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獅子王》:不僅是因為開口說話

    來源:文藝報 | 星河  2019年09月20日09:10

    《獅子王》(2019)

    忐忑的辛巴看起來并不忐忑

    早在15年前,一部以一頭小獅子為主人公的迪士尼動畫片橫空出世,受到社會各界的極大追捧,它就是動畫影片《獅子王》(The Lion King,1994)。許多童年觀影者從此心存感動,此后多年無時無刻不在惦念。所以在15年后的2019年,迪士尼再度推出同名3D動畫影片《獅子王》(The Lion King,2019),想要在答謝觀眾的同時再享輝煌。不料,“新獅子王”問世后卻毀譽參半,眾說紛紜,總之爭議頗多。如今熱點稍稍散去,我們也許可以冷靜下來做一番更深層次的文化分析。

    所謂爭議,其實雙方陣營的較量并不對等,來自贊譽一方的歡呼單調而蒼白。因為相較于1994年版,2019年版《獅子王》在故事情節上沒有更多曲折,不但主線相同,在細節上,甚至在許多鏡頭方面都十分相似。是以所有的褒獎之聲,綜述之后無外乎兩種聲音,一種是對往昔童年的無盡追憶,一種是對完美技術的極度膜拜,而說實話,這兩點與故事本身都毫無關系。

    憑借童年情結所追討的,是一種內省式的記憶與情感,與作品本身鮮少關聯,或者說得客觀一些就是“不夠客觀”,再多的醒悟也是基于自身進步而非作品啟迪。而對電影技術的單純膜拜,恰恰暴露出好萊塢近年來的致命短板。姑且不談現實類影片,至少在各類非現實類或者說幻想類影片當中,濫用技術為拙劣的故事站臺買單已成頑疾通病。在影片創作當中,某種正確往往成為各類作品先驗的肇始初衷,所有故事都以簡單同質的階層對立為共同基礎,貌似不同的最終解決方案也頗顯蒼白無力,唯一能夠出彩的地方只剩下那些至臻至善的技術支持了,以極盡所能地用炫技來彌補故事本身的不足。由此而言,電影技術也實在沒有可夸的,道一句“技術的勝利”也顯得潦草而無奈。

    回到更加具體的觀影話語體系。對于2019版《獅子王》的微辭與質疑,那些欣賞者同樣有著貌似有力的反質疑——不就是動物開口說話嗎?怎么了?

    不錯,單從表層意義上而言,不怎么。但是,就是這種違反常識的設置,影響了整個影片的敘述方式。說白了,就是讓這部影片充滿了各種所謂的“違和感”。因為當動物的形象一旦如此逼真可信,如此纖毫畢現,就不僅會讓觀眾在人類語言的范疇中感到困惑,同樣會延續到更深更廣的其他領域。例如制作者不得不既含蓄又別扭地處理著某一頭雄獅與其他若干頭雌獅的關系,卻很難框入人類的常規情感關系。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事實上,一旦影片中的角色以寫實動物的形態出現,那么就只能將童話故事中一切附加于動物身上的擬人寓意徹底剝離,這些動物們不再可能擁有王冠與皇宮,不再可能以人類文明的交往與矛盾來象征和比擬,不再可能由此而構建一個世界觀無異而形象獨特的二次元世界。

    所以,即便是那些基于童年經驗前往觀影的成年人,也或多或少地有些輕微的失望,唯一的興奮也只是目睹了一次講故事方式的變換而已。盡管如此,他們還是有著童年的記憶可供詮釋,同時附加了莎士比亞那經典的原始母題,所以無所謂看懂看不懂的問題。而真正的少兒觀眾,在面對這些近乎真實的動物時卻感到相當無聊,因為他們沒能找到童話中的王子和公主抑或宮殿和王國,依托于動物身上的陰謀與愛情只能讓他們深感乏味。當然,支持者仍可聲稱并非所有的動畫都隸屬于兒童影片,但具體到這部電影,其初始定義確實更傾向于少兒觀眾。

    綜上所述,我們所在意的,不僅是動物開口說話,而是整個文化體系的倒錯與顛覆。就這個意義來說,這部影片恐怕只能算是動物愛好者的福音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