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陳楸帆訪談:科幻作家眼中的瘟疫

    來源:“科幻世界SFW”微信公眾號 | 顧備  2020年03月24日08:53

    陳楸帆是最早打入美國科幻雜志的中國作家之一。這一切,都要感謝一個人,陳楸帆的好友,也就是雨果獎得主、《三體》英文譯者、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劉宇昆曾經將劉慈欣、陳楸帆、馬伯庸、夏笳等中國國內科幻名家的作品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表)。

    2008年,陳楸帆讀到劉宇昆的一篇小說,非常喜歡,于是將其翻譯成中文,發給《科幻世界》。2009年4月,《科幻世界》雜志上發表了劉宇昆的兩篇小說《愛的算法》和《單比特錯誤》。于是,陳楸帆和劉宇昆由此相識相知。劉宇昆是美國華裔科幻作家,原本的職業是程序員和律師,然而,他卻偏偏選擇了科幻,是兩次雨果獎得主。

    據陳楸帆自己說,他從幼兒園開始翻看《知識就是力量》,先行被安利了一把,而他小時候生活在廣州,可以很方便地收看香港電視臺播放的國外影片。時值九十年代,他被《星際迷航》中的史波克(Spock)深深吸引,那位不茍言笑、凡事講邏輯的角色,為他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于是,這位好奇心爆棚,整日天馬行空“胡思亂想”的中二少年,就突然熱血地有了創作沖動。

    1997年,在16歲那年,陳楸帆人生第一部科幻作品《誘餌》斬獲少年凡爾納獎(校園科幻大獎)一等獎。2000年,陳楸帆以汕頭市文科高考第一名的成績就讀北大中文系。大學期間,陳楸帆加入北大科幻協會,創作的小說《墳》和評論《選擇野獸之美》,獲得了首屆高校科幻作品“原創之星”獎。2004年,陳楸帆從北京大學畢業,獲得了中文和影視編導雙料學位。

    畢業后,陳楸帆一直在高科技行業工作,工作之余則持續高產,發表了《麗江的魚兒們》《鼠年》《霾》《遞歸之人》等多部作品,并出版了《星云IV.深瞳》等。

    2012年初,陳楸帆簽約最世文化,并在最世旗下《文藝風賞》開設了專欄“未來病史”,同時在最世旗下其他刊物發表了短篇小說《動物觀察者》《沙嘴之花》《天使之油》《造像者》;同年8月開始在《最幻想》上連載長篇近未來科幻小說《荒潮》,并于2013年1月出版了單行本。

    這些年來,他是最早一批作品被翻譯成其他語言的中國科幻作家,其作品見諸于《奇幻與科幻雜志》《克拉克的世界》《光速》等等,在很多刊物上,他都是第一位發表作品的中國作家。其中《麗江的魚兒們》更是獲得了第二屆科幻奇幻翻譯獎最佳短篇獎,同時也是這個獎項首次授予中國作家。

    瑞典漢學家、翻譯家陳安娜曾經將莫言、余華、蘇童、韓少功等著名作家的優秀中文作品翻譯成瑞典文,而她對陳楸帆的作品也高度關注,并將其作品翻譯成瑞典文。英國作家、編劇喬納森·克萊門茨也很欣賞陳楸帆,大力在英語界推廣他的作品。

    據悉,榮獲了華語科幻星云獎金獎和第二屆花地文學榜科幻金獎的《荒潮》,其影視改編已經在路上了。請科幻迷拭目以待吧。

    陳楸帆

    問 答

    1.科幻作家如何看待瘟疫?

    答:瘟疫是一種大自然調整生態平衡的方式,它不會因為社會的進步,技術的發展而完全消失,這就要我們一直保持對自然的敬畏,對科學的尊重,對人性的守護。

    2.瘟疫對人類社會除了負面影響,還有哪些推動作用?

    答:提高人類從社會到個體的危機意識,讓每個人在死神如此接近的時刻,都能夠開始反思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

    3.未來的瘟疫會是什么形態,人類那時又會如何對抗,對此有過設想嗎?

    答:在我的小說里經常寫到虛擬空間的病毒,包括在意識層面傳播的瘟疫,也是我在最新作品《迷幻史》中探討的話題,有興趣的話可以關注一下。

    4.科幻作家眼中,最讓人擔心的瘟疫是什么樣?

    答:在最讓人擔心的瘟疫其實不在于自然界,而在于人間,在于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與互相傾軋,在疫情蔓延的時刻,會放大人的良善與美德,也同樣會放大人性中的自私與平庸之惡。

    5.當初創作瘟疫相關科幻小說的背景?

