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浙大藝博館今開館,一派“漢唐奇跡”致敬藝術史

    來源:澎湃新聞 | 陸斯嘉   2019年09月09日16:45

    9月8日,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歷經(jīng)十余年籌備正式開館。浙大藝博館的定位是文明史、藝術史教學博物館,是與收藏文字文獻的圖書館相平行的實物史料庫,也是大學的文科實驗室,其最大的特點是服務實物教學。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書的《西亭記》殘碑,是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澎湃新聞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開館展由四個展覽組成,分別為“漢唐奇跡:中國藝術狀物傳統(tǒng)的起源與發(fā)展”、“中國與世界: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新獲藏品展”、“國之光——從《神州國光集》到’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漢唐奇跡之北朝記憶——山西忻州九原崗北朝墓壁畫數(shù)字化展覽”。其中,第一個展覽“漢唐奇跡”是博物館籌備多年的重要特展,匯集國內(nèi)12個博物館的130多件文物,博物館希望以此向中國藝術史學者方聞先生和最先開始這種思考的學者們致敬。

    籌建10年之久的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以下簡稱“浙大藝博館”),9月8日正式開館,并將于9月9日起對社會公眾開放。

    澎湃新聞在現(xiàn)場看到,這座矗立于浙大紫金港校區(qū)的四層混凝土砌塊建筑以灰紅為主色調(diào),給人以莊重之感。樸實的清水灰磚又給人親切之感,使觀眾不經(jīng)意間就進入館內(nèi),在現(xiàn)代、極簡的空間中流連,徜徉歷史的星漢。

    展館外觀,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提供

    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wèi)東在新聞發(fā)布會上介紹,浙大藝博館的定位是文明史、藝術史教學博物館,是與收藏文字文獻的圖書館相平行的實物史料庫,也是大學的文科實驗室,其最大的特點是服務實物教學。其首要使命是支持、提升浙江大學的教學、研究與社會服務水平。通過藝術品原作的收藏、教學、研究與展示,開展“實物教學”,讓學生親手接觸到文物、藝術品原作,強化浙江大學“文”與“物”并重的教學模式。

    藝博館位于紫金港校區(qū)西南端,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由國際博物館領域著名設計機構(gòu)——紐約Gluckman&Tang設計事務所主持設計,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負責施工設計。全館分為兩個功能區(qū),即博物館區(qū)與學術區(qū),博物館區(qū)分布于第一層,包括展廳、藏品庫房、修復展示室、學術報告廳和教育活動區(qū)等,是博物館開展收藏、展覽與公共教育的場所。學術區(qū)分布于第二、三層,由方聞圖書館、專業(yè)教室構(gòu)成,主要面向浙江大學校內(nèi)師生和專業(yè)研究人員。其中方聞圖書館面積2500平方米,規(guī)劃收藏人類不同文明、不同時代藝術與考古有關的圖書、考古報告、紙本圖片、電子圖片、檔案及拓本等,已收藏多文明的藝術與考古研究圖書約10萬冊。藝博館展廳、藏品庫房、珍本書庫為恒溫恒濕環(huán)境,符合國內(nèi)國際文物保護標準。

    藝博館的收藏,以“中國中心、全球脈絡”為原則,藏品將覆蓋人類的不同文明、不同時代。收藏主要通過捐獻與購買兩個渠道取得。

    緣起:讓中國藝術史回家

    藝術史在發(fā)達國家早已是一門十分成熟的學科,國際著名的中國藝術史學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方聞先生在西方首先建立了中國藝術史學科,致力于在西方世界構(gòu)建中國藝術史的話語體系。

    作為在西方的中國藝術史學科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反觀祖國藝術史學科的發(fā)展現(xiàn)況,方聞先生晚年有一個心愿——讓中國藝術史回家。他想做三件事:建一個博物館、建一個學科、辦一個研討會。彼時,浙江大學朝著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邁進,繁榮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正是題中之義。2008年春天,方聞先生來到浙江大學,出席了“藝術史與考古學科建設討論會”,為博物館建設選址、規(guī)劃,2009年,這一倡議在學校獲得通過,2011年5月22日博物館奠基,并于次年11月5日開工建設。為銘記方聞先生對中國藝術史研究和浙大藝博館建設做出的重要貢獻,博物館中的圖書館命名為“方聞圖書館”。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的建筑特點是方方正正,遵循極簡主義的風格。由于是紫金港西區(qū)第一個建筑物,也為設計提供了自由的空間。全館四個展廳都位于一層,從戶外進入沒有臺階,展廳大量采用自然光,各類配套設施完整。因為處于校區(qū)西南角,毗鄰蔣墩路,便于社會公眾入館參觀。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館長白謙慎教授說,雖然浙大藝博館不是國內(nèi)最早的,但自身優(yōu)勢還是非常突出的,比如校領導的重視、校友的支持、標志性的建筑、對標世界一流的規(guī)劃、巨大的發(fā)展空間和高質(zhì)量的學術研究等等。當然,相較于國外成熟的大學博物館,浙大藝博館還需要不斷改進。“我們不能因為后面還有一千步就不邁開第一步。”他說,藝博館將不可復制地積累浙大應有的特色與氣質(zhì)。

