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明清時期古籍叢書淺探

    來源:《圖書館研究》 | 胡春年  2019年10月17日09:59

    明代叢書的發展不僅表現在數量上,而且表現在類型和體例上。就叢書性質而言,明代有綜合性叢書,也有專門性叢書,而且種數很多。明嘉靖年間何鏜編輯的《漢魏叢書》是我國第一部名實具備的綜合性叢書,所收主要為漢魏六朝著作,舊目有萬種。萬歷二十年歙縣程榮得其原稿,選刻三十八種,原分為經、史、子、集四籍,刊刻時集籍缺,實則經籍十一種,史籍四種,子集二十三種。不久何允中補刻增至七十六種,四部完整,并題名為《廣漢魏叢書》。

    明代綜合性叢書中,最有影響的是明末常熟大藏書家和刻書家毛晉刻的《津逮秘書》,此書所收皆宋元以前舊籍,多有秘籍佚典,分帙15集,收書141種,752卷。內容包括經、史、典章制度、科學技術、志怪小說、詩話筆記、書法、繪畫等,分類編排。各書之后還有題跋,說明來歷、版本、作者、內容、并有所評論,所收的一些宋元說部以及唐宋詩文集也多據宋本,故后人對毛刻本非常珍視。明代有影響的綜合性叢書還有《金聲玉振集》,收書50余種,全書分為九類,主要記載明代初期政治、經濟、軍事、水利等方面的史料,價值很高。另外,陳繼儒的《寶顏堂秘籍》收入從漢到明的各類私家著述234種,共400卷,有不少是“官書之未收”、“通人之所未睹”的歷代秘籍。比較有影響的還有鐘人杰、張遂辰輯的《唐宋叢書》,收書103種,體例仿照《漢魏叢書》。至于胡文煥的《格致叢書》以收書多而有名,只是胡氏是位書商,意在牟利,其所收各書,多任意刪節變換,故而此書價值也大打折扣。

    明代后期叢書編纂日趨專門化,專門性叢書有了很大的發展,如沈節甫輯的《紀錄匯編》,收書123種,216卷。專輯明開國初至嘉靖間本朝野史雜記,大體上明代初中期的重要史料,皆囊括其中;周學義輯的《子匯》專輯先秦至唐代的子書24種;高鳴鳳輯的《今獻匯言》收書39種,多為明人著作。還有臧懋循輯的《元曲選》,毛晉輯的《宋名家詞》,沈泰輯的《盛明雜劇》等等,均屬專門性叢書之列。

    明代還有一部收輯道教典籍的著名叢書《道藏》,此書為明永樂年間,成祖朱棣敕命四代天師張宇初編輯,于正統九年開雕,到正統十年刊成,故名為《正統道藏》,此書共5305卷,為帙480函,冊數以《千字文》為序,始于天,終于英。萬歷三十五年,明神宗朱翊鈞又命五十代天師張國祥續刻《續道藏》180卷,凡32函,因此正、續《道藏》總計5485卷,512函。由于歷代子部諸籍,多輯入道藏以傳,所以“道藏本”多為學者所重視。然而宋、金、元三朝遞修本道藏,至元世祖時幾乎全部亡佚,而清代又沒有再修,所以明代的《道藏》刊本,尤顯珍貴。

    盡管翻刻秘籍、印刷叢書在明代已形成一定的規模,但由于一些書商為了牟利,任意刪改,使許多叢書刊刻質量不高。把古籍大規模地纂輯成叢書,其鼎盛時期還是在清代的最后幾十年,刊印叢書的數量、種類、規模都遠超前代。

    清前期朝廷為維護其統治,思想鉗制嚴重,文字獄迭興,統治者自康熙帝始,一方面實行文化專制,一方面又“稽古右文”,提倡推行儒家文化,多次命令儒臣們進行大規模的文獻整理和圖書編纂工作。許多學者因此在考據學、目錄學等文獻學領域開拓研究,做出了很大成績。在皇帝的倡導下,整理古代典籍、編纂類書、叢書也蔚然成風。

    清代官修叢書以乾隆年間纂修的《四庫全書》最為著名。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先是皇帝接受安徽學政朱筠的建議,詔集海內遺書,次年二月設立四庫全書館。“四庫館”設正、副總裁,下設總閱、總纂、總校、繕書和翰林院提調、武英殿提調等六個處,還有督促、監造等官員。前后參與編纂的共360人。具體領導這項工作的是總纂官紀昀和校官陸費墀。加上繕寫、裝訂等項工作,參與其事的據說有4403人,規模之大,可見一斑。其中歷時10年,至乾隆四十六年末(1782年),纂輯成我國歷中上最大的一部寫本叢書,此書凡3503種,79337卷,分裝6144函、36078冊。分為經、史、子、集四部,44類、66子目。收書基本包括先秦至清初的重要典籍,此外還有《四庫存目》的書共6793種,93551卷。另外還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100卷。《四庫全書》編成后初定只寫四部,分藏四閣:北京故宮內的文淵閣,圓明園內的文源閣,盛京(沈陽)的文溯閣以及熱河避暑山莊的文津閣,以上合稱為“北四閣”。隨后乾隆又命添寫三部,分藏揚州大觀堂文匯閣,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和杭州的文瀾閣,稱為“南三閣”。又另抄副本一部藏翰林院,合共八部。內廷四閣,非經特許不準閱覽,江浙三閣則準許士人入閣閱覽抄錄,以廣流傳。

