者從牙牙學(xué)語時(shí)就已誦讀此詩,亦都認(rèn)其為王之渙詩。據(jù)王兆鵬《唐詩排行榜》的統(tǒng)計(jì),此詩以王之渙《登鸛雀樓》之名義入選的古代選本多達(dá)20種,現(xiàn)代選本更多達(dá)30種,從而雄踞百首唐詩名篇的第4名。至于真正的作者朱斌,只有少數(shù)專事唐詩研究的學(xué)者承認(rèn)其著作權(quán)[43],在一般讀者的心目中早已湮沒無聞。又如中唐詩人劉皁的《旅次朔方》:“客舍并州數(shù)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又隔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入選令孤楚《御覽詩》,且于題下注云:“向見賈閬仙集原題渡桑干。”可見此詩的作者當(dāng)時(shí)曾有兩說,然令孤楚與賈島相識,他將此詩系于劉皁名下,當(dāng)有所據(jù)。宋人王安石《唐百家詩選》中錄此詩于賈島名下,題作《渡桑干》,清人何焯批曰:“此詩見《御覽集》中作劉皂,愨士選進(jìn)當(dāng)元和之初。賈,范陽人,桑干正其故鄉(xiāng),詩意亦不相合也。”[44]何焯的駁正理由充分,但從南宋開始,《萬首唐人絕句》等許多唐詩選本均將此詩題作賈島《渡桑干》。與此類似的是中唐詩人孫革的《訪羊尊師》:“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此詩首見于北宋《文苑英華》卷228,南宋的《萬首唐人絕句》方以《尋隱者不遇》之題系于賈島名下,但明清兩代的唐詩選本大多沿襲后者,乃至入選《唐詩選》《唐詩別裁集》《唐詩三百首》等著名唐詩選本。于是劉皁、孫革之詩名湮滅不彰,賈島卻得到不虞之譽(yù),比如清人周容曰:“閬仙所傳寥寥,何以為當(dāng)時(shí)推重?‘客舍并州’一絕,結(jié)構(gòu)筋力,固應(yīng)值得金鑄耳。”[45]其實(shí)賈島長于五律,并不擅長五、七言絕句。再如盛唐詩人丘為的《山行尋隱者不遇》是其名篇,最早選錄此詩的是《國秀集》,其后《文苑英華》《網(wǎng)師園唐詩箋》《唐詩別裁集》從之。但是此詩在《又玄集》中題作《尋西山隱者不遇》,其后《唐詩品匯》《唐詩歸》《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唐詩三昧集》《唐詩清雅集》《唐詩三百首》從之。照理說《國秀集》的成書年代遠(yuǎn)早于《又玄集》,《文苑英華》則早于《唐詩品匯》等書,但由于后一個(gè)詩題見于更多的唐詩選本,其中又包括家喻戶曉的《唐詩三百首》,所以后者的接受程度反而更高,而前者卻幾乎湮沒無聞。類似的情況還發(fā)生在盛唐人張旭身上,張旭本以書法著稱,詩作則寥若晨星。然而南宋洪邁將北宋蔡襄的3首七絕誤作張旭詩收入《萬首唐人絕句》,后代唐詩選本沿襲其誤紛紛選錄,比如《山行留客》入選《唐詩歸》《唐賢三昧集》《唐詩別裁集》等,《桃花溪》則入選《唐詩歸》《唐詩摘抄》《唐賢三昧集》《唐詩三百首》等著名選本,于是張旭也儼然成為唐代著名詩人[46]。
選本對唐詩名篇最嚴(yán)重的負(fù)面影響是由異文取舍之不當(dāng)導(dǎo)致對作品主旨的嚴(yán)重歪曲,試看二例。鄭畋是晚唐名臣,但詩名不彰。其詩之有名者,惟《馬嵬坡》一首。晚唐高彥休《唐闕史》云:“馬嵬佛寺,楊貴妃縊所。邇后才士文人經(jīng)過,賦詠以導(dǎo)幽怨者,不可勝紀(jì)。莫不以翠翹香鈿委于塵土,紅凄碧怨令人傷悲,雖調(diào)苦詞清,而無逃此意。獨(dú)丞相滎陽鄭公畋,為鳳翔從事日,題詩曰:‘肅宗回馬楊妃死,云雨雖亡日月新。終是圣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后人觀者以為真輔相之句。公之篇什,可以糠秕顏謝,笞撻曹劉。……議者以為儻遇評于精鑒,當(dāng)在李翰林、杜工部之右。”[47]對此,宋人魏泰駁云:“唐人詠馬嵬之事者多矣。世所稱者,劉禹錫曰:‘官軍誅佞倖,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zhuǎn)美目,風(fēng)日為無輝。’白居易曰:‘六軍不發(fā)爭奈何,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此乃歌詠祿山能使官軍皆叛,逼迫明皇,明皇不得已而誅楊妃也。