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責任與出路 ——觀“沖擊·印記”藝術展

    來源:中國藝術報 | 興安  2019年12月27日13:59

    圓·滾塵(中國畫) 興安

    日前,由內蒙古圖書館、內蒙古書畫院于內蒙古圖書館展覽館舉辦的“沖擊·印記”藝術展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展覽——它為年輕人搭建一個公共的平臺,集中展示他們的探索、努力和才情,策展人的目標也非常明確:希望通過這次展覽,彰顯與傳統繪畫和流行繪畫不同的藝術形態和創新力量。未來屬于年輕人,藝術的未來同樣等待著年輕人的成長和接力。

    今年恰逢內蒙古首屆國際馬文化博覽會舉辦,內蒙古自治區上下都在為弘揚蒙古馬精神、建設新時代的內蒙古而殫精竭慮,本次展覽正好契合了這個主題。什么是蒙古馬精神?我以為就是自強、樂觀、自由、寬容、腳踏實地、不畏艱苦、團結奮進。縱觀展出的作品,我確實感受到了藝術家們對蒙古馬精神的獨到理解和闡釋。形式上,他們不拘泥于馬的具象化表征,摒棄了模式化的創作思維,而更多的是以或抽象、或卡通、或具有符號化的,甚至是變形的方法,表現馬的形態和生命內涵,以及馬所象征的人的精神力量。在藝術手法上他們更是大膽嘗試,不光有油畫、丙烯、水彩、國畫、木刻、雕塑還有銅版畫以及馬克筆繪制的作品。比如金剛的《鞍馬史詩》 ,用舊馬車的轅木、舊馬鞍和馬飾以及廢棄的門板組合成馬的幾何形狀,給人一種古樸的空間感和時間感。吳智彬的《浮城》則以馬克筆細密的筆觸描繪了一個既逼真又幻象的超現實世界。蘇德巴特爾的油畫《戰神》將傳統裝飾與現代卡通融為一體,描摹了以長生天和戰馬為核心的蒙古精神,極具想象力。青格爾的油畫《蒙古臉譜》給我印象尤為深刻,他以仿蒙古族傳統皮雕的形式,將漫畫和裝飾畫的筆法融入他的構圖,那一個個擠壓在似煙囪和管道中的臉,隱喻了現代性與游牧文明的沖撞和融合。展覽策展人莫尼的作品也給人與眾不同的感受,他的油畫《沉默的他們》系列作品將代表草原游牧精神的馬與當代社會的眾聲喧嘩進行比照,使沉默產生了形而上的寓意。而另一位策展人朝魯的油畫《騎士》 ,則借鑒了古代壁畫和巖畫的形態,粗糲而富有歷史氣息。孫玉寶的《冬牧》以現代水墨的手法,表現了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牧人與馬的依存關系。而錢達木尼的丙烯《尋· 3》中的馬被賦予了蒙古族人崇尚的藍色,將馬的姿態、節奏與大自然的絢爛融為一體,具有很強的表現主義風格。靳雙雙的油畫《花花世界的幻想》則是一個“90后”城市女孩對馬和牛的奇妙的想象,畫面清新、淡雅,有水彩般的透明感。此外,油畫或丙烯類還有芬筍得日的《無聲的自述》 、李旭東的《晨曲》 、旭日花的《草原印象》 、白嘎力的《浮影》 、孟和琪琪格的《靜謐》 、蘇龍嘎的《夢》 、旭日嘎的《15℃》以及段琦琦的《同在》 ;國畫有海日汗的《天靈》 、敖寶林的《鬃飛》 、孟和烏力吉的《藍騎士》 ;雕塑有薩其日拉圖的《牧馬人系列:初戀》 、高貝的《敕勒川印象》 、岳布仁的《草原戀》 ;水彩有那日蘇的《風馬》 ;版畫有伊蘭納的A t T h a t M o m e n t等,這次展覽既以“80后” “90后”為主體,又以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藝術家為先導,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好評。

    這次,我作為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參展3幅水墨作品。其中兩幅是我的“方圓”系列,以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念、哲學思想與馬的圖式構成,表現我對馬這一生命形態的感悟和思考: 《方·蓄勢》是我對能量狀態的隱喻,也是我對民族和故鄉未來的期許;《圓·滾塵》本是馬的一個古典意象,而我以圓的構圖,試圖強調宇宙萬物中自由與歡樂的可貴,讓我們以樂觀的姿態面對一切。著名作曲家烏蘭托嘎看了這幅作品,認為它更像是一個嬰兒在母體中的掙脫,一個新生命的孕育和誕生前的陣痛,這是令我驚喜的一種解讀。 《駿骨圖》是我三年前的作品,以一匹瘦馬與背景淡墨的書寫,探討了士大夫與國家的關系和責任,即“瘠一身而肥一國”還是“肥一己而瘠萬民”的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總之,這個展覽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那就是藝術應該關注現實,面向社會和大眾,哪怕是抽象的或者是符號化的,也必須有一種態度和立場,這也是當代藝術家的責任與出路。

    沉默的他們(油畫)莫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