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凌孟華:“讓無言的故紙發聲”

    來源:中華讀書報 | 宮立  2020年02月18日06:52

    《故紙無言:民國文學文獻脞談錄》,凌孟華著,人民出版社2016年2月第一版

    中國現代文學史料工作紛繁而復雜,是“一種艱苦的工作,需要耐性細心,水磨工夫”(柯靈)。凌孟華不以為苦,“情愿做些剔抉爬梳、拾遺補缺的工作”,因為在他看來,“發掘還原現代作家佚作,認識其豐富性與復雜性,既是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深化作家研究、孕育和發動學術創新的需要”。《故紙無言:民國文學文獻脞談錄》正是凌孟華“坐冷板凳,下苦功夫”從事中國現代文學佚文輯校與版本研究的重要創獲之一。

    “現代新聞出版業的發達、現代通訊的便捷,一方面固然使得現代作家在作品的發表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和便利性,但另一方面這對后來的輯佚者來說也往往意味著更大的隱蔽性、分散性和復雜性”(解志熙),因此我們在從事現代文學文獻輯佚工作時,要“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不但要關注純文學期刊,還要關注非文學期刊或綜合性期刊。凌孟華不但詳細梳理了戰后北京綜合社科期刊《大中》與戰后上海詩歌音樂刊物《民歌》兩種非純文學期刊的編輯、出版與發行的細節,而且在《大中》上找到了吳興華抗戰中敘親情表家世的重要佚文《記亡妹》和俞平伯《為潤民寫本》的初刊本《為潤民寫遙夜閨思引后記》,在《民歌》上找到穆旦重要詩作《云》的初刊本,在《知識與生活》半月刊上找到俞平伯的《“宣傳”“黨”這兩個詞你怎么看法?》,在《國訊》旬刊上找到郭沫若的演講記錄稿《寫作經驗談》、冰心的演講記錄稿《寫作漫談》,在《戰斗周報》上找到郭沫若的《謁見蔣委員長記》,在《婦女文化》上找到冰心翻譯的《吉檀迦利》(1-30)的初刊本,在《一四七畫報》上找到關于冰心在母校貝滿女中演講的報道《公理會里訪冰心 家常閑話談日本》。其偏重“非文學期刊”的研究理路已昭然若揭。

    在從事現代文學版本研究時,不少研究者已關注到初版本的價值。凌孟華不但注重初版本的特殊價值,還非常重視初刊本的特別價值,提倡“回到歷史現場,回到原始期刊”。“研究新文學版本,不必像研究古書版本那樣要關注它的紙張、印刷、裝訂等問題,而是要重點考察其異本即不同版本的問題”(金宏宇)。凌孟華在《俞平伯地位特殊的〈為潤民寫本〉及其初刊本》《謝冰心著名譯作〈吉檀迦利〉被遺忘的初刊本》《穆旦抗戰勝利后的重要短詩〈云〉之版本考辨》三篇論文中分別對俞平伯地位特殊的《為潤民寫本》的眾多版本(初刊本、日報本、初版本、節錄本、美文本、全集本),《婦女文化》雜志1946年第1卷第1、3、4期刊載的冰心翻譯的《吉檀迦利》(1-30)的初刊本與195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單行本,穆旦詩作《云》初版本系列與修改本系列之間作了細致的參校、比勘與對讀。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文獻保障體系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是一種接力的事業。“只要稍加留意,不難在一些研究成果中發現史料上的謬誤,有的看上去言之鑿鑿,卻經不起推敲,多問上幾個為什么,就暴露出其中的破綻”(樊駿)。凌孟華打破砂鍋問到底,堅持“有些事,要弄清楚”的求真務實原則,“通過眾多的、有時還多有抵牾的史料的相互參照和反復核對”,證實了《謁見蔣委員長記》并非子虛烏有,證實了“魯迅反對某書局‘不支付標點和空格稿費’軼聞”并非是移花接木,證實了冰心關于翻譯《吉檀迦利》的自述并不完全可信,糾正了數種現代文學期刊詞典在介紹詩歌音樂刊物時出現的疏漏……凌孟華建議研究者在著錄現代文學稀有期刊的信息時,“一方面要盡量尊重原刊目錄的分類和順序,另一方面也應根據刊物核對正文和補充相關的內容,而且為方便讀者使用,還是標注出頁碼為佳”。此外,凌孟華對于其他研究者在整理現代作家的文獻(如穆旦的《這是合理的制度嗎?》、冰心的《寫作漫談》《日本觀感》《冰心女士對于日本婦女的印象》《冰心女士講旅日生活與日本問題》)時出現的個別“失誤”,出于學術公心(“以免以訛傳訛,影響今后的進一步研究”)也都“老老實實地指出它們”。由此可見,研究者在輯錄文獻時,來不得半點馬虎。

    初讀《故紙無言:民國文學文獻脞談錄》,筆者對凌孟華的行文風格有些不習慣,總感覺有些繁瑣。凌孟華自己也說,“無論是談佚作、說版本,還是敘期刊、論演講、考軼聞,都力求表達面對無言故紙的思考,考辨不厭其煩,論述不避瑣屑”。那么,凌孟華的行文是否真的過于瑣屑呢?這讓我想起了顧頡剛《徹底批判“幫史學”,努力作出新貢獻》中的一段話,“繁瑣不繁瑣,不在于考證問題時所引用的材料的多少,而在于所引用的材料是不是為了解決考證的問題時所必需的,是不是都有內在聯系的。如果是必需引用的,各項材料都是有聯系的外證和內證,那么雖多到數十百條,也不該說是繁瑣;如果不是必需的,即使少到一條二條,也該說是繁瑣”。按照這個標準,凌孟華的考證不應當算繁瑣,他對初刊本與其他版本的差異比較、佚文的判定與佚文之文學與文獻價值的思考以及相關文獻材料的引用,拿捏得還是不失分寸的。不過,我還是希望他在鉤沉佚文與考證版本時,能讓筆下的文字更靈動些,更有趣味些,清通樸實最妙。

    據悉,由陳子善先生作序的凌孟華的新著《舊刊有聲》2020年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期待看到他的新突破與新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