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期盼月球旅店從科幻成為傳奇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吳季  2019年12月06日08:32

    作者肖像畫。 張武昌作

     2019年是美國阿波羅計劃登月成功50周年。從今年的5月份開始,我們就聽到和看到了各種紀念文章和各種活動的預告。我本人也在7月到8月期間參加了多個座談和紀念活動,還有幸見到了兩位阿波羅宇航員。一位是阿波羅11號和阿姆斯特朗一同登上月球的巴茲·奧爾德林,還有一位是阿波羅12號的指令艙駕駛員阿爾弗萊德·沃爾登。

      我最為困惑的問題就是為什么50年過去了,我們人類為什么再也沒有回到月球,甚至連400公里高的近地軌道都沒有突破?就這個問題我當面問了上面兩位阿波羅宇航員,他們給我的答復大致一樣,也就是我在創作的小說《月球旅店》后記中說的,政治任務完成了,政府再也不會花那么多錢了。其實這個問題自從我兩年前離開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這個崗位后就一直在思考,連帶問題就是《月球旅店》小說中提到的所謂“老航天”或傳統航天與“新航天”之間是什么關系。

      經過反復思考,我覺得自己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那就是航天技術直接服務公眾,比如為太空旅游服務的民用屬性長期被壓抑了。但是這個困境近些年正在被打破。比如大家熟悉的Space X等具有代表性的新航天企業,其中也包括一些非常有潛力的中國的商業航天企業,正在用創新的技術突破傳統航天設定的價格底線,使其為大眾服務,比如太空旅游,越來越變得可行了。

      當很多人在想如何實現近地太空旅游的時候,我就想到月球去旅游的可行性,越想越覺得這件事兒距離我們不遠,也許就是10-20年。同時,我慢慢地也對其中幾項關鍵技術有了創新的想法,并申請了專利,力圖為盡快實現人類重返月球的目標打下基礎。

      在我們真正實現到月球去旅游之前,有一件事兒是必須要做的。那就是讓公眾熟悉太空和月球,愛上太空和月球,使他們在未來能夠更多地參與和支持太空旅游事業。因此,通過文學的形式把這些想法表達出來,讓更多的人知道,并參與其中,就成了我創作《月球旅店》的初衷。

      我在此之前還真沒有讀過什么科幻文學。應該說《三體》是我看到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我甚至是一口氣將它看完的,非常喜歡。我也非常喜歡一些符合科學知識和原理的科幻電影,比如《地心引力》和《火星救援》。但是,除了這幾個作品,其他的作品我一概不知,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硬科幻”。這實際上也許對我創作《月球旅店》更有好處,使我沒有受到任何所謂套路的影響。從一開始動筆到完稿,我大概只用了一個多月的業余時間,也就是在晚上和周末寫,晚上寫上一節到兩節,周末可以寫得多一點兒。這也得益于其中的所有技術內容基本上都是基于多年來的經驗和經過比較慎重的考慮,所以落筆時主要關注的是故事的敘述和發展,不會在技術問題上花太多的時間。

      書稿完成之后,我甚至有一種完成了重大科研任務之后的喜悅。因為這么大的一個工程,居然讓我用文字就給完成了,真是不可思議!這也許就是我們一線科研人員應該在這類寫作中找到的樂趣。每個人都會有各種創新的想法,但是如果真要把它們實現,需要時間、經費、團隊、科研實驗設施的支持。換句話說,每個人腦子里的創新想法很多,但是一輩子能夠實現的想法由于現實的限制往往并不多。但是如果你用科幻的形式,把它們寫出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你的夢想。而且這種夢想一定是基于科學原理和具有技術可行性的,從而承載它們的故事自然也不會是魔幻甚至是胡思亂想。我想這也許就是“硬科幻”的本質吧。

      對于我們這些一線的科研工作者來講,真正的追求可能不是創作小說,而是通過小說推動夢想的實現。因此,我希望科幻的月球旅店有一天可以變成真正的月球旅店。到那時,如果大家在真正的技術方案中發現了這個小說中所敘述的技術方案的影子,哪怕是一點兒點兒,我的夢想就真的實現了。

      (作者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長,曾任中俄聯合火星探測計劃“螢火一號”首席科學家,著有科幻小說《月球旅店》。)

      本版攜手科學出版社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