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飄零已久 一朝回家

    來源: 北京日報   | 黃嬋媛  2019年11月06日09:03

    王獻之《中秋帖》(局部)

    韓滉《五牛圖》

    王珣《伯遠帖》(局部)

    皿方罍

    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文明,擁有著獨特而豐富的文化遺產。異邦人對于這片神奇土地的想象自古而生、從未停止,那些不懷好意之徒一旦有機可乘,便紛至沓來,獵奇、探險,從想象到所見,從觀賞到占有,或為炫耀般的粗暴掠奪,或為商業利益的巧取,終使文物流失他鄉成為民族的傷痛。

    圓明園的十二獸首銅像便是其中典型一例,恐怕也是最為人所熟知的。中學語文課本上那一段雨果控訴英法聯軍縱火并搶奪珍寶的文字深入人心,雨果在最后說道:“今天,他以一種所有者的天真,炫耀著圓明園里的燦爛古董。我希望,鏟除污垢后解放了的法蘭西把這些贓物歸還給被掠奪過的中國的那一天將會到來。”可喜的是,“這一天”確已到來。

    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首先陳列的便是已回歸祖國的六件圓明園獸首銅像,它們與其他25組共600余件文物共同參展,見證了自新中國成立至今70年來,國家與人民,萬眾一心,促成大量文物回歸祖國的偉大歷程。

    國家收購 珍寶回歸

    新中國成立之初,香港地區是當時很多國內外收藏家以及文物販子的聚集地,有大量文物經此流通,甚至有很多國寶級文物待價而沽。為搶救這些即將流失海外的文物,文化部成立了香港秘密收購小組。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在綜合考量后,選定徐伯郊為收購小組的負責人,另有胡惠春、沈鏞、溫康蘭等人協助。徐伯郊長期旅居香港,人品貴重,又家學深厚,尤其是在書畫鑒定上造詣很高,是當之無愧的人選。很多珍貴文物正是在此機遇下才得以回歸祖國,著名的“二希帖”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收購小組開展的第一次工作。

    所謂“二希帖”即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它們原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并稱“三希帖”,因被乾隆皇帝珍藏于三希堂而得名,清末時流出宮外,后被郭昭俊帶到香港。當時“二希帖”已被郭昭俊抵押給了英國銀行,為國外機構所覬覦,幸而徐伯郊及時報告,國家確認后迅速出手收購,最終合浦珠還,“二希帖”得以完好回到故宮。

    此后,收購小組陸續促成了大量珍寶回歸,如韓滉的《五牛圖》、(傳)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董源的《瀟湘圖》、趙佶的《祥龍石圖》等書畫名作,以及寶禮堂珍藏古籍善本等。

    而另一些流失文物則經歷了更為曲折的回歸路程。眾所周知,20世紀初,歐洲、美國及日本的古物探尋者們對龍門石窟趨之若鶩,想方設法盜取、買賣。因龍門石窟雕像往往體量很大,盜掘者多進行局部盜鑿、分批運輸,很多石佛頭不幸與佛身分割,流入海外、四散各地。20世紀末,美籍華人收藏家陳哲敬收購了數件幾經流轉的石佛頭及造像,并聯合國內專家從造像特征、材質特點等方面仔細考證,論證出其均原屬于龍門石窟。2004年至2005年,國家有關部門通過多方努力,利用“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征集專項經費”回購了陳哲敬和另一位美國收藏家手中共7件原屬龍門石窟的石造像,這也是中國首次征集的流失海外龍門石窟文物。

    上述這些耳熟能詳的國之珍寶都是國家專門回購的。可以看出,從新中國成立起,國家對于流失海外文物的問題就非常重視,在不同時代依據客觀條件有重點、有計劃地進行了收購工作,回購之物多為歷代文物中的精粹。正是集聚了國家之力,才使這些遺珠得以順利回歸祖國。

    赤子之心 無私捐獻

    自文物流失之日起,就有很多懷揣赤子之心的有志人士以個人收購的方式盡力保護著祖國的文物,阻止了更多文物繼續流失他鄉或遭受更長久的海外飄零。尤其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將自己珍藏的物件贈予國家及相關單位機構的人士更是不勝枚舉。

    此次展覽即展出了大量仁人志士的捐贈品,從陶瓷到牙雕漆器,從錙銖錢幣到青銅禮樂重器,從古籍善本到丹青妙筆,不一而足。收藏家楊銓為廣州文物部門傾篋獻出6千余件文物,捐獻運輸工作從1958年一直持續到了1964年。收藏家葉義立下遺囑,其去世之后81件精美的犀角雕刻類文物都捐獻給了故宮博物院。病理學家侯寶璋在出色的本職工作之外,還時刻關心著祖國的文物,竭力搜集以防外流,并在20世紀60至70年代之間將陶瓷、書畫悉數捐給故宮博物院。

