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著名科普作家葉永烈:他曾是我國科普與科幻的代名詞
著作“超”身的高產作家葉永烈走了。
他的名字,密切關聯著在科普、科幻領域分別創下了暢銷與影響力奇跡的《十萬個為什么》和《小靈通漫游未來》。他一生執著筆耕,又充滿童心。他的辭世讓科幻界感嘆“痛失良師益友”。
熱愛文學的理科生葉永烈,書寫了自己創作生涯的輝煌篇章。作為家喻戶曉的科普和科幻作家,他把科學的火種傳遞給熱愛科普的后輩。作為受益于他諸多優秀作品滋養而成長的一名讀者和科普工作者,我曾在一篇論文中作過如是概括:
在中國的科普、科幻界,葉永烈曾經是一個風格獨特、廣受矚目的“主力隊員”;在當今的紀實文學領域,他又是一位成就卓著、聲名顯赫的重量級作家。在“科”字軌道上運行、“十八般武藝”幾乎樣樣涉足的葉永烈,跟那位在歷史深處游弋探尋、寫了許多名人傳記的葉永烈, 常常被誤認為是同名同姓的兩個人。葉永烈的作品覆蓋范圍之廣、創作數量之多、產生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曾幾何時,葉永烈仿佛成了科普與科幻的代名詞和質檢章,一面高高飄揚的象征性旗幟,盡管他早已“掛靴”轉軌多時。多年來我在太多的場合聽到太多的人如此這般說過:“我是讀著葉永烈的作品長大的。”在當今中國,能夠享此殊榮的作家真的沒幾個。
于我而言,葉永烈既是我科普創作的導師,也是我人生事業的燈塔。
猶記得,1979年春,11歲的我第一次讀到《小靈通漫游未來》,心潮澎湃,對未來充滿期待。那一時期每個月當中的某幾天,在父親下班回到家時,我總要急切地問一聲:“《少年科學》來了沒有?”盼著的就是盡早將雜志上連載的葉永烈科幻小說一睹為快。
當時我還常從許多報刊上讀到葉永烈膾炙人口的科學小品,從中汲取了大量的科學營養。隨后,我又愛上了阿西莫夫作品。品讀他們撰寫的優秀科普、科幻作品,讓我真切感受到讀書、求知、思考和鉆研問題的樂趣,同時也萌發了對科學寫作的興趣,并立下志向,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科普作家。20多年后,在《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一書的扉頁上,我特別寫上一句題獻,表達對兩位“導師”的感佩感恩感激之情:“謹以此書獻給引導我走進科學世界并改變了我人生道路的兩位著名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葉永烈。”
在評述自己的創作人生時,葉永烈稱他不屬于那種因一部作品一炮而紅的作家——這樣的作家如同一堆干草,火勢很猛,四座皆驚,但是很快就熄滅了。他說他屬于“煤球爐”式的作家——點火之后火力慢慢上來,持續很長很長的時間。是啊,他從11歲發表第一首小詩時點起的文學之火,一直持續燃燒了將近70年,越燃越久、越燒越旺。他把作品看成凝固了的時間、凝固了的生命。他說,他的一生“將凝固在那密密麻麻的方塊漢字長蛇陣之中”。
特別難忘十多年前的一個晚上,我與葉永烈老師漫步在上海街頭,聽他緩緩講述自己年輕時的經歷。其實,那個時候我也是在某種程度上“重復”著他的經歷,但聽了他的一番話,很快我就明白,應該怎么做了。
2019年8月30日晚上,葉永烈老師給我發來微信,交流他的近況。幾天后的9月3日,他給我轉來澎湃新聞的一篇文章,標題是《葉永烈人民日報撰文談<十萬個為什么>為什么受歡迎》。這是我們之間的最后一次互動。
驚聞葉永烈老師逝去的那天夜里,我久久不能入眠,諸多回憶涌上心頭。腦海里不時浮現出少年時代閱讀他作品時的幸福場景。那段心有所寄、熱切期盼讀到他作品的美好時光,令我終生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