    由于卷帙浩瀚,遍覽不易,又于乾隆四十三年至四十五年間,由于敏中、王際華等擷其菁華匯為《四庫全書薈要》二部,各473種,19931卷,分藏于故宮內藻堂和圓明園味腴書屋。文宗、文匯、文源、翰林四部及味腴《薈要》于清代后期相繼毀于兵火,其余尚存于祖國大陸及臺灣。編修《四庫全書》既保存了古代重要典籍,又在古籍整理方法和校勘、輯佚等目錄學等方面對后代影響很大。

    清代還有一部官修叢書十分著名:《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乾隆三十八年,戶部右侍郎、總管內務府大臣、管理武英殿御書處奉宸苑事務金簡把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來的罕見珍本秘籍,基本沿用元人王禎的活字版加以改進,用木活字刊印出來,定名為《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凡138種。其中絕大部分為宋元人著述,少數為漢唐人著述。此書的刊印為保存《永樂大典》所遺之書做出了貢獻。

    清代私刻叢書更是盛況空前,其中重要的綜合性叢書有:鮑延博輯的《知不足齋叢書》。此套書前后經歷50多年,共30集,收書226種,內容廣博,多為罕見的珍本秘籍,校勘精審,首尾完備,具有很高的價值,曾被后人爭相仿效。黃丕列輯的《士禮居叢書》,共收書23種。黃氏特別注重版本,是著名的校勘家,以仿刻宋元舊刻著稱,此書都是實用書籍,加上版本精良,校勘精善,故價值很高,一直為人們所珍視。張海鵬輯的《學津討原》共收書172種,20集。張氏精研經學,以剞劂古書自任,尤喜匯刻叢書。此書上自上古,下迄明代,不受地方限制,只要是有益于經史實用的書,都加輯入,并且都是按明原本不加刪節,所以此書內容非常豐富。同時,其中所輯之書都是四庫秘鈔,在每本書之后,還附有四庫提要,并另撰跋尾,說明此書原委。故而此叢書無論學術價值還是版本價值都高。除此以外,張氏還輯刻了《借月山房匯鈔》和《墨海金壺》二部綜合性叢書,前者收書137種,分為16集;后者收書150種。還有盧文紹輯的《抱經堂叢書》,收書17種。盧氏是乾隆時造詣很深的校勘家和刻書家,所以此書以校勘精審而著稱。另外還有畢沅輯的《經訓堂叢書》,收書22種,162卷;孫星衍輯的《平津館叢書》,收書43種。此二人與盧氏均是乾嘉時期知名樸學之士,皆擅長考訂校勘之學,所以這二部叢書也是考訂校勘十分精善的綜合性叢書。張潮輯的《昭代叢書》是一部斷代的綜合性叢書,采輯甚廣,兼及四部,所取全系清初人著述,分甲、乙、丙三集,后經楊復吉、沈懋德續輯和匯補,共成10集,561種。馬俊良輯的《龍威秘書》也較有影響,馬氏家中藏書甚富,自謂輯此書是“取漢魏以來叢

    說之雋雅者,匯成一書”。全編收書169種,分為10集,每集前貫以類名,概述其內容。著名叢書還有錢熙祚輯的《守山閣叢書》。錢氏以《墨海金壺》殘版為基礎補訂了此書,收書112種,652卷。其中多從杭州文瀾閣中錄出,其他亦多據善本,如無善本可據,則廣引群籍以證之,或注按語,或附札記,采擇校勘十分精當,故阮元稱其書“采擇讎校之精,迥出于諸家叢書之上”。錢氏輯印了《守山閣叢書》以后,自謂有遺珠之憾,又摭取所余,輯成《珠叢別錄》,因除文史以外,還有較多常被人忽視的農圃、醫藥、百工技藝等著作,所以除校勘外,此書比《守山閣叢書》所收更為罕見是其又一大特點。清代著名的綜合類叢書還有許多,不勝枚舉。

    清代私家輯印的著名的專門類叢書亦多不勝舉,幾乎經、史、子、集四部齊備。其中經部有正文義疏、經義、小學等類;史部有正史、編年、傳記、輿地等類;子部有諸子、儒、法、醫、天文、藝術等類;集部有總集、詩文評、詞集、戲曲等類。如阮元輯的《皇清經解》,收書188種,此書是解經之書,幾為清代學術精華之總匯,是對乾嘉時期學術著作的全面總結。再如成德輯的《通志堂經解》收書140種,分易、書、詩、春秋、三禮、孝經、論語、孟子、四書、總經解等類。姚瑩、顧沅和潘錫恩輯的《乾隆正氣集》,收周、漢、魏、晉、唐、宋、元、明諸代名人文集101種。王錫祺輯的《小方壺輿地叢鈔》分12帙,后又補編12帙。內容包括全國各地考略、中國歷代都邑考略、各地游記及外國的風土人情等等。還有顧龍振輯的《詩學指南》八卷,收書41種;吳汝倫輯的《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選》收書73種;曹庭棟輯的《宋百家詩存》收書100種。凡此種種,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