噫!豈特不曉文章體裁,而造語蠢拙,抑已失臣下事君之禮矣。老杜則不然,其《北征》詩曰:‘憶昨狼狽初,事與古先別。不聞夏商衰,中自誅褒妲。’乃見明皇鑒夏商之?dāng)。诽旎谶^,賜妃子死,官軍何預(yù)焉?《唐闕史》載鄭畋《馬嵬詩》,命意似矣。而詞句凡下,比說無狀,不足道也。”[48]此詩因被選入《唐詩三百首》而為人傳誦,鄭畋也由是知名。然《唐詩三百首》據(jù)王士禛《萬首唐人絕句選》將首二句改成“玄宗回馬楊妃死,云雨難忘日月新”,遂使詩意南轅北轍。對此,陳寅恪辨之云:“蓋肅宗回馬及楊貴妃死,乃啟唐室中興之二大事,自宜大書特書,此所謂史筆卓識也。‘云雨’指楊貴妃而言,謂貴妃雖死而日月重光,王室再造。其意義本至明顯平易。今世俗習(xí)誦之本易作‘玄宗回馬楊妃死,云雨難忘日月新’,固亦甚妙而可通,但此種改易,必受《長恨歌》此節(jié)及玄宗難忘楊妃令方士尋覓一節(jié)之暗示所致,殊與臺文元詩之本旨絕異。斯則不得不為之辨正者也。”[49]
崔顥的《黃鶴樓》是久負(fù)盛名的唐詩名篇,宋人嚴(yán)羽已云:“唐人七言律詩,當(dāng)以崔灝《黃鶴樓》為第一。”[50]在王兆鵬《唐詩排行榜》中,此詩更是高居百篇唐詩名篇之冠。《唐詩排行榜》的評價(jià)參數(shù)中入選選本的次數(shù)占有極大的權(quán)重,《黃鶴樓》在“古代選本”中入選17次,在“現(xiàn)代選本”中入選24次,便是它在百首名篇中獨(dú)占鰲頭的重要依據(jù)。然而頻繁地入選選本也對此詩產(chǎn)生了不利的影響,那便是文本的變異。《黃鶴樓》一詩有多處異文,其中最重要的是首句“昔人已乘白云去”,一作“昔人已乘黃鶴去”。劉學(xué)鍇指出:“‘白云’,自明代中葉以來諸家選本、總集及評論均作‘黃鶴’,但唐人選本《國秀集》《河岳英靈集》《又玄集》《才調(diào)集》,至宋初《文苑英華》,南宋《唐詩紀(jì)事》,再到《瀛奎律髓》《唐詩鼓吹》,再至明初《唐詩品匯》,無一例外均作‘白云’,可以確證崔顥原詩首句定當(dāng)作‘昔人已乘白云去’,作‘黃鶴’者乃明人中葉的選本如《唐詩解》的擅改。”[51]從版本學(xué)的角度來看,劉先生的結(jié)論可稱定讞。但是由于作“黃鶴”者包括《唐詩解》《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唐詩選評》《而庵說唐詩》《唐賢三昧集》《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唐詩別裁集》《唐詩三百首》等著名選本,所以這個(gè)異文后來居上,喧賓奪主,竟被視為定本,還得到理直氣壯的辯護(hù)。例如清初金圣嘆曰:“有本乃作‘昔人已乘白云去’,大謬。不知此詩正以浩浩大筆,連寫三‘黃鶴’字為奇耳。”[52]清人趙臣瑗亦曰:“妙在一曰黃鶴,再曰黃鶴,三曰黃鶴,令讀者不嫌其復(fù),不覺其煩,不訝其何謂。”[53]紀(jì)昀亦曰:“改首句‘黃鶴’為‘白云’,則三句‘黃鶴’無根。”[54]近人高步瀛甚至說:“起句云乘鶴,故下云空余。若作‘白云’,則突如其來,不見文字安頓之妙矣。后世淺人見此詩起四句三‘黃鶴’一‘白云’,疑其不均,妄改第一‘黃鶴’為‘白云’,使白云黃鶴兩兩相儷,殊不知詩之格局絕不如此。”[55]時(shí)至今日,在許多唐詩讀本例如《唐詩鑒賞辭典》中,竟對首句作“白云”的異文只字不提。[56]于是這首唐詩名篇便被后代的唐詩選本實(shí)行了以假亂真的文本臆改。這種臆改甚至逆時(shí)傳訛,影響到它發(fā)生之前的著名選本。例如北宋王安石的《唐百家詩選》卷4入選崔顥《黃鶴樓》,首句本作“昔人已乘白云去”,今存兩種宋本《中華再造善本》據(jù)上海圖書館所藏宋刻本影印之《王荊公唐百家詩選》,以及日本靜嘉堂文庫影印《宋刊分類本唐百家詩選》皆是如此。但是清人翻刻之宋犖本、雙清閣本等竟然擅改“白云”作“黃鶴”,當(dāng)因后者在清代已經(jīng)謬種流傳也。
五
