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以小說的姊妹花
來源:藏書報 | 李樹德 2020年07月31日09:32
靳以的小說《秋花》和《春草》,是一對姊妹花。《秋花》列入巴金主編的“文學叢刊”第二集,《春草》列入第八集,分別于1936年8月和1946年4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這是兩部連續性的中篇小說,《春草》是《秋花》的續集,小說中的人物是一致的,表達的主題也是一樣的。
作者靳以(1909—1959)是現代著名作家、編輯家。他雖畢業于復旦大學國際貿易系,但卻鐘情文學,大學時期就開始寫作,并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33年,他在北平與鄭振鐸、巴金合編《文學季刊》,1936年又在上海與巴金合編《文季月刊》。新中國成立后,他與巴金共同創辦了大型文學刊物《收獲》。
《秋花》創作于1936年初,是作者現實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小說以秋花凋謝的色調為背景,刻畫了一個具有反抗精神的青年之不幸命運。小說主人公明生是個“不僅為著自己的幸福,也為著他人的幸福”而生活、奮斗的青年。明生“為了信仰”坐牢,五年后被釋放出來,失去了與同志們的聯系,他痛苦不堪,且身體狀態每況愈下。這時,他的第一個戀人青前來看望他,并日夜陪伴服侍他。可明生討厭青,一心思念他愛過的另一個女子苓。青不計較這些,還曾去找過苓,說服她來看望明生。不久,明生病逝了,弟妹們把他“葬到母親的墓邊,為他植了一株長青松,立了一塊石碣”。
在《秋花》的后記中,作者表示,《秋花》是其“第一個和讀者相見的中篇”。《秋花》的語言質樸,但意味雋永,含蓄婉約,寫景狀物,各得其妙,主題的現實主義與語言散發出的濃郁浪漫主義相結合。但《秋花》也有些不足之處,有的地方缺少剪裁,因而與主題有游離之感,并多少有些蒼涼而陰郁的氣氛。值得注意的是,就是從《秋花》這部小說開始,靳以涉足革命者題材的寫作,可是他把革命者置于太多的愛情糾葛之中,帶有其早期作品中失戀者形象的陰影。
作為《秋花》的續篇,《春草》的立意實際上在《秋花》的結尾埋下了伏筆:“當著春天來到的時節,他的墳上生出了細細的春草。”《春草》突破了蒼涼而陰郁的氣氛,開始了對生命和希望的新思考。小說描寫《秋花》的主人公、充滿理想的明生去世三年后,河開草青,但侵略者的鐵蹄已經踐踏著春天的原野。明生的精神仍活在人們心中,明生的兩個弟弟陸續離開淪陷區,只有他的小妹明智和住在他們家里的幾位同學,還處于日寇統治的險惡環境中,沒有來得及脫離虎口。明智渴望離開這座淪陷的城市,加入到抗日隊伍中。明生以前的兩位女友青和苓不幸被逼做了漢奸的妻子,但她們仍記得烈士的愛,決心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獻出生命。為了掩護學生們突破敵人的封鎖線,青設法在酒宴上毒死了日本軍官,可她被日本兵活活打死。而安分膽小的苓也把對死者的懷念和生者的覺醒融為一體,向明智通報了敵人戒嚴的消息,并利用漢奸丈夫的汽車,毅然把明智等熱血青年送出城去。第二天,青年們順利地到達金頂山下,又經過兩天兩夜艱苦的跋涉,終于來到一個充滿希望的地方。
作者在《春草》中用詩化的語言,描繪出艱險環境中透射出的希望之光,整部小說洋溢著樂觀情調。《春草》中的人物個性鮮明,情節曲折動人。作品通過青年們前仆后繼的斗爭和追求,揭示了民族精神如春草一般,具有強大的“生長的力量”,是剪不斷、撲不滅的,中國大地終將迎來春草繁茂的美好時光。
作者在《春草》的序言中表示,《春草》是“獻給那些茁生的有力的小草”的,“他們是有理想的,勇敢的,懂得愛也懂得恨,不為一切惡勢力所屈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