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2019年中國科幻圖書盤點:全面勃發,多元綻放

    來源:“中國圖書評論”微信公眾號 | 肖漢  2020年03月30日09:05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新中國科幻蜿蜒發展的第70個年頭。這一年:科技高速發展,人工智能廣泛應用,全面5G時代將臨;各地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支持科幻行業發展;本土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帶動了科幻產業多平臺、多元化的增長,進而推動科幻從業者數量擴容;閱讀市場與基礎教育呼吁科學思維與想象力的介入,科幻成為極佳的文化載體。在各方因素加持下,2019年的中國科幻以全面勃發的姿態邁向了“黃金時代”。

    在全行業勃發的態勢下,科幻圖書市場依舊是科幻產業的主體部分。這一年度中國科幻圖書產品輸出數量穩定,科幻讀者數量持續增加,出版圖書類型也不斷優化,構建出良好的市場生態環境。2019年科幻閱讀產值僅上半年就高達13.8億元,同比增長約53%。2019年科幻圖書總碼洋已超過20億元,同比增長約37%。該年度出版科幻圖書共約316種:其中新出科幻圖書占比約36.7%,再版翻印圖書占比約63.3%;本土原創圖書占比約28.7%,引進圖書占比約71.3%;在篇幅結構上,單行本圖書占比約四成,合集圖書占比約四成,系列圖書占比約兩成。此外,科幻圖書數字閱讀與有聲閱讀在這一年度增勢迅猛。其中科幻數字閱讀總產值已超5億元,同比增長約17.5%,科幻有聲閱讀總產值也接近1億大關,同比增長約66%。

    在印行數量與閱讀總產值勃發的基礎上,這一年度的中國科幻圖書同樣保持了內容與形式的多元性。2019年中國科幻圖書仍然堅持書寫太空史詩、未來戰爭、人機交互、災難突圍、虛擬現實、異域冒險、他者文明等前沿熱門題材,并嘗試將其他文類的創作手法進行融合。這一年度的多元性還體現為科幻圖書類型拓展,除傳統科幻不斷磨礪精進外,少兒科幻異軍突起,在創作數量與質量上不斷攀高,科幻批評與科幻學術論著也為圖書市場開拓了全新的空間。基于此,本文擬從不同形制、不同主題的代表性作品出發,以點帶面地對2019年度中國科幻圖書進行盤點與回顧。

    1. 主流科幻創新開拓

    現階段,中國主流科幻創作在“新生代”“更新代”作家群外,還增加了以85后、90后年輕作家為主體的“全新代”群落。在創作經驗厚積與自媒體時代文化語境的加持下,當今主流科幻也不斷尋求創新點與突破點。在題材選擇上,主流科幻越發貼近科技前沿,較以往更注重多題材整合,同時加入社會學與心理分析內容,使作品日臻完善。在故事架構與敘事語言上,當下主流科幻有意識地對古典科幻進行背反,錯落回環的故事設計和緊貼現實的生動語言,讓科幻在“高大上”之外更增一分煙火氣息。此外,當下主流科幻基本完成文化自信確立,更注重中國科幻“中國性”的表達,同時不停留于塑造中國人物、展示中國文化符號、展現中國生活場景等可見表層,而是在觀念層面展示獨屬中國的想象宇宙及未來的方式。2019年度的主流科幻作品既有“老驥伏櫪”之作,也有“英雄歸來”之作,還有“一鳴驚人”之作,其代表有王晉康的《宇宙晶卵》、七月的《群星》、阿缺的《星海旅人》和糖匪的《無名盛宴》等。

    《宇宙晶卵》是王晉康“活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故事描述了從宇宙暴縮時代就已起航的“天”船隊上少年船員們的成長經歷,講述他們在遭遇時空橫禍后擔起重任,最終完成探險到達目的地,并開啟高維宇宙的覺醒狀態。相較于三部曲中的前兩部,《宇宙晶卵》的內容與思想架構更為宏大,它欲探討在更高維度和更兇險的宇宙中,包括碳基生物、非碳基生物、宇宙意識在內的廣義生命體形態,從而試圖回答“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一哲學命題。