    答:當時創作《喪尸inc.》是在上一個鼠年,出發點很簡單,就是探討一個“喪尸”或者說“病患”與“正常人”共存的社會形態,這也是借助科幻隱喻討論現實權力關系的一種方式。在我的小說里,喪尸大都是公司高層、社會管理者,而當他們獲得了某種“合法性”之后,對于正常人來說,問題就變成了如何與這些“喪尸化”還高高在上的管理者相處。

    作家簡介

    陳楸帆,男,80后,廣東汕頭人,畢業于北大中文系及藝術系,科幻作家,編劇,翻譯。華語科幻星云獎組委會主席,世界科幻作家協會(SFWA)成員,Xprize基金會科幻顧問委員會(SFAC)成員。曾獲得星云獎、銀河獎、世界奇幻科幻翻譯獎等國內外獎項二十多次,作品被廣泛翻譯為多國語言。其代表作包括《人生算法》《荒潮》《未來病史》《后人類時代》等。

    他曾在Google、百度及科技創業公司諾亦騰有超過十年的管理經驗,現為傳茂文化創始人,聚焦泛科幻領域的IP開發,科幻科普傳播,以及科技與文化藝術產業的跨界合作。

    陳楸帆共發表短篇小說60余篇,十多部科幻評論,還有多部中篇和長篇出版。其合集包括《星云4:深瞳》《薄碼》《荒潮》《深瞳》《未來病史》《人生算法》等。作品多表現人類在科技發展中的異化,注重文學性與思想性的探索。

    作品簡介

    《荒潮》是陳楸帆的代表作,最早是2012年8月開始在《最幻想》上連載, 2013年1月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荒潮》剛一出版,就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關注和交口稱贊。

    故事發生在近未來的硅嶼——一座被進步浪潮拋棄的垃圾之島,對生態災難習以為常的麻木島民迎來了不可預知的變化:宣稱要用環保技術造福硅嶼的外來資本精英;在底層苦苦掙扎沉湎于電子毒品的少女;為拯救受未知病毒感染的愛子而不惜代價的宗族老大……在人與機器交相輝映的共生時代,個體的靈魂與命運如同風暴中的葦草,彼此交織纏繞,在人類文明飛升前夜譜出一首恢弘、繁復、迷幻、黑暗的荒潮狂想曲。

    這是一部典型的賽博朋克風格的科幻作品,環保題材的科幻現實主義,具有非常鮮明的中國特色。這不僅僅是一部描寫近未來的科幻小說,不僅僅是人機結合、環保賽博,更滿懷著對于故土的眷戀,對于那個“回不去”的故鄉濃濃的愛,以及垃圾島上被資本壓在最底層的外來打工仔,他們的麻木、絕望和悲哀,他們的掙扎、希望和未來。

    《荒潮》不僅榮獲了第五屆華語科幻星云獎長篇小說金獎,第二屆花地文學榜科幻金獎,還被翻譯成多國外語,英國、美國、西班牙、德國、日本、俄羅斯、意大利等十國引進了該書的版權。

    推薦詞

    陳楸帆的《荒潮》以罕見力度刻畫出一個我們在有生之年就可能身處其中的近未來時代。資本入侵對生態的破壞、人機融合、族群沖突,這些現已開始的進程將塑造一個超出想象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類和機器同時開始升華與墮落,創造出邪惡與希望并存的史詩。復雜而充滿張力的故事、真實而富有質感的細節,密集的信息量和精準的技術描寫,匯聚為一體,如颶風般旋轉升騰,帶來前所未有的驚悚和迷茫,盡顯科幻現實主義的震撼。實屬近未來科幻的巔峰之作!

    ——科幻作家 劉慈欣

    《荒潮》代表了一種向著深刻的藝術前進的方向,對我們所存在的現實和未來有著入木三分的洞察力,讓人感動而戰栗。

    ——科幻作家 韓松

    在這個故事里,你可以看到末世與地球災難并不是瑪雅人所預言般的空中樓閣,而是觸目驚心地如臨身前,因為結合現實,你會發現因為各種生態污染,地球其實真的早已千瘡百孔。陳楸帆清醒地認知到這一點,然后做了一次科學的“預言”

    ——最世文化 郭敬明

    一部技藝高超的生態科技驚悚小說,不僅動人心魄也富有智慧。陳楸帆不僅睿智地洞悉了當下世界,也預見了下一代將繼承的危險的未來世界。

    ——《云圖》作者 大衛?米切爾

    當代中國科幻小說精銳輩出。劉慈欣、韓松之后,最受全球關注的作家是陳楸帆。

    過去二十年里,陳楸帆打造了他自己的科幻世界。從《荒潮》到《后人類時代》,《未來病史》到《無盡的告別》,陳楸帆狀寫環境裂變,人類轉型,未來終末,科技奇觀。在后現代啟示錄般的敘述里,他緊緊逼問人類將何去何從。他的作品無不顯示,科幻極致處,倫理成為最神秘,也最艱難的考驗。

    ——哈佛大學教授、學者 王德威

    陳楸帆的故事與當下時代極度相關:用完即棄的消費主義文化、日益懸殊的貧富差距、以道德倫理無法跟上的速度狂飆突進的科技。

    ——《出版人周刊》   

    本文轉載時有部分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