綜上所述,唐詩選本對于唐詩小家的影響是形形色色、利弊參半的。但從總體來看,在長達(dá)千年的唐詩接受史上,選本對小家作品的保存、傳播以及小家名聲的免于湮沒起著相當(dāng)積極的影響。尤其重要的是,小家們在唐詩史上的地位之確立,選本起著決定性的影響。試看一例。大歷詩人錢起與郎士元生前齊名,唐德宗貞元初年(785年),高仲武在《中興間氣集》的錢起小傳中云:“士林語曰:‘前有沈宋,后有錢郎。’”[57]此時(shí)錢、郎去世未久,可視為詩壇對二人的蓋棺論定之評。北宋歐陽修、宋祁的《新唐書·文藝傳》中轉(zhuǎn)述此語,可見后人對此種評價(jià)的認(rèn)同。有趣的是,在唐代的唐詩選本中,《中興間氣集》對二人之詩各選12首,《極玄集》對二人之詩各選8首,此外僅有《才調(diào)集》選錢詩1首而未選郎詩,可見在唐代選家的心目中,錢、郎二人確是旗鼓相當(dāng)。可是到了后代,錢、郎入選唐詩選本的多寡程度漸行漸遠(yuǎn),試據(jù)歷代較重要的唐詩選本列表如下:
由此可知,在2種宋代選本中,郎士元的地位遠(yuǎn)勝于錢起;在5種明代選本中,錢的地位遠(yuǎn)勝于郎;在10種清代選本中,錢的地位勝于郎,但不如明代選本那樣懸殊。考慮到二人存世作品數(shù)量的差別(錢詩今存530余首,郎詩今存60余首),清代選本對二人的取舍是比較合理的,這與現(xiàn)代學(xué)者的評價(jià)基本一致[59]。可見雖然某一種唐詩選本對小家的評價(jià)或有偏頗,比如王安石《唐百家詩選》選郎詩遠(yuǎn)多于錢詩,又如鐘惺、譚元春《唐詩歸》選錢詩16首而對郎詩付之闕如,均屬輕重失宜。但從總體來看,歷代唐詩選本對小家地位的確立有著相當(dāng)有利的影響。我們認(rèn)為其中緣由在于:選本雖然體現(xiàn)著選家的獨(dú)特眼光,但也間接反映著讀者的集體選擇,越是流行程度較高的選本,后一種因素就越是重要。所以從總體來看,歷代唐詩選本對于唐詩小家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是構(gòu)成唐詩接受史的重要因素。
注釋:
[1]魯迅:《選本》,《魯迅全集》第7卷,第136頁,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年版。
[2]錢鍾書:《宋詩選注》,第20—21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版。
[3]陳尚君:《李杜齊名之形成》,《唐詩求是》,第50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
[4][5][34]李昉等編:《文苑英華》,第3686頁,第3687頁,第1491頁,中華書局1966年版。
[6]荀子:《荀子集解》,王先謙集解,《諸子集成》本,第285頁,中華書局1986年版。
[7]蔣士銓:《臨川夢》,邵海清校注,第1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8]參見黃曾樾《陳石遺先生談藝錄》,《陳衍詩論合集》,第1018頁,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王闿運(yùn):《王志》卷2《論唐詩諸家源流》,參見馬積高主編:《湘綺樓詩文集》,第二冊,第37頁,岳麓書社2008年版。
[10]劉灣詩見于《全唐詩》卷196,存詩6首。竇參詩見于《全唐詩》卷314,存詩3首。鄭常詩見于《全唐詩》卷311,存詩3首。鄭丹詩見于《全唐詩》卷272,存詩2首。李希仲詩見于《全唐詩》卷158,存詩3首。姚倫詩見于《全唐詩》卷272,存詩2首。參見彭定求編:《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版。
[11][32][50]嚴(yán)羽:《滄浪詩話校釋》,郭紹虞校釋,第243—244頁,第244頁,第197頁,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1年版。
[12]柳宗元:《柳河?xùn)|集》卷12,第19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3]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202,第5771頁,中華書局1975年版。
[14]參見周勛初《芳林十哲考》,《周勛初文集》,第3冊,第481頁,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5][54]《瀛奎律髓匯評》,方回選評,李慶甲匯評,第1344頁,第2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6]計(jì)有功:《唐詩紀(jì)事校箋》,王仲鏞校箋,第411頁,巴蜀書社1989年版。