    作為中國科幻“四大天王”之一的王晉康,《宇宙晶卵》展現了他成熟的筆力,敘事語言平穩莊重,情節架構又讓讀者有初見鄭文光《從地球到火星》《飛向人馬座》等宇航探險作品時的欣喜。很難以“太空歌劇”來概括《宇宙晶卵》的全部內涵,因為除陌生化的奇觀展示與事件羅列外,小說還進行了諸多形而上的探討。成長是該小說的重要議題,成長不僅體現為以姬星斗為核心的少年群體歷練,還體現為船隊作為人類符號在突遭災禍后的輾轉抵達,更體現為碳基生命族群在面對全新生命和宇宙時的剛毅決絕。在科幻小說女性人物塑造廣受詬病的語境中,王晉康筆下的平桑吉兒等女性形象鮮活生動,并在故事中自然地討論了宇航背景下的女性獨立、兩性關系與婚戀生育觀。

    在《宇宙晶卵》中,王晉康力求展現中國科幻小說的“中國性”,除去散見于文中的節日名稱、詩詞篇目和中國特產,王晉康還嘗試在更為宏觀的層面對民族情緒與傳統文化進行表達。姬星斗與姬繼昌、康平等人的復雜關系與矛盾沖突可以理解為原始父權在太空背景下的生發,但時空災難后父輩的缺席與姬星斗等人的奮斗,則將父權轉換為集體意識中的重要內容——文明延續與信念傳承。此外,小說里王晉康對宇宙抱有中國式敬畏,規則宇宙在文字中轉碼為道家宇宙,無法逾越的物理法則墜入虛空,閃爍著粉紫色光澤的“宇宙晶卵”則是船隊向往追隨的“至尊、極空、萬流歸宗之地”。船隊中控電腦“元元”在航程中逐漸覺醒,最終演變為硅基生命,這是屬于王晉康的科幻浪漫,他用傳統文化構建了一隅從“元初”到“三生萬物”的獨特宇宙。文末船隊進入晶卵,宇宙意識覺醒,讓人想起電影《2001:太空漫游》最后宇宙嬰孩的鏡頭,但不同于電影與后來阿瑟·克拉克筆下朦朧的東方神秘主義,王晉康用文字實驗勾連時空,完成了一場由科幻渲染的感同身受的“天人合一”。

    《群星》是七月停筆近10年后的科幻回歸之作,題目致敬阿爾弗雷德·貝斯特的《群星,我的歸宿》。七月以雙線并敘的方式,講述了一場扣人心弦的反恐偵破行動,但當迷霧將散之時,宇宙卻展露了更不為人知的兇險。《群星》的出版實際上是一次文化自信的確認過程,當一座現實存在的都市在虛構的場景中即將遭受滅頂之災,而某種反饋機制不觸發超越虛擬的應激反應,我們的現實才真的固若金湯。

    得益于融合武俠小說與偵探小說的創作技法,七月的《群星》讀來似一場科學江湖的快意恩仇,那些飄散在蜀地大霧中的高深物理規則在筆下幻化成一幕幕充滿煙火氣息的都市傳奇。七月擅長在熟悉的場景中制造陌生化效果,從霧氣彌漫的江口鎮到熱鬧非凡的錦官城,從貴州深山的FAST到海南潮熱的叢林,演繹的卻是費米悖論、宇宙常數、“構造體”等高深的時空絕學。看似困難的組合,七月信手拈來,最終以洋蔥蛻皮的方式層層展現,達成驚奇感的高潮。《群星》在提出終極問題時也不忘引發科幻的想象共鳴,克蘇魯神話、戴森球等元素植入讓讀者在緊湊的閱讀中時有莞爾。

    《群星》是高深的,也是接地氣的。無論是云杉還是汪海成,從特警到一線科研工作者,他們的心理狀態與行為,都在構建屬于這個現實世界的情緒宇宙。世俗生活瑣碎煩心,汪海成決定對抗龐大系統的情緒起點卻是一起近乎荒謬的購房糾紛,這一貼近現實的設定增強了讀者的代入感,在合頁之后仍能感受個體渺小相較于宇宙洪荒的震撼。《群星》作為七月的回歸之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豐沛的想象力與極高的創作效率,期待這位曾在2006年《星云IV:深瞳》中寫出《無名氏》的作者,能在未來給讀者帶去更多高質量的作品。

    《星海旅人》是90后科幻作家阿缺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故事由6個看似獨立卻緊密相連的篇章串珠而成,講述了“星海旅人”靳川和與他相關的人在宇宙大時代背景下的起起伏伏。《星海旅人》是一場用科幻表達的詩和遠方,每位讀者都能在其中尋到情感的共鳴點,并在某個特定的時候為之熱淚盈眶。