    囿于篇幅,這僅僅只是大量捐贈人中的冰山一角,他們當中有人僅以一己之力,即使省吃儉用也要竭力收羅那些為外國人所垂涎的中國文物以保全文脈,正是這份熱忱與奉獻,使這些曾經很有可能淪落異國的文物得以完好呈現在今人面前。

    與此同時,國外也有越來越多人士認同這樣一種理念:比起簡單的私人占有,文物在其所屬的文化環境中更能體現真正的價值。于是,很多外籍收藏家通過無償捐獻的方式幫助中國文物安然回家。格林伯格就是其中之一,他是美國的保險業巨頭,曾斥資購買了頤和園萬壽山寶云閣上的銅窗,之后無償歸還了中國。因為一件銅窗的價值,在孤立展示上和回歸建筑本體這兩種存在形式中是完全不同的意義。還有菲律賓華裔莊萬里,致力于收購散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在其去世后將百余件宋元書畫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而前文提及的圓明園獸首銅像中的鼠首和兔首,是由法國皮諾家族于2013年無償捐贈中國。

    其實,還有更多不為人知曉的社會捐贈人士,他們往往做事低調,不愿向外界透露訊息。

    外交追討 合法索取

    文物回歸之路與國家的命運無法分割。

    新中國成立不久,蘇聯、民主德國為表友好相繼返還了此前掠奪的《永樂大典》和義和團戰旗。

    對于盜搶文物,中國也學會了合理運用法律來捍衛自身的利益。如1994年至1995年有一批走私到英國的中國文物,正是先合理運用“國家豁免權”凍結走私文物,再通過國家文物局的多方努力,最終英方于1998年同意歸還此次全部文物。更有名的一例是王處直墓浮雕石刻。王處直墓甬道在1994年時被盜,其彩繪浮雕石刻具典型的五代時期特點,敷色鮮艷、雕刻精細,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極高。2000年3月,其中的一塊武士浮雕石刻流失到美國后,現身紐約克里斯蒂拍賣行,我國立刻開展索回工作。美國著名收藏家安思遠看到報道后,發現其所藏的另一件浮雕石刻也屬王處直墓,便無償返還中國。最終盤龍踏鹿武士和棲鳳踏牛武士兩件浮雕武士無恙歸來。

    還有2018年轟動一時的“虎鎣”,其為西周晚期青銅器,原屬清宮舊藏,在圓明園浩劫中被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軍官哈里·埃文斯劫掠。當“虎鎣”即將在英國拍賣的消息傳出,國家文物局就立即展開追索返還工作,在其海外漂泊了百余年之后,終于當年年末重回祖國懷抱,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此外,皿方罍、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等重器也均依靠國家相關部門被成功追回。

    如今,依據國際公約和相關協議,很多國家還進行了大批量的中國文物集體返還活動。今年2月底,美國返還了共計361件中國文物;3月,意大利返還了共計796件套中國文物藝術品。這些文物的年代跨度從新石器時代直至清代,涉及石器、玉器、青銅器、陶器、錢幣、木雕建筑構件等多個門類,而如此大規模的返還均為首次。

    文物凝聚著文化的精髓,這70年漫漫回歸之路,從國家收購、民間捐贈,到利用法律索回、通過外交推進,見證著祖國的逐步繁榮與富強。它們有的曾經歷了數次流轉,有的遭受割裂或剝離的苦難,但最終都回歸祖國,在此薈萃一堂。今后,國家和人民也必將守護中國文物安全、保存中華文化根脈。

    知道多一點

    《永樂大典》回流后首亮相

    享有“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百科全書”之譽的《永樂大典》,無疑是國之瑰寶。它給世人留下太多驚奇與贊嘆,其包羅萬象,從歷史、文學、科技、醫術,到詩文、戲曲、工藝、兵法,堪稱匯集了自先秦迄明初約8000種古代典籍的“百科全書”。如今,這批國家圖書館的“鎮館之寶”系首次公開展出。

    國博展廳里,一段珍貴的歷史影像總能吸引參觀者駐足觀看。它記錄的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周恩來總理接受民主德國總理歸還《永樂大典》和義和團旗幟的珍貴畫面,這段視頻此前從未公開播出過。據了解,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努力下,1951年至1954年間,蘇聯先后3次向我國返還64冊《永樂大典》。此后,民主德國又向我國返還了3冊《永樂大典》,周恩來總理親自接收了這批文物。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這批從海外回歸的《永樂大典》,開創了外國政府向新中國返還流失文物的先河。

    展廳里還有不久前從日本追索返還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一套8件,包括1鼎、1簋、1甗、1霝、2盨、2壺,品類豐富,保存完整,從形制、銘文、紋飾、鑄造等方面均體現出典型的春秋早期青銅器的時代風格。

    觀展提示

    時間:至11月17日

    地點:國博北2、北3展廳

    票價: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