    博物館對大學、社會都承擔著美育的功能。人們通過參觀古代藝術品,提升對美的鑒賞能力。要更好地開展人文學科的研究,除了文字證據(jù)還需要實物證據(jù)。“讀不懂物,就發(fā)現(xiàn)不了實物上所記載的文明史證據(jù)。只有學術力量強了,我們才能掌握解釋權(quán)、話語權(quán)。”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樓可程說。

    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中華文化更是通過一件件文物,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精神追求、精神標識。浙大藝博館“以古人之規(guī)矩,開自己之生面”,讓中國藝術史回家進而堅定文化自信,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因此,浙大藝博館的展覽將主要服務于浙江大學的通識教學和專業(yè)教學。有兩種形式,一是常設教學標本展,服務本科通識教學中的文明史、藝術史通識教學。二是學術特展,發(fā)布文明史、藝術史的研究成果。

    “專業(yè)論文發(fā)表在專業(yè)期刊,‘曲高和寡,養(yǎng)在深閨’,公眾沒有機會也沒有太多能力讀懂。”樓可程說,藝博館將提供一個學術知識公眾化的平臺,高深的學術通過直觀的實物、圖像展現(xiàn)走近社會大眾,報告廳也將向公眾開放,介紹研究者的觀點與思想。

    使命:讀懂青銅陶瓷、書法繪畫

    不做“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的博物館,浙大藝博館從設計之初就立志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探路,注重實物教學、以實物為證據(jù)進行研究,讓廣大師生們讀懂青銅器、陶瓷、漢唐書法、宋元繪畫,乃至古希臘雕塑、印象派繪畫等人類文明史上的藝術瑰寶。

    浙大藝博館的首要使命是為學校服務,支持、提升浙江大學的教學、研究與社會服務水平。通過藝術品原作的收藏、教學、研究與展示,通過與浙江大學不同學科師生的合作,致力于提高浙江大學全體師生的視覺能力、美學素養(yǎng)與批判性思維,同時培養(yǎng)專門的藝術人才。

    樓可程介紹藝博館的使命主要表現(xiàn)在全校的通識教育、專業(yè)教學和社會公眾教育三大塊。他說藝博館的定位是藝術史文明史教學博物館,藝術史文明史是教學的范圍,教學是服務的功能。藝博館的教學可以在展廳、專用教室、甚至是庫房。可以這么說,對于文博乃至人文大類師生,最好的教室在展廳和庫房,博物館是教學中移動的“桃花源”。

    “博物館是培養(yǎng)藝術史人才的課堂和基地。”白謙慎深有體會。他在耶魯大學上的第一門藝術史課,地點就是大都會博物館的庫房。當時他每周都要坐火車去博物館,然后呆在庫房里,看宋畫和元畫,一件件看,一件件討論。

    浙江大學在設計藝博館時,還在思考一個重要的命題,即教育的功能與方向,進而回答如何通過高質(zhì)量的通識教育塑造學生的共同價值。“對于不同文明的側(cè)面,每個學生都應該要去追求理解。我們希望通過藝博館提供高質(zhì)量的通識教育,全校學生把藝博館當作大課堂,來這里看展品,寫作業(yè)。”白謙慎介紹,人文類的通識教育目前已經(jīng)在規(guī)劃課程階段了。

    今年5月,浙江大學正式成立藝術與考古學院,這也將為藝博館帶來重要的學術支撐。學院的考古與文博系、藝術史系、美術系、設計藝術系,以及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數(shù)字化保護團隊,讓白謙慎很有信心,“浙大的優(yōu)勢在于有一支高學術水平、高策展能力的研究團隊。”

    開館展覽《漢唐奇跡》就是浙大自主策劃的展覽。

    樓可程說,博物館是劇院,文物是道具,核心演員是專業(yè)教師。浙大藝博館最重要的“財富”就是人才,“演什么戲、誰來演,需要專業(yè)教師。”他在采訪時透露,浙大藝博館將聚焦全球教師,通過設立訪學基金,以更開放的辦法,吸引更多的人來“策一個展,開一門課”。

    收藏:以中國為中心、以全球為脈絡

    目前,藝博館的“鎮(zhèn)館之寶”是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書的《西亭記》殘碑,這是由香港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捐贈的。“感謝這次捐贈,讓我們的師生在自己學校的博物館就能看到顏真卿的碑,真是太幸福了!”白謙慎說。