    阿缺深諳嚴肅文學與輕小說的創作技法,《星海旅人》的敘事語言整體質樸卻暗含細部雕琢,這使得故事的閱讀體驗極其順暢,也保證了文本情感的厚度。如果說大部分科幻作者都在努力塑造陌生感和驚奇感,那阿缺就是一個逆行者,《星海旅人》是在保持科幻類型特殊性的基礎上,竭力營造熟悉感和共鳴點,每個人都能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阿缺筆下,廣闊的宇宙時空并未消解人類社會的復雜關系,光年之外人類社會的各種狀態持續放大,流浪者、家暴、戰爭、童年創傷、特權與階層、壓迫與反抗、麻木與盲從,都還在星空的尺度下上演。在阿缺處,最真實的現實,即為科幻。

    當然,負面情緒絕不是《星海旅人》和現實生活的全部,那些化作文字的偶遇、重逢與無心插柳的達成,都彰顯這個宇宙值得期待的美好。主人公靳川擁有糟糕的童年,嘗盡苦難的他在成年后并未選擇惡,反而是身處黑暗卻極力給別人亮光,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必然存在。靳川與呂成琳的失散和重逢,在“安琪”號上邂逅與告別秦佳蘿,最后飛向星淵赴死,這一切是愛情,也不是愛情,宇宙改變了各自最初的模樣,帶著不同目的的成長最后都化作星空下的身不由己,但相識即是美好。少年亞當和少女卷卷最后都沒能逃脫死亡,這是阿缺筆下的無奈,但在有限的生命中,他們都感受到了宇宙星空中最誠摯的愛,這是作者關于生、死和愛三位一體的討論。阿缺的《星海旅人》有種克利福德·D·西馬克般的溫情,但它不屬于孤獨的田園,而屬于人來人往,并行絕望與希望、沉淪與奮起、錯過與相逢、恨與愛的宇宙市井。

    《無名盛宴》是糖匪的創新之作,混合散文與黑暗童話風格的作品展示了一幕幕思維蒙太奇,語言的創新實驗使讀者將閱讀重心由厘清人物與情節,轉到了純粹的沉浸式情緒體驗上。故事描繪了日常生活、災難與戰爭,也用藝術化的語言展示了場景背后的孤獨、無助與期待。

    《無名盛宴》是一場極致的文字實驗,敘述者仿若一位吟游詩人,故事從馬戲團的點滴展開,逐漸蔓延至整個荒蕪的世界,成長、愛情、生離死別次第上演,意識流般的創作方法讓故事混合著末世救贖與賽博朋克的雜糅風格。糖匪的小說讀來有種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黃金時代”過渡到“新浪潮”時期的驚喜感,她善于打破常規的敘事路徑與審美傾向,創造出一種全新的閱讀感受。如果說厄休拉·勒古恩是將女性主義融入科幻來反對西方傳統話語霸權,那么《無名盛宴》中的敘述則消解了創作性別,并試圖打通讀者所有的感官體驗。

    盡管《無名盛宴》的后現代手法和暗黑童話風格頗具西方色彩,但是敘事中的情緒傳達與災難反思仍帶有濃重的東方烙印,小說不是一座丹麥的雪山,而是一段悶潮的亞熱帶炎夏。在以情節架構和人物塑造為重的主流科幻中,糖匪和她的《無名盛宴》特立獨行,現階段不是所有讀者都能接受并認同這樣的風格,但在當前的中國科幻創作中我們更需要關注這些小眾且優秀的作品,從而拓寬主流科幻的多元路徑,并避免在中國科幻“黃金時代”持續發展后,重蹈西方科幻審美疲勞的覆轍。

    2. 少兒科幻異軍突起

    時至今日,我們仍能在各地看到“關注未成年人就是關注未來”這一標語,這是中國獨特的時空成長邏輯,未來的變量就存在于現實時空的周遭。近年來,少兒科幻異軍突起,在科幻行業中所受的關注與得到的支持與日俱增。這固然與國家強調青少年閱讀、強調在基礎教育中注重科學思維與想象力培養有關,同時也與少兒科幻創作隊伍不斷壯大,少兒科幻作品質量不斷提高密切相關。少兒科幻不應該成為當前科幻創作被遮蔽和忽略的部分,早在“十七年”時期,科幻文學與兒童文學的良好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對國家的科普工作和青少年科學思維與想象力培養工作起到了助推作用。在當前科技強國戰略與確立文化自信的呼吁中,科幻正逐漸成為激發讀者相關潛能的極佳文化形式,少兒科幻更是培養青少年群體相關思維的落地形式。當然,優秀的少兒科幻在創作時有觀念中的讀者年齡,但實際上的讀者接受則可不受年齡限制。2019年度優秀的少兒科幻作品有江波的《無邊量子號:起航》、超俠的《功夫恐小龍》、馬傳思的《螻蟻之城》和陸楊的《阿爾法R星的藍色海洋》等。

