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科幻小說閱讀與創作的“關鍵詞”漫談之一
    從“如何讀”到“怎樣寫”
    “Science”——科幻小說概念的“科學”血統

    來源:中國青年作家報 | 郭琦  2020年08月11日12:11

    郭琦,華僑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主講《大學英語》、《科幻小說賞析與創意寫作》等課程,多次于全國教學之星大賽、中國外語微課大賽等教學競賽中獲獎,曾參與國際合作網絡教學項目Global Learning Experience:“科幻小說研究”主題。

     

    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對“科幻”這個名詞可能并不陌生,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準確說出究竟什么是科幻?科幻小說又有哪些不同于其他文學類型的特殊之處呢?

    在此,我們不妨換個思路,比如很多人小時候都看過的日本動畫片《哆啦A夢》,它可以被稱之為“科幻作品”嗎?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肯定的。特別是主人公野比大雄的書桌抽屜里就藏著一個“時光機”,只要鉆進去,就可以“穿越”到過去或未來的任意一個時間點。不過,同樣是鉆進一個家具,英國作家C·S·劉易斯創作的《納尼亞傳奇》里面的衣櫥則可以把主人公帶入一個神奇的魔法世界,那么《納尼亞傳奇》是不是科幻呢?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否定的。同樣是鉆進某個空間,為什么哆啦A夢的抽屜就是科幻,而納尼亞的衣櫥就不是呢?不難看出,《哆啦A夢》這部動畫片里隱藏了更多的與科學技術相關的話題,例如主人公“哆啦A夢”是一個來自二十二世紀的機器貓,這就引入了諸如“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元素,機器貓的身上有個“四次元口袋”,這就利用了“空間、維度”的概念,而“時光機”則是通過一種技術手段在時間維度中進行穿梭。相比之下,“納尼亞王國”則完全“無視”了現實世界的物理規則,解決一切問題的方式不是科學技術,而是魔法,這樣的一個明顯的差異就幫助我們將“科幻”和“魔幻”進行了第一個區分。

    除此之外,我們不妨再來思考一個作品中的人物:如果說一個人能夠擺脫地球重力的作用在天上自由飛翔,而且身體十分強壯,無堅不摧,他的眼睛可以透視,甚至可以噴火等等,這個人物算不算是科幻人物呢?科幻電影《超人》中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個形象,不過這個人物并不是普通人,而是被設定為一個“外星人”,他的身體素質是適應母星“氪星”的強重力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所以到了地球上,他的活動就像是我們看到登月的宇航員,盡管穿著厚重的宇航服,動作卻都是十分輕盈的,因為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超人身上所具備的“超現實”能力,就可以能夠得到相對科學的解釋,他也就理所應當地成為科幻作品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了。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學中有一個類似的人物,他也十分強壯,也可以在天上飛來飛去,眼睛也可以透視、噴火等等,但他的身上長著毛,手里拎著金箍棒,這就是《西游記》中的主人公孫悟空,在我們看來,孫悟空肯定不算是科幻人物,因為在《西游記》里,對他的超能力沒有一個“科學”的解釋,所以我們只能把他的“超自然”能力歸為神話人物的力量。其他的比如哈利·波特這個人物,雖然也可以在天上飛來飛去,但他使用的是魔法,這樣的一個設定就直接把他歸為“魔幻”的領域中了。

    除此之外,我們所熟悉的《星際迷航》系列,無論飛船上的人到了哪個星球,遇到了哪種匪夷所思的事情,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因為他們是在宇宙空間中進行的探險,這些是我們的科學技術架構中可以解釋的問題,正如阿瑟·克拉克的一句名言:“任何先進的技術初看上去都像是魔法”。所以在此我們得出的第一個心得就是:科幻小說中的事物,可能是“超現實”的,卻往往不可能是“超自然”的。也就是說,科幻故事中的“懸疑”之處能否通過科學體系進行合理解釋,是“科幻”與“魔幻”“神話”之間最大的區分點。

    在英語里,“科幻”常被縮寫成SF這兩個字母,但對這個SF的縮寫,卻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它可以被還原為“Speculative Fiction”,泛指所有和推理、幻想有關系的小說的總稱,另一個原型是“Science Fantasy”,指的是融合了科幻和奇幻元素的作品,而人們所熟知的“Science Fiction”則更加準確地指代了我們比較熟悉的科幻小說概念。由此,便不難得出關于“科幻”特征的第一個“關鍵詞”——科學。這是可以最為直觀地顯示科幻小說的“區別性特征”的概念,盡管科幻文學作品中的故事情節往往都是虛構的,但這種虛構的情節卻不完全是“天馬行空”的想象,而是以“科學”因素作為主要架構的。

    事實上,正是由于科幻小說具有“科學”這一特別因素作為支撐,早在二十世紀初,當魯迅先生等文學家把當時被稱為“科學小說”的科幻小說譯介進中國的時候,就是抱著讓其中的“科學”因素來“啟迪民智”的目的。例如魯迅先生在所翻譯的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月界旅行》(現譯本通常題為《從地球到月球》)的“辨言”中曾經寫道:科幻小說的特點在于“經以科學,緯以人文”。而“導中國人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的論斷則明確地提出,讓公眾能夠普遍接受的科幻小說成為讓當時的人們意識到先進科學技術的巨大作用的一把“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