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真實的謊言
來源:北京日報 | 馮新平 2020年05月09日10:03
作為入圍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影片,是枝裕和的新作《真相》標志著一系列的第一。它是該電影節史上第一次將日本導演的作品選為開幕影片;是憑借《小偷家族》榮獲金棕櫚獎的導演第一次在日本以外的地方拍攝電影,同時也是他第一次用日語以外的語言進行創作。同時,這也是法國電影界的傳奇人物凱瑟琳·德納芙和朱麗葉·比諾什第一次聯袂出演,盡管二人的職業生涯有30多年的重疊。
《真相》劇照
與是枝裕和的《步履不?!泛汀侗群8睢返臄⑹鍪址ㄏ囝愃疲墩嫦唷吠瑯邮窃诓懖惑@的家庭團聚中,外人難以知曉的往事如沉渣泛起。在龐雜的生活中,難以了解全部真相的人們可以彼此相安無事地生活在一起,許多隱秘的心理也就平安地埋葬了。但作為虛構的電影藝術就是在黑暗中的窺探,窺探人性的復雜和人生的叵測,窺探生命的堂奧和生活的困惑。
身兼編劇與導演的是枝裕和,匠心獨具地讓德納芙在片中扮演成就卓著、韶華已逝的演員法比安,又讓比諾什化身人到中年、事業平平的編劇盧米爾。如此設置可謂一箭雙雕:一方面,演員與編劇這兩種職業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意味,一者“粉飾”世界,一者“虛構”生活;一方面,讓現實中因同為演員的法比安好友薩拉撲朔迷離的死因而糾纏不清的母女,繼續以戲中戲的方式促使“真相”浮現于晦澀幽暗的記憶中,并進而讓難以調和的母女重歸于好。
如果說法比安在其自傳《真相》中,以違背事實的語言描述了她的人生——杜撰前夫的去世,抹去助理的辛勞,編造女兒的快樂,掩飾自己的不忠,如此等等(她在面對盧米爾的質問時,直截了當地自辯:“我是個女演員,我絕不會寫什么赤裸裸的真相,那太無趣了?!保敲此谂臄z《母親的記憶》時,卻用不無真實的心理,演繹了一段虛幻的生活。這個改編自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短篇小說的影片,講述了一個身患絕癥的母親以光速生存于太空中,從而能夠每七年回到女兒身邊一次,以不見變老的形象,陪伴女兒度過一生。
這不僅讓扮演73歲女兒的法比安體驗到翹首以盼渴望母愛的心境,同時還獲得反思自己現實生活中作為失職母親的一個契機。更為重要的是,當她與扮演母親的瑪農對白時,恍惚之間好像是對酷似薩拉的后者說話:“只是我老了,而你還這么年輕?!被蛟S是擔心觀眾不明就里,是枝裕和甚至讓稍微有些模糊的瑪農站在法比安身后,遠看仿佛一個幽靈停留在她的肩膀上。作為法比安最親密的朋友,薩拉深受童年盧米爾的喜愛,并且盧米爾有著充分的理由,將薩拉幾十年前的去世歸咎于母親,而這正是導致兩人關系破裂的主要原因。“你不能相信記憶,”法比安試圖從女兒的指責中解脫出來。電影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記憶是否可靠這個點上。但可以確定的是,法比安和女兒的疏遠,是40年前她想成為一名偉大女演員的無情野心的結果。
人們都不愿飽受是非不分、左右為難狀態的折磨,而是希望生活在一個真相純粹而簡單的世界中。雖然生活常常事與愿違,但藝術家們卻在其中找到了創造的沃土——誠如濟慈所言:“使賢德的哲學家為之震驚,使善變的詩人為之歡欣。”影片一開始就透露,片名與主角法比安的自傳同名,但這個元參照很快就讓位于整部電影想要處理的概念——何為“真相”,抑或“真相”是如何定義的。畢竟,如果沒有客觀的來源或觀察者,客觀性就無法被真正衡量。
英年早逝的薩拉以理想化的形象定格在盧米爾的記憶中,常青樹般的法比安卻在女兒心中烙下缺失母愛的印記。然而,聽到父親說母親在她小時候跑去學校偷看她出演的舞臺劇時,盧米爾瞬間呈現出豐富的表情。在驚訝于母親不為她所知一面的同時,或許她自己也沒有意識到記憶并非如她所想那么可靠。父親漫不經心的一句話,給后來法比安贏得盧米爾的信任做了鋪墊,即,她取代薩拉出演影片主角不是通過“潛規則”導演的卑劣手段,而是出于女兒與薩拉不是母女卻勝似母女的嫉妒心理。
正當盧米爾依偎在母親身邊感慨不已時,后者說我們如此飽滿的情緒應該用到《母親的記憶》的拍攝現場。父親無心快語所揭示的親情,又在母親脫口而出的話語中蒙上陰影。法比安知道作為一個母親,人們對她的期望是什么,但她似乎也可能只是將母親當作她的另一個角色。不管是戲里的女兒還是戲外的觀眾,都很難看出法比安是否真的改變了。于她而言,這或許只是意味著一段陳年往事的了結。導演給她留了一扇可以脫身的活板門。
角色模棱兩可的內心已足以引人深思,影片懸而未決的主題更是意味深長?!暗蔷褪钦嫦鄦??”結尾面對女兒的疑問,盧米爾先是若有所思的沉默,然后是難以捉摸的微笑。這無法訴諸語言的體悟,不但給觀眾留下思索具體劇情的空間,而且在抽象層面上意味著一種無言的設問:是“真事”湮沒于時間長河,還是“假語”留存在人間塵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