    《無邊量子號:起航》是著名科幻作家江波在少兒科幻領域的試水之作,故事描述了李子牧與林強兩位男孩因為一次犯錯,意外地開始了太空船員的訓練,并最終和小伙伴們見證了“無邊量子號”的起航。江波在小說中采用了“十七年”時期科幻常用的“游歷—闡釋—冒險”模式,對少年的探索旅程和心路歷程做出詳盡描繪。江波將故事背景設定為人機戰爭后幸存的人類準備尋求新的家園,這與他近年來著墨較多的AI題材一脈相承,小說的敘事語言也一如既往地穩健。此外,江波作為中國老牌硬科幻作家,故事中關乎科學事實的細節與數據都設置合理且經得起推敲。

    《無邊量子號:起航》是關于少年的冒險故事,小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男孩”作家簇的創作心態,少年通過不斷試錯獲得成長,對未知和冒險充滿期待,最終達成自我與集體的相互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小說借鑒了《安德的游戲》中的成長路徑,但又不同于奧森·斯科特·卡德筆下的戰爭游戲和前途未卜,盡管在訓練過程中有過不解和失望的時刻,李子牧和林強依然認為未來是光明且值得期待的。江波還在小說中插入了《長歌行》《游子吟》等詩篇,可看作為了方便少年讀者理解所做的注釋,亦可以視為對傳統文化的有意識添加。《無邊量子號:起航》是同名系列小說的首部,江波在自序中表示,之前他更多地關注了成年人的科幻閱讀,而忽視了自己孩子這個年齡層次讀者的需求,遂決定創作《無邊量子號》少兒科幻系列。

    《功夫恐小龍》也是系列小說的首部作品,作者超俠,故事講述了富有質疑精神的主人公恐小龍在村長、孔星子、天宇龍的幫助下走出垃圾村,開始一段全新的冒險。相較于《無邊量子號》系列,《功夫恐小龍》更適合低年齡段讀者閱讀,故事的設定巧妙,語言詼諧幽默,情節緊湊但不復雜,帶有《格列佛游記》般的奇觀展示與移步換景,同時也兼具凡爾納筆下古典探險科幻小說的分角色團隊冒險色彩。此外,小說同樣關注少兒情緒,村長的層層歷練是為了考驗恐小龍能否堅持冒險精神和質疑精神,而眾人一道隱瞞關于母親死亡的殘酷消息,旨在傳遞親情的重要性與樸素的生死觀。

    超俠創新地將《功夫恐小龍》系列設定為“少年科幻國學冒險”,他在故事中也有意識地進行相關融合。在首部小說中,超俠在文內插入了書法、仁愛思想等傳統文化內容,外星人孔星子也與儒家文化息息相關,在故事的抒情部分,超俠都力求通過一種感化的狀態來達成說理路徑。在該系列的后續作品中,超俠表示還會出現孟丹丹、墨小翟等代表諸子百家的人物,并通過科幻小說的冒險情節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傳遞給小讀者。

    馬傳思的《螻蟻之城》是一部敘事手法成熟、人物情節豐滿、主旨思想深刻的長篇少兒科幻作品。小說講述了馬思齊等少年在遭遇太陽風暴災難后,克服重重困難,并與古細菌感染的蟻群在戈壁上共生的故事。小說在災難大背景下討論了諸多重要議題,無論是親情、友情和懵懂的愛情,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不易,抑或是人類文明與其他生物文明之關系,都被馬傳思用文字巧妙地嵌入故事之中。在兼顧青少年易讀性的基礎上,小說并未放棄文學性,貫穿全篇的雙線敘述、節奏明快的動作場面、恰到好處的情緒抒發,均展示了馬傳思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