    據(jù)藝博館工作人員介紹,根據(jù)復原推測,全碑原高有270多厘米,四面環(huán)刻楷書,碑陰上部淺刻有篆字“柳文暢西亭記”,下部刻文字口清晰,點畫飽滿而有鋒棱。不過,碑陽腐蝕嚴重,字口略淺。

    “西亭位于湖州府治西,烏程縣治南六十步苕溪之上。清人所編《顏魯公文集》卷五中,此碑殘存三百余字見載,即為顏真卿所作《梁吳興太守柳惲西亭記》。據(jù)碑側(cè)末行刻文推測,立碑時間為大歷十二年(777)首夏(即四月),時值顏真卿出任湖州太守。碑石所刻字體和筆法風格與顏真卿此際書法風貌一致,屬顏真卿書風完全成熟階段作品。”

    大學擁有自己的博物館,最大的便利是什么?

    “從收藏到展覽都考慮兩大功能,一個是通識教育,一個是專業(yè)教育。”參與建館工作的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繆哲說,就是根據(jù)教學的要求擺設展品,“公立博物館要把文物最美的一面展現(xiàn)給觀眾,而教學博物館的指揮棒是根據(jù)教育的要求,擺什么、怎么擺。”

    浙大藝博館一方面要培養(yǎng)浙大學生對本國文明的認識,深化其民族認同;另一方面,它也須培養(yǎng)其多元文明意識,開闊其國際視野。博物館計劃在二十年內(nèi),建立一個包含人類不同文明代表性作品的教學收藏。

    走進“中國與世界”展廳,一進門就可以看到《乾隆平定西域戰(zhàn)圖銅版畫》。這是乾隆在平定西域叛亂后,命郎世寧與宮廷畫家合作,繪制一系列記錄戰(zhàn)役重要事件的巨大絹畫后又改制為版畫樣稿,送到法國巴黎制成兩百套銅版畫中的一件。

    這套銅版畫是國家統(tǒng)一、文化交流的例證,非常珍貴。但是整套品相完好的《乾隆平定西域戰(zhàn)圖銅版畫》,或因為戰(zhàn)爭失落,或因為保存失當,一直沒有出現(xiàn)。2017年繆哲的美國朋友給他寫信說,有一套品相一流的作品——十六張銅版畫掛滿了整整一面墻。

    繆哲得到消息后,立即動身,來回請人一道鑒定多次后決定購藏這件文物。“藏品不是我們想要,市場就有的,耐心等待是必要的品質(zhì)。”他說,等了這么多年,終于等到了一套沒被折過沒被鹽酸洗掉細節(jié)的品相一流的寶貝,“這套藏品非常符合藝博館的理念,即藏品要具有足夠的教學潛力、重要的藝術價值。”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在浙大藝博館,記者看到從日本采購的一部佛教寫經(jīng)《御愿經(jīng)》下卷。這部經(jīng)文寫就于日本奈良時期,相當于中國的唐代。全長10.5米,結(jié)體工整、筆力遒勁,其上卷被日本正倉院收藏,是重要的文物。“我們可以從這部日本寫經(jīng)看到,它與唐代寫經(jīng)極其相似,從藝術上講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研究上講可以分析佛教的東渡。”樓可程說,一件文物背后意義解讀非常廣泛,一件藏品可以從多個角度開展研究,這就是教學博物館在收藏實物時的意義。

    “我們的收藏原則是以中國為中心、以全球為脈絡。”樓可程介紹浙大藝博館的藏品思路,是基于教學需求。在收藏策略上,中國文物和藝術品一般依靠捐贈和借用,主要購藏外國文明藝術品,近期的購藏重點是東亞和南亞文明。比如,開館展覽《漢唐奇跡》就是從國內(nèi)12個博物館,借了130多件文物,核心思想是漢代到唐代中國造型藝術的變化。

    除了借藏品之外,浙大也希望更多社會人士能夠為藝博館支持藏品。代表古希臘民主制度陶片放逐法的陶片就是由一位瑞士古董商捐贈。“捐贈者告訴我這四片陶片從價格上來說可能并不起眼,但是對于理解古希臘制度與歷史,對于不同學科開展實物研究卻具有重要價值。”繆哲說。

    開館展覽:呈現(xiàn)一派“漢唐奇跡”

    澎湃新聞記者在現(xiàn)場獲知,開館展由四個展覽組成,分別為“漢唐奇跡:中國藝術狀物傳統(tǒng)的起源與發(fā)展”、“中國與世界: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新獲藏品展”、“國之光——從《神州國光集》到’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漢唐奇跡之北朝記憶——山西忻州九原崗北朝墓壁畫數(shù)字化展覽”。其中“漢唐奇跡:中國藝術狀物傳統(tǒng)的起源與發(fā)展”是博物館籌備多年的重要特展。

