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尋路:科幻電影的“中國模式”

    來源:新華網 |   2019年10月30日11:33

    電影《流浪地球》導演郭帆接受新華網采訪。新華網 彭博攝

    “最寶貴的經驗就是我們犯了很多錯誤。”

    郭帆在本屆星云獎“2019中國科幻高峰論壇”現場直言。

    被評論譽為“中國第一部硬核科幻大片”,郭帆認為,《流浪地球》內容來自中國科幻文學,要呈現的必須是中國式科幻片。“原著本身的中國式靈魂和宏大的世界觀,給了我們一個巨大的可挖掘的寶藏。”

    2018年10月,郭帆在他的電影工作室內搞了一個小范圍的《流浪地球》看片會。“當時的影片幾乎沒有進行后期電腦特效加工,但從故事的完整性,以及場景的展現來說,他們(觀眾)覺得一定能火。”

    在編劇層面,電影《流浪地球》的整個故事構架,其實僅占2萬字原著中數百字的篇幅。最終,通過編劇的解構與重塑,形成了完整的故事鏈條。

    制作過程中,郭帆最大的教訓在于“工業化程度不足”。

    “國內特效團隊承擔75%的特效制作,客觀來講與好萊塢的差距至少有10-15年。有很多不錯的鏡頭其實是一遍一遍改出來的。拍了之后我們才明白特效哪些東西一定要實拍,哪些東西是不需要置景實拍的。之前這個度是摸不準的。”

    郭帆說,在工業化不能夠支撐的情況下,只能用人去填補。觀眾最后看到的《流浪地球》成片,其實是靠7000多人的臺前幕后團隊拋家舍業、不眠不休完成的。

    據了解,為了讓創作者今后少走彎路,郭帆正在和北京電影學院合作,計劃梳理一個科幻電影的工業化制作流程,作為教材供大家使用。

    蘆葦則表示,“類型研究”也應該成為剛剛起步的中國科幻電影未來關注的重點。科幻電影這個類型的規律,國內長期缺乏電影理論家的關注、研究和總結。其中,對世界范圍成功科幻電影的研究還需要加大力度。“這樣才能把成功的和失敗的經驗及時地提供給創作者。”

    “中國觀眾領略過太多好萊塢科幻大片,能清晰地看出差距,但他們給了中國科幻電影足夠的寬容。”

    劉慈欣說,在美國的電影市場,科幻類電影占比高達30%,這樣的成功其實建立在近100年規律摸索、技術經驗積累和龐大的電影作品數量之上的。就像金字塔,塔尖之下須有基座支撐。

    “近年來,中國電影票房市場持續沖高,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許多中國題材、創作方法在全球電影工業中的話語權將越來越重,這是包括科幻電影在內的所有中國電影的機會。”他稱,“時代走到了這里,我對中國科幻電影發展抱樂觀態度,未來5-10年會有很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