    在《螻蟻之城》中,“螻蟻”一詞不單指遭受太陽風暴和古細菌變異后的切葉蟻群落,也指代災難過后前途未卜、艱難求存的人類文明,馬傳思的少兒科幻創作并不鼓吹科學主義,同時還介入更多負面可能性的思考,從而讓小讀者達成居安思危,這一點難能可貴。故事里戈壁中原來被認定為神跡的東西在太陽風暴后被證明是古細菌的儲存地,馬思齊在人族與蟻族戰爭膠著時以近乎神跡的方式讓雙方止損,其根本原因是馬思齊與蟻群感染的古細菌達成了通感,那些荒原上的無人城邦最后也被證明是蟻群的杰作。這些傳奇的背后是可闡釋的科學道理,然而少年們的成長與歷經艱險后的頓悟,反而成為人類社會中最難以被解釋的“神跡”。在小說中,馬傳思用理性的文字辯證地討論了可解釋之科學與不可解釋之神學的關系,這在少兒科幻創作中并不常見,但這樣的寫作嘗試有利于提升少兒科幻的思想高度。

    《阿爾法R星的藍色海洋》是陸楊的短篇少兒科幻小說合集,全書由14個設計巧妙的小故事構成。即便在短小的篇幅內,陸楊也能夠運用嫻熟的筆法制造懸念與轉折,讓小說讀來有種新星一般的,在強烈新奇感后的恍然大悟。

    與書同名的《阿爾法R星的藍色海洋》是全書的第一個故事,陸楊用“套娃”的方式描述了一個人造宇宙,宇宙中少年的欣喜若狂對比于宇宙制造者的若有所思,時空的不確定性躍然紙上。《“夸父”逐日》是一篇創意十足的“故事新編”,傳統神話在宇航尺度下得到了全新的闡釋,而文末轉折則告訴小讀者縱使穿越億萬光年,父母的愛亙古不變。《外星沙漏》講述了一個外星人版“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故事,而思想的落腳點最后巧妙地轉回對希望的堅守。《巨蟲星的綠樹林》充滿童趣,《人工智能狂想曲》貼近前沿科技,《神秘代碼》關注環保……在陸楊的想象力閃光片段中,熱門題材與社會熱點一應俱全。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現階段的中國少兒科幻都在有意識地融入優秀傳統文化,《阿爾法R星的藍色海洋》中最后一個故事《補天傳奇》融合了諸多傳統文化元素,故事帶入了北緯三十度各文明的大洪水傳說,塑造了女媧、堯舜二帝、偃師等中國風人物,還在小說中描繪了墨家機關術。科幻與傳統文化怎樣融合才能在不生硬的基礎上出新意,同時還兼顧傳播優良傳統文化的時代使命,這是少兒科幻創作,乃至主流科幻創作與科幻批評都值得關注的新命題。

    3. 本土科幻研究的發展

    在基于發達網絡的自媒體時代,文學生產流程中的推介和批評環節被不斷削弱,日益增多的線上征文比賽與網刊的不斷涌現,甚至讓人覺得在不遠的未來連出版發行都成為可以省略的步驟。實際上,針對任何文類的批評與理論建設,達成推薦與讀者接受并不是唯一目的,學術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從普遍存在的作品中凝縮、抽離出最具價值的共性元素,并以此對整個時間線上的該類作品進行預警或反思。剛步入21世紀時,圖書市場上的科幻理論著作大多譯自國外;2005年至2015年間,本土科幻理論著作陸續出版,但未形成氣候;2016年至今,中國科幻學術研究方興未艾,除理論作品圖書日漸增多外,有更多的研究者嘗試跳出科幻的西方本位主義與固化的方法論,嘗試尋求適合中國科幻的理論路徑。當前科幻學術圖書在內容上主要有三方面的呈現形態:一是對單一作家作品或發展歷史階段的深度討論;二是對個人或者團隊多年研究成果的匯總;三是在傳統學術討論中插入科幻相關的內容。2019年度符合上述描述并值得關注的科幻學術圖書有黎蟬的《認知陌生化:赫·喬·威爾斯科幻小說研究》、王瑤的《未來的坐標——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科幻論集》和郭偉的《解構批評探秘》等。

    黎蟬的《認知陌生化:赫·喬·威爾斯科幻小說研究》將科幻小說視為英語文學世界的特殊文化現象,并在科技發展的加持下,成為一個當代跨學科議題。在黎蟬處,威爾斯及其作品是世界科幻從古典時期向現代時期轉型的重要內容,因此研究從威爾斯的生平及創作、文學與科學的互動以及科幻批評的變種形態這三方面入手,深入細致地討論了威爾斯及其作品的科幻史意義和思想文化史意義。

