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鄭軍:科幻文學要學會關注價值觀沖突

    來源:百花文藝(公眾號) |   2019年11月22日08:35

    ◣科幻文學獎評委——鄭軍◢

    鄭軍,著名科幻作家、編劇。科幻文化研究者。出版長篇小說九部、評論著作兩部、心理讀物四部。現任中國未來研究會科幻分會會長。

    ◣科幻文學獎評委鄭軍訪談◢

    問:您出任了百花文學獎旗下首屆科幻文學獎的評委,是什么原因讓您接受了這個聘請?

    鄭軍:我從中學時就是《小說月報》的讀者,后來也一直關注這個獎。有時是因為作品,比如《大廠》(談歌)、《金陵十三釵》(嚴歌苓)拿過這個獎。有時是因為作者,比如阿來拿過百花文學獎第一個雙獎。

    《小說月報》從創刊以來,一直引領著國內小說的潮流,很多作品成為時代標桿。現在又進一步創辦科幻獎,延展到一個全新的領域。能有當這個評委的機會,我自然當仁不讓。

    問:我們注意到,在很多場合您都對“文藝出版社辦科幻雜志”給予了多方面的肯定。是什么讓您覺得這一點對科幻領域非常重要?

    鄭軍:從科幻發展史角度看,這個很重要。科幻文學是從科學圈子里發展出來的,世界上最早的科幻雜志原來就是電工學雜志。國內主要的科幻報刊,或者開有科幻專欄的刊物,幾乎都是中國科協或者各地科協下屬的媒體。

    這個現狀讓科幻有著不同于其他類型文學的特質。武俠、偵探這些類型文學盡管同樣不入主流,但主流文學界容易欣賞這些作品,像古龍這樣文學專業的作者跑過去甚至也能挑起大梁。因為它們要講的故事、講述方式、基本價值觀和主流文學相差不遠。科幻在這些方面區別就太大了,大到兩圈人很難坐到一起。

    但是作為理科生,我深知這個圈層的弱點,知道他們看待世界的片面性。沒有來自文藝圈的滋養,科幻在藝術領域恐怕很難登堂入室。科學圈能把科幻孕育出來,但是恐怕不能讓它長大,長好。

    問:百花文藝出版社主辦的《科幻立方》提出的“未來視界x人文情懷”的科幻文化理念,似乎合乎您以上的意見。傳統文學或說主流文學,與作為類型文學的科幻文學,將來的關系會是怎樣?會有更廣泛而密切的互動嗎?

    鄭軍:我當然希望互動越多越好,但不能光是形式上的,還要實質上的。雙方真正能談到一起,寫到一起。這就很不容易了。

    雙方的差異來自題材和主題。主流文學關注人與人的關系,故事的核心沖突是人與人之間的沖突。科幻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核心是講人與天的沖突,而非人與人之間。當然現在也有很多交叉關注的作品,但大體上這個區別還是存在的。這個區別造成雙方看待問題和講述故事的方式極為不同。

    要走到一起,可能要雙方各進一步。科幻文學要學會關注價值觀沖突,學會描寫科學背景下的人。主流文學界要學會認識客觀世界是什么樣的,要知道科技、工業、城市化這些歷史大趨勢的來龍去脈。

    問:當下的科幻文學與科幻文化產業常常令我們感到迷惑糾結:一方面似乎前所未有的火熱,大量的社會資源密集地流向科幻領域,另一方面,被寄予厚望的科幻作品常常最后令人跌破眼鏡。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形呢?

    鄭軍:中國科幻現在出現的問題和美國科幻二三十年前出現的問題幾乎一樣。有熱度,有產出,缺乏真正有深度的剖析。科幻界普遍缺乏文藝理論素養,紅火的時候不知道為什么紅火,消退的時候不知道為什么消退。

    問:這幾年中國科幻的發展類似于青春期,到了該長個的年紀,自然能躥一大塊。然后怎么樣呢?能健康活下去嗎?

    鄭軍:現在除了各種科幻資料的收集整理之外,我還很少看到有深度的剖析,更缺乏有價值的建議。希望百花文藝出版社和《科幻立方》能在這方面搞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研究。

    另外就我個人了解,并沒有足夠多的大資金準備長期投資科幻,往往都是瞄準個別作者下功夫。可能到了明后年,這種投資熱就會退去。因為根本問題沒改變,兩邊坐到一起仍然缺乏共同語言。

    問:有人認為,科幻文學經典往往技術進步造就的“黑暗未來”展開,而華語科幻文學作品卻常常有意無意地回避類似的主題。實際情況是這樣嗎?您怎么看待技術進步的副作用?

    鄭軍:持這種觀點的人,可能是對國內外科幻歷史缺乏整體了解。

    當然,九十年代以前的華語科幻主流可能是給人留下了這樣的印象,現在的華語科幻和國際科幻是同一類題材、同一類主題,都愛寫“黑暗未來”。我從2011年開始,年年擔任多項科幻文學獎評委,至少從征文里面很難找到一篇描寫光明未來的科幻。但是,我仍然不認為有多少國產科幻真正理解科技的副作用,更多還是向西方科幻模仿。看到別人現在寫這個,他們也寫這個,不求甚解。

    另外,國外科幻也不是一開始就這樣。直到1982年《天堂的噴泉》,主流作品里有很多都是寫進步戰勝保守,科學戰勝愚昧。國外科幻主流改變主題也不過三十來年的事。

    至于技術進步的副作用,它和技術進步的正作用是一體的。人類任何事業都是既有成績,也有成本,還有副作用,多面一體。單獨拎出哪一面,掩蓋另外兩方面,我覺得都不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