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網紅展”成年度文化消費熱點 好好觀展不如拍照發朋友圈?

    來源:文匯報 | 范昕  2020年01月23日08:56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舉辦的“如海·空間”垂直沉浸式展覽帶來一場多感官藝術盛宴。

    剛剛過去的一年里,約300個特展在申城此起彼伏舉辦。其中,一類由社交媒體捧紅的“網紅展”很是突出,成為一大令人矚目的文化消費熱點。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全年刷屏的teamLab數字媒體藝術展,先有“teamLab:油罐中的水粒子”為油罐藝術中心揭幕,后有teamLab“無界美術館”登陸黃浦濱江。

    “網紅展”其實不那么容易定義。它們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共性或許在于,以奪人眼球的場景,極大程度滿足了當下人們熱衷于拍照、打卡、發朋友圈的需求。有專家留意到,“網紅展”是文創產業里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帶動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大力提升。也有人更為關注“網紅展”究竟能如何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認為這類展覽經過爆發式增長之后,未來定將去粗取精,迎來一輪洗牌。

    能不能成為“網紅展”,出片率高低說了算

    “現場拍照出片率99.99%,刷爆你的朋友圈。”某個“網紅展”的這句廣告語很有代表性,正抓住了大多數觀眾的心思。“網紅展”儼然“造夢場”,通過搭建繽紛多彩的布景,營造出一個個超現實的迷人場域。不必提前為觀展做功課,徑直奔到展品前,拗幾個造型,“咔咔咔”拍上一通,美美地上傳到社交網絡,觀眾就算完成對展覽的“到此一游”。

    以全球當紅藝術團體teamLab為代表的數字媒體藝術展,無疑是一年間申城“網紅展”最耀眼的個案。2019年3月下旬至8月下旬,這個團體先以“teamLab:油罐中的水粒子”在油罐藝術中心上演申城首秀,吸引20萬人次觀展,盡管近200元一張的票價著實不菲。11月初,這個團體又將整座“無界美術館”搬至黃浦濱江,用6600平方米展示約50件作品,持續引爆觀眾的打卡熱情。

    利用新媒體技術與觀者產生互動,形成極具想象力的浸入式觀展體驗,可謂teamLab的制勝法寶。其展覽中標志性的潺潺流水、蝶飛花舞、燈光森林早已成為社交網絡一道亮麗的風景。僅“小紅書”網絡平臺上發布的全球各地teamLab展覽看展筆記就多達6000多篇。“穿干凈的白色,光影在衣服上才好看”“蹲著拍最出片”……網友們的溫馨提示,關心的幾乎全是怎樣在這個展拍出一張好照片。

    饒有意味的是,無論商業化還是專業化的藝術展覽,都有可能最終創造“網紅效應”。前者如“愛麗絲奇境繽紛之旅”“如海·空間”“尤杰尼歐:365度現實倒影”等展覽,多有著美輪美奐或超現實浸入式場景的展覽,內容包括情感、童話、玄幻、外太空、植物、動物、食物、潮玩、懷舊等,選在人流密集的商業空間展出,成為商場吸引客流的一種方式。后者以“草間彌生:愛的一切終將永恒”“如果你的眼睛不用來看,就會用來哭”“光/譜 鮑勃·迪倫藝術大展”等展覽為代表,展出地在美術館,藝術家原本有著相對嚴肅的創作理念,不過炫酷的作品及展陳效果因社交網絡而加速傳播,從而被賦予“網紅”意義。

    切中文化消費心理,又會否稀釋藝術帶來的感動

    “網紅展”之所以流行開來,很大程度上是因它們切中了當下都市人內在的文化心理需求。“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在用一種消費心理觀展。他們對于藝術文化沒有多少神秘感,更多地關注展覽的娛樂性、互動性,在體驗過程中或是拍照發朋友圈后獲得一種減壓。這類展覽的多樣化表達方式,也的確拉近了藝術與大眾之間的距離,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休閑娛樂生活。”上海油雕院美術館副館長傅軍說道。

    在業內看來,“網紅展”帶來的大量觀眾,其實是新進入展覽市場的增量,值得受到關注。

    誰能吸引到新興經濟體中大量的新一代文化消費者,誰就能在未來的文化消費市場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這是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花建教授前不久在長三角文創特展論壇給出的觀點。他認為,人性中有共通的對于文化、藝術和美的追求,未來世界范圍內文化藝術的力量會越來越明顯。正因如此,以“網紅展”刷出滿滿存在感的特展行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它們的邊界和容量正在不斷變化,將迎來新的跨越期和增長期。”

    與此同時,不少人也對“網紅展”的淺表化、娛樂化傾向表示出一種擔憂。

    藝評人林霖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今天,發達的科技給了藝術展覽和藝術作品的呈現方式以更豐富立體的樣貌和更‘無界’的可能。然而,當藝術越來越景觀化而淪為社交時代‘刷屏’的附庸,或者成為愉悅觀者的消費籌碼,它們曾經代表的美與智慧、曾經帶給人們的感動,又該何處安放?”在她看來,這些才是藝術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應有的分量,是超越時空、最終為人們銘記的東西。

    美術館里的展覽不應主動追求“網紅”效應

    “‘網紅展’越來越多,可以說是特展行業蓬勃發展的序章。再往下走,這類展覽必將面臨洗牌。”上海市會展行業協會文創特展專委會副主任賈布指出。她舉例道,某些“網紅展”采用的手法很容易復制,比如熱衷于通過大量的鏡面營造迷離夢幻的效果。“純場景打卡式消費型‘網紅展’成本低、山寨壁壘也低,很可能過不了多久就會出局。”

    至于“網紅展”會不會威脅到嚴肅、專業的藝術展覽,這樣的擔憂倒也大可不必。有人直言:“年輕人都去打卡展拍照,嚴肅的展覽沒人看了嗎?放一百個心,他們根本就不是一類人。”這與傅軍的看法不謀而合。“商業的歸商業,學術的歸學術——隨著文化消費市場的日漸成熟,這種分化和細化將會是一個必然趨勢。”她也提醒,“商業空間里的展覽,追求流量無可厚非。但美術館里的展覽不應主動追求‘網紅’效應,迎合觀眾,而更應肩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給予觀眾藝術認知、審美上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