[17]明人高棅《唐詩品匯》卷45稱“諸家選本以此篇作《伊州歌》,按郭君茂倩《樂府集》無此篇,未知敦是。”今檢《樂府詩集》卷79《近代曲辭》載《伊州歌》十首中無此詩,然其題解引《樂苑》曰:“《伊州》,商調(diào)曲,西京節(jié)度蓋嘉運(yùn)所進(jìn)也。”據(jù)《新唐書》卷215《突厥下》,蓋嘉運(yùn)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間(736—739年)任磧西節(jié)度使,和撫西域諸國并擊破突騎施,其進(jìn)樂當(dāng)在此后。伊州地處西域,與“遼西”一西一東,相隔萬里,《伊州歌》中不應(yīng)有涉及“遼西”之內(nèi)容。謝榛《詩家直說》卷1徑稱此詩為蓋嘉運(yùn)詩,無據(jù)。
[18]參見俞樾《茶香室續(xù)鈔》卷3,《茶香室叢鈔》,第560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
[19][20]彭定求編:《全唐詩》,第1357頁,第2804頁,中華書局1960年版。
[21][27][31]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第一冊,第591頁,第186頁,第208—209頁,中華書局1987年版。
[22][40]董誥等編:《全唐文》,第10906頁,第5520頁,中華書局1983年版。
[23][47]《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古籍出版社編,第1320頁,第1341—134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4]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卷6,第三冊,第190頁,中華書局1990年版。
[25]按:《唐人選唐詩新編》據(jù)《四部叢刊》本整理之《才調(diào)集》卷8錄朱慶馀《惆悵詩》一首,校點(diǎn)者傅璇琮指出此篇乃誤收王渙詩,汲古閣《唐人選唐詩八種》本則無此詩而錄朱氏《宮詞》,可從。
[26]《閨意上張水部》在《讀雪山房唐詩》《唐詩三百首》中題作《近試上張水部》,非是。施蟄存指出:“唐人制詩題有一個(gè)慣例:先表明詩的題材,其次表明詩的作用。如孟浩然詩有《臨洞庭贈張丞相》,詩的題材是‘臨洞庭’,詩的作用是‘贈張丞相’。同樣,朱慶馀這首詩的題材是‘閨意’,作用是‘上張水部’。如果此詩題作‘近試上張水部’,那么詩中必須以臨近試期為題材。雖然‘待曉堂前’一句隱有‘近試’的意義,但全詩并不貼緊‘近試’。”可從。參見施蟄存:《唐詩百話》,第500頁,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版。
[28]參見孟二冬《登科記考補(bǔ)正》卷8,第311頁,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
[29][57]傅璇琮、陳尚君、徐俊:《唐人選唐詩新編》(增訂本),第186頁,第459頁,中華書局2014年版。
[30]按:《贈喬琳》實(shí)為張謂詩,《戎葵花歌》實(shí)為岑參詩,參見佟培基:《全唐詩重出誤收詩考》,第150頁、第152頁、第204頁,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3]參見孟棨《本事詩》,《歷代詩話續(xù)編》,丁福保輯,第8頁,中華書局1983年版。
[35]施蟄存:《唐詩百話》,第435頁,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版。
[36]楊明:《張繼詩中寒山寺辨》,《漢唐文學(xué)辨思錄》,第264—27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原載《中華文史論叢》1987年第2—3合輯。
[37]韋應(yīng)物:《韋應(yīng)物詩集系年校箋》,孫望校箋,第340頁,中華書局2002年版。
