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兒童文學的影視改編

    來源:文學報 | 馬忠  2020年02月03日08:43

    兒童文學通過改編的方式轉換為兒童影視,不僅優化了兒童文學的傳播效果,擴大了兒童文學的影響力,而且為兒童電影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內容資源,成為推動兒童電影發展的“源頭活水”。近些年,伴隨互聯網與媒介融合程度日益加深,很多導演不約而同選擇兒童題材和青春題材作為其表現對象,創作了一大批兒童電影。這些兒童電影的改編實踐,也顯露出當代兒童電影改編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首先,成人化傾向嚴重。雖然為兒童拍攝的電影都是由成人來制作完成,但一定要有“兒童視角”。現在有很多聲稱是專為孩子制作的“兒童電影”,卻為了票房注入大量的“成人元素”,將兒童電影變成他們人生價值失落后重新尋找人生意義的精神寄托,這樣改編出來的作品最后只能成為孩子大人都不待見的“四不像”。其次是兒童文學作品的改編題材陳舊,故事情節的固化和模式化比較嚴重,難以引起兒童的興趣,成為經典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再有,就是想象力匱乏的問題。近幾年國產少年兒童電影的產量平均每年都有幾十部之多,而能進入影院讓孩子們看到的不超過10部。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尷尬的境遇?從制作角度看,與一味追求低幼化淺閱讀不無關系。誤以為少兒電影就是創作姿態低,把“我蹲下來對你說”當作少兒電影創作的唯一姿態,結果造成了少兒電影作品低幼化、淺薄化。

    那么,如何推動兒童文學傳播和兒童電影創作的良性發展?長期以來,兒童文學影視改編的各個層面都對這一問題保持了極大的關注和重視。我認為,文學向電影的藝術改編,主要應從三個方面來加強。

    一是兒童文學影視改編要具有著鮮明的民族化敘事特點。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在兒童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的過程中,敘述語言從小說的文學文本變成電影的可視文本,民族化的敘事策略仍然是中國當代兒童電影敘事的制勝法寶。比如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圣歸來》就是典型,影片中角色形象的設計,延續了近年來國產動畫制作中人物形象幽默化、親民化的設計思路。通過民族化、本土化的藝術呈現,將傳統審美風格融入到創作中,達到形神兼備的意蘊之美。

    二是兒童文學影視改編要追求文本題材多樣化與主題多元化。不可否認,中國兒童電影發展最初承載著寓教于樂的教育功能,整體選材上也偏重于較為宏大的敘事背景設置。而且中國兒童電影多半是從動畫片改編,很少有故事片。事實上,兒童的精神世界是很豐富的,兒童電影應該站在兒童視角,深入內在的兒童心理、感受、生活、教育和命運。兒童電影的題材與文學作品的題材一樣可以運用不同類型的文學體裁和題材來充實。類型和題材的豐富,將直接促進兒童電影創作風格的多樣化。

    三是兒童文學影視改編要力求做到人文關懷與審美意識兼顧。人文關懷與審美意識是一部文學藝術作品的審美內涵的體現。如果創作者在改編的過程中把人類普遍的人文關懷意識演變成一種冷冰冰的訓導和說教,其人性探索也隨之失去了應有的深度。同樣,兒童電影是表現兒童精神世界的一門藝術,有著深刻的審美意識和人文關懷,應該抓住他們最有話說的生活、找準與他們對話的角度來贏得小觀眾的心。

    在新時代語境下,兒童文學電影的改編除了前面談到的幾點,最為關鍵的是要抓住當今“網生代”兒童觀眾的特點。因為他們自幼成長在互聯網文化浸潤之下,其互聯網思維、跨媒介敘事能力、視聽語言掌握程度對兒童電影創作要求更高。這就提醒我們,兒童電影創作必須創新和革新理念,不但要充分考量兒童心理發展,增強影片想象力、互動性和參與感,還要努力搭建兒童電影全媒體平臺,敏銳捕捉時代變化氣息與當下兒童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新事物、新問題,拓展影片探索兒童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廣度,以民族化、多元化、經典化為創作目標來探討新時代兒童文學影視改編的生存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