    一號展廳是“中國與世界: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新獲藏品展”,展出的是2009年迄今新獲的部分藏品,旨在詮釋“中國中心、全球脈絡”的收藏規(guī)劃和展示籌建期間的收藏成果。其中中國藝術品全部來自捐贈,展品的時間跨度從唐代至二十世紀中葉,內(nèi)容涉及書畫、碑刻、瓷器、漆器、金銅造像等。外國藝術品主要來自購藏,也有部分捐贈,內(nèi)容有日本寫經(jīng)、古筆切和明治以來漢風書法,及文人畫和版畫;還有東南亞、南亞佛教藝術品以及埃及、希臘藝術品。展覽時間為9月8日-12月8日,并于10月28日更換部分展品。

    二號展廳“國之光——從《神州國光集》到‘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展覽,以近代圖像科技的發(fā)展和進步為線索,以近百年來中國繪畫知識的公共化為背景,集中展示由浙江大學、浙江省文物局編纂出版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項目成果。該項目是習近平總書記2005年親自批準,高度重視的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展覽時間為9月8日-11月8日。

    三號展廳展覽“漢唐奇跡之北朝記憶——山西忻州九原崗北朝墓壁畫數(shù)字化展覽”,是“漢唐奇跡”特展的一部分,展示了北朝晚期在墓葬壁畫中的寫實狀物發(fā)展面貌。內(nèi)容為浙江大學文物數(shù)字化團隊配合山西忻州九原崗北朝墓葬考古,進行壁畫田野信息采集,實驗室計算整合,所形成的原真數(shù)字檔案。這是中國墓葬壁畫首次在出土同時,實施全面數(shù)字化信息記錄的成功案例。九原崗壁畫的發(fā)現(xiàn)和數(shù)字化保護,也為觀眾了解北朝晚期的文化與藝術提供了難得的第一手資料。展覽時間為9月8日-12月31日。

    四號展廳是籌備多年的重要特展“漢唐奇跡:中國藝術狀物傳統(tǒng)的起源與發(fā)展”,展覽通過大量視覺材料展現(xiàn)了中國藝術對于寫實狀物的探索歷程,并對其發(fā)展的動因做出一定的闡釋。這個展覽展示的是方聞先生對中國藝術史研究的收官之作,也是他晚年最關心的展覽。博物館希望以此展覽向方聞先生和最先開始這種思考的學者們致敬,也希望在他們的啟發(fā)下,把這樣的思考呈現(xiàn)給更多對中國藝術與文化懷有好奇與敬意的觀眾。展覽時間為9月8日-12月8日。

    藝博館的教育項目,皆圍繞藝術品展開,包括但不僅限于研討會、講座、工作坊、出版等。開館期間,藝博館將展開一系列兼顧學術性、思想性和通識性的公共教育活動。

     

    附:方聞藝術與考古學術講座

    早期(商周)中國藝術中人物的表現(xiàn)

    主講人:羅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

    主持人:來國龍 教授

    時間:2019年9月9日 19:00-21:00

    地點: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一樓報告廳

    講座簡介:人物表現(xiàn)是美術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焦點。在跨文化比較的框架內(nèi),中國古代藝術中人物的地位、人物的表現(xiàn)方式都有明顯的獨特性,可以稱之為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一個特殊標志。長沙出土的楚國帛畫普遍被認為是中國藝術史首次見到具體人的肖像,但人物表現(xiàn)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不過在商周主流文化的禮器上,人物出現(xiàn)得極少,而且到春秋后期的才能看到人和人互動的圖像。本講試圖從社會背景及人間信仰的角度去解釋這些有趣的現(xiàn)象。

    大德寺五百羅漢與現(xiàn)代中國藝術史研究

    主講人:石守謙 教授

    主持人:薛龍春 教授

    時間:2019年9月10日 周二14:00-16:00

    地點: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一樓報告廳

    講座簡介:將五百羅漢置于二十世紀以來中國藝術史研究發(fā)展之中外,尚試圖回歸“作品研究”,聚焦于此作百幅“鉅製”之結(jié)構(gòu)需求,并提出一些新理解。

    中國情懷——秦漢文明與中外交通

    主講人:孫志新 博士

    主持人:繆哲 教授

    時間:2019年9月10日 周二19:00-21:00

    地點: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一樓報告廳

    講座簡介:本講座利用歷史文獻、考古新發(fā)現(xiàn)和近年來國內(nèi)外的學術研究,結(jié)合2017年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辦的中國藝術展覽《秦漢文明》,分析和探討秦漢時代政治統(tǒng)一而文化多元的國家模式的形成,追溯“一帶一路”的歷史淵源,展示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

    據(jù)悉,開學后,浙大藝博館將投入到教學服務中,同時,博物館的四個展覽也于開館當日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