[38]沈德潛編:《唐詩別裁集》,第33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9][45]郭紹虞編選:《清詩話續(xù)編》,富壽蓀校點(diǎn),第2127頁,第11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41]參見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校考》,第210頁,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2]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卷4,第二冊,第199頁,中華書局1989年版。按:趙昌平箋曰:“此事實(shí)未可征信。”然此事首載于《因話錄》,《唐詩紀(jì)事》因之,可見流傳甚廣,即使出于編造,亦反映出時(shí)人對皎然詩風(fēng)的看法。又按:“得數(shù)解為贄”之“贄”,原作“贊”,此據(jù)(上海)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7年版《唐才子傳》第68頁校改,此版所據(jù)底本為日本天瀑山人刻佚存叢書中之十卷本,即“元槧而翻雕”之“五山版”,較為可信。
[43]參見佟培基《全唐詩重出誤收考》,第157頁,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4]王安石:《王安石全集》第8冊,王水照主編,第523頁,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版。
[46]參見莫礪鋒《唐詩三百首中有宋詩嗎?》,《文學(xué)遺產(chǎn)》2001年第5期。按:學(xué)術(shù)界對此尚有不同意見,但周勛初主編《全唐五代詩》卷103已據(jù)拙文將此詩歸入“存目”(參見周勛初、傅璇琮、郁賢皓等:《全唐五代詩》,陜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正在重編《全唐詩》的陳尚君則稱“張旭《桃花溪》,我較認(rèn)可莫礪鋒教授認(rèn)為詩出北宋蔡襄所作的考證”(參見陳尚君:《兩種唐詩選》,《文匯讀書周報(bào)》2018年4月23日)。
[48]魏泰:《臨漢隱居詩話》,《歷代詩話》,何文煥輯,第324—325頁,中華書局1981年版。
[49]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第3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51]劉學(xué)鍇:《唐詩選注評鑒》,第313頁,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
[52]金圣嘆:《金圣嘆全集》(壹),陸林輯校整理,第190頁,鳳凰出版社2008年版。
[53]趙臣瑗:《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陳伯海等:《唐詩匯評》(一),第57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55]《唐宋詩舉要》,高步瀛選注,第54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56]參見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辭典》,第367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
[58]按:《唐詩品匯》卷41選錢起《江行無題》20首,實(shí)為錢珝詩誤入,今削去不計(jì)。
[59]參見蔣寅《大歷詩人研究》,第176—205頁、第281—293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
- 唐圭璋:私德、師德與公德[202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