    除緒論外,圖書的主體部分由五章構成。黎蟬在第一章中梳理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科幻理論的知識譜系與發展路徑,同時指出威爾斯作品中所分離出的科技與科幻雙向。陌生化與認知性是加拿大著名西方馬克思主義科幻學者達科·蘇恩文提出的科幻內涵標準,是在綜合雅克·德里達與弗雷德里克·詹姆遜的后現代與烏托邦論述基礎上得出的當代科幻概念,并被當前科幻學界廣泛認可。達科·蘇恩文曾于1984年在上海會見葉永烈,并表示他只研究嚴肅的而非娛樂性的科幻作品。在回溯性的歷史目光中,黎蟬選擇認知陌生化作為方法論統攝巨匠威爾斯的作品,達成了當代重要理論對接現代科幻泰斗的時空閉環。

    圖書的后四章,黎蟬同時照顧到了威爾斯科幻作品中的進化論想象與烏托邦思想,并使之在線性時間上達成歷史性的契合,同時對當前西方乃至中國的科幻創作與批評產生意義。當然,黎蟬還在書中討論了機器的雙重表征與人類想象他者時的歷史共生關系,結合威爾斯的重要作品,闡發出了屬于當前時代的科幻新意義。

    《未來的坐標——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科幻論集》是王瑤對自己近年來學術工作的一個總結,也是她第一部科幻研究文集。作者名字可能略顯陌生,但在科幻界,王瑤還有一個讀者熟悉的筆名——夏笳。與飛氘、梁清散類似,夏笳擁有青年科幻作家與科幻研究者的雙重身份,創作之余的學術研究不僅提供了欣賞、參與科幻的全新視角,所得結論也可以輔助自己的創作。

    該文集共收錄王瑤的24篇研究、評論文章,分為四輯:第一輯集中了理論性較強的6篇論文,從全球化、民族寓言、數碼轉型、烏托邦等角度嘗試回答何謂中國科幻的“中國性”;第二輯討論了“新生代”和“更新代”作家作品,嘗試勾勒出主流科幻作家筆下的中國與國人形象;第三輯著重討論21世紀后中國科幻創作的變奏與本土科幻理論的發展;第四輯則是貫穿中外的作家作品論。在王瑤的論述中,讀者不難發現她對中國科幻特征的堅守,同時也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去探索全球化浪潮下中國科幻的未來可能。王瑤的理論基礎扎實,行文帶有科幻作家的靈動,使得理論文章讀來也不覺枯燥。從《關妖精的瓶子》到《你無法抵達的時間》,再到“未來的坐標”,王瑤總是用獨屬于她的文字風格給讀者帶去科幻新體驗。

    郭偉的《解構批評探秘》是一本純粹的文藝理論著作,主要論述了“耶魯學派”的四位文論家在相通的學理路徑中不乏差異與個性的學術主張,并帶領讀者在一場共時性而非批判性的討論中了解從英美新批評到結構主義,再到解構主義的美學路徑。也許是出于巧合,該論著的第一本參考文獻按照英文首字排序顯示為道格拉斯·亞當斯的《銀河系漫游指南》,而在正文中,郭偉也插入科幻進行輔助論述。在正文第51頁,郭偉用《弗蘭肯斯坦》論述了文學建制的瓦解;第95頁,郭偉借用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第五部的原文闡釋隱喻;在第106頁,《宇宙盡頭的餐館》原文被引用來說明結構主義的本質特征和問題所在;而在第146頁,郭偉再次引用《宇宙盡頭的餐館》來說明構建新語境的嘗試。盡管《解構批評探秘》不是一本純粹的科幻論著,但科幻語境的介入讓既定的論證過程生發了新意。

    綜合而言,2019年的中國科幻圖書市場在作品數量與總體產值上依然保持了勃發的狀態,并且在圖書類型上保持了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在市場導向與作者的不斷探索下,每種類型內部逐漸顯現一定的規律性特征。還有一些方面應被提及:首先,科幻作者與研究者更具文化自信,在表達中國科幻的“中國性”上不再停留于淺層元素,進而上升到想象方式與民族共情的高度;其次,主流科幻作者嘗試突破常規寫作,少兒科幻作者更關注作品的文學性與思想性,科幻學術研究嘗試打破學科壁壘并提高結論成果的轉換率,中國科幻圖書市場越發高質、健全;最后,科幻圖書領域的國際交流不斷加強,在更多優秀本土作品輸出的同時,還有更多國家如俄羅斯、阿根廷科幻的輸入,中國科幻全球化道路更進一步。2020年曾是科幻小說中想象的未來,而今已成現實,我們相信在2019年行業實績的基礎上,中國科幻必將邁向更璀璨的未來。

    本文原刊于《中國圖書評論》2020年03期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