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秦曉鷹:大疫期間讀《播火錄》

    來源:中國青年報 | 秦曉鷹  2020年06月08日14:19

    《播火錄》書影

    新冠肺炎疫情侵襲期間,隔離在家,難免有些萎頓。但當我讀完一部“奇書”,精神卻陡然大振,胸中郁悶也驀然消散!此書名為《播火錄》。

    首先是它以“多棲”的形式和內容吸引了我。本人久已癡迷于手機微信,常年沉浸于碎片化閱讀。但不曾想到,這樣一部500頁的大部頭,竟生生占用了我兩周來幾乎所有的業余時間。饒有興趣地看了一遍后,竟又讀了第二遍!

    《播火錄》的奇特之處并非僅僅讓人讀后有一種其樂融融的愉悅,也不只是使讀者覺得頭腦中的知識庫有被充填與充實的滿足。此書給予讀者精神深處的強烈沖擊,引起讀者思想上的共振、甚至引發我們對人類生存狀況、人類與大自然生物鏈的關系等的多維思考、辯證考量!

    馬克思有一警句:“在科學的入口處,正像在地獄的入口處一樣?!薄恫セ痄洝方o人們造成強烈震撼的正是近現代的科學先軀者們在探索科學真諦時不避危險、奮不顧身、敢于在生死線上搏戰的精神。牛頓把錐子插進眼眶做光學實踐,富蘭克林“接引雷電下九天”,里奇曼在球雷爆炸中死亡,巴斯德、拉齊爾醫生為抗擊疫情出生入死乃至殉職……聯想到今日在抗擊新冠肺炎大疫中那些闖龍潭入虎穴的中外科學家,感奮之情敬佩之心同樣油然而生!

    誠然,筆者認為《播火錄》一書最有價值之處,還在于它能夠促成我們思想的共振和反思,能夠引發我們多維、辯證地去考量科技與人類的關系。

    作者在充分肯定科學的先軀者為造福人類而作出杰出貢獻的同時,在這部書中也毫不隱匿地指出,有著許多偉大發現與發明的科學精英們也同樣存在著相當的認知局限。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人類在驚喜地接受科學家送來的科技貢獻的大禮包時,卻沒有想到這些饋贈的后面也可能隱藏著巨大的危險,甚至是災難:X光曾經讓一代人受到致命威脅,鐳的發現攪亂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就連它的發現者都難脫其害;乙基汽油的確給發動機帶來了超強動力,但同時也把可怕的鉛沉積于我們及子孫的骨骼中;氟里昂帶給我們便利和舒適,卻也破壞了關乎人類生存的臭氧層!本來是一項項可以造福于人類、為人類打開幸福甚至天堂之門的成果,卻因為種種原因幾乎同時也為人們撬開了地獄之門,這是多么巨大的憾事,又是多么深刻的教訓??!

    《播火錄》中這些林林總總的“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的矛盾迫使我們每一個人不得不承認,在大自然這個人類可以無限拓展認知的空間中,我們對它的規律性認識在某種程度上仍然處在初級、幼稚,甚至是童蒙的階段。因此可以說,科學成果的背后難免隱藏著失敗,而科研失敗的背后又往往孕育著成功。成與敗其實是科學發展的一種常態,是人類在文明階梯上不斷攀援的一種“基本動作”。在這里,用“文明的代價”來形容上述的一切,恐怕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然而,《播火錄》的作者并沒有讓讀者的思維停留在這個較為淺表的水平上。因為,如何對某項成果的功過加以權衡、如何對某種貢獻的利弊加以取舍,這僅僅是對人的智慧的一種考驗。而對人的德行與操守的考驗才是最大最根本的考驗。

    《播火錄》毫不掩飾地指出,如果不對金錢與財富、榮譽與私欲的誘惑加以節制和警覺,它們就會成為科學技術和科學發展的最大障礙?!恫セ痄洝凡幌в瞄L達100余頁的篇幅,記錄了諾貝爾科學獎評選頒發經歷的風風雨雨,歷數了其中的瑕疵、缺憾和弊病,也評述了各國科學家所表現出來的虛幻的榮譽感,膨脹的私欲,丑陋的妒忌……所引來的相互排斥甚至反目成仇。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獎的種種波折、門捷列夫至死無緣諾獎、杰出的吳健雄與諾獎無緣,都在說明科學評價的天平并不總代表公平。相反,權力、金錢、偏見、人性的缺陷以及人類的認知障礙,也會常常造成評判天平的巨大傾斜!

    一部以歷史為主干的作品,一部科學普及書籍,不但讓我們有了更理性更達觀的心態,而且引發出我們對很多重大問題的認真思考,這恐怕就是筆者對此書點贊的原因吧。

    是的,當人類的智慧和行為面臨著自然災害帶來的嚴峻挑戰時刻,我們讀讀《播火錄》,是否會想到,能夠維護全球的同心共識和促使各國同舟共濟、化解災難與創傷的紐帶應該是什么呢?也許,不,只能是秉持嚴謹的科學與求實的精神、以人為本的理念、天下為公的包容情懷,才能在這種天堂與地獄的抉擇和抗爭中,找到更接近客觀規律的、造福人類的可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