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科普動畫敘事策略與形象塑造研究(下)

    來源: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微信公眾號) | 曾文娟  2019年08月21日09:46

    3. 科普動畫的敘事策略

    劇本是整個動畫作品的基礎和先導。在動畫創作中,劇本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作品的成敗。“而劇本,其實就是指動畫片要有一個完整的、生動有趣的、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或者稱敘事結構。”[8]在認知心理領域,敘事一直被認為是一種知識的基本結構、記憶獲取的模型、社會經驗的模擬以及強有力的說服工具。相對于需要大量認知知識詳細闡述的傳統的說服模型,敘事傳播似乎更依賴于情感機制,比如移轉到虛幻的世界和對形象角色的認同。另外由于敘事的因果結構,所以本質上敘事比解釋說教性的論述更容易被記住,而且這種被敘事改變的觀念會隨著時間增強,這也就是所謂的“睡眠者效 應 ”(“sleeper effect”)[9]。因 此, 在 科普動畫創作中處理好敘事結構是至關重要的。在對國內外科普動畫作品進行大量案例分析的基礎上,本文總結出了四種比較適合科普動畫創作的敘事類型。

    3.1 懸疑破案類型——將科普內容作為扣人心弦的懸念和破案“武器”

    從前文科普動畫的特征中,我們知道在科普動畫中,知識呈現與敘事推動會形成一定的矛盾,但如果把科普內容設置為扣人心弦的懸念,把知識的結構編織成懸疑類型的故事,這樣知識的呈現不但可以表現得相對流暢,有效降低知識成分對敘事流程的阻礙,推動敘事的發展,而且還可以調動觀眾的好奇心,秘而不宣,在最后懸念揭開的時候,給觀眾以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加深觀眾對其中科學知識的印象。

    運用這種敘事策略比較好的作品有中國經典動畫《黑貓警長》和加拿大科普動畫《惡心的科學》,兩部動畫片都是懸疑破案類型的動畫。其中《黑貓警長》系列中的《吃丈夫的螳螂》一集,將螳螂的生殖習性這一科學知識很好地作為故事的懸念,為整個作品增彩不少。故事在開始的時候設置了一個蝗蟲襲擊莊稼的情境,雌螳螂和雄螳螂在滅蝗蟲的過程中相識,然后相愛、求婚成功,而就在那個喜氣洋洋的結婚夜晚,情節來了一個大轉折,隨著一聲慘叫,雄螳螂被殺害了,在此設下懸念——殺害雄螳螂的兇手是誰。大家都懷疑兇手是“一只耳”(一只老鼠),而最后黑貓警長利用昆蟲學知識破了案,殺害雄螳螂的兇手這一懸念也真相大白,原來雌螳螂為了生育在結婚當晚吃掉了雄螳螂,這樣就比較流暢且自然地向觀眾普及了螳螂這一生殖習性的科學知識。整個故事的敘事與科學知識結合得比較融洽,故事情節一波三折,很有看點。

    而加拿大的《惡心的科學》,是以姐弟Ty Archer和Abby Archer為視角展開的,姐弟兩人是政府的秘密特工兼惡心學專家,在每集故事中,兩人都需要運用自己的科學知識來打擊各種骯臟的惡棍和那些令人厭惡的惡作劇,在偵查和破案的過程中,普及各種“惡心的科學”,比如造成腹瀉的生理原因、消滅白蟻的方法等科學知識。

    同樣是介紹有關水的知識,《神奇的校車》在《水的故事》一集中,是通過描述搭乘“神奇校車”,自然科學老師弗瑞絲小姐帶領學生們變身進入到水中,隨著氣溫的變化,老師和學生的身體變換成水的各種形態。在探險旅行過程中他們遇到了很多困難和挑戰,通過運用水的知識,他們都成功地化解,最后安全地回到了正常的世界。情節驚險又有趣,給人一種很強的身臨其境的體驗感,同時又簡單易懂地給大家傳授了有關水的知識。反觀我國的科普動畫片《知識老人》系列中的《水的成分》一集中,效果相對就比較遜色。片中只是簡單地通過知識老人口述介紹水的化學成分和水的三種形態,然后通過電解水的實驗把原子分開,雖然將氫原子和氧原子擬人化展示出來,但是卻偏向說教的形式,缺乏合理又有趣的故事情節。

    圖 2 《惡心的科學》海報

    3.2 探險旅行類型——身臨其境地體驗不同領域的科學世界

    對于大家不熟悉的科學知識,就是一個個未知的世界,探險旅行類型的故事正好滿足了大家對陌生事物的探索欲望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刺激感。通過動畫角色的帶領,深入不同領域的科學知識的世界,大到遙遠的外太空,小到細胞內部,將大家肉眼難以觀察到的事物、復雜難懂的科學原理等轉化為一個個探險寶地,化抽象為具象,和動畫角色們一起開始一場場驚險而又神秘的探險之旅,身臨其境地感受和了解不同科學領域的世界,可以大大地加強觀眾的參與感。

    運用這種探險旅行類型的敘事策略,比較好的科普動畫作品有美國的《神奇的校車》。《神奇的校車》不像一般的自然科學知識普及的作品——通過角色干巴巴地講解知識的方式,而是通過描述自然科學老師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搭乘百變的“神奇校車”,穿梭在不同的科學知識的世界,從太陽系、地球內部、恐龍世界、海底世界到蜂巢、人體器官、電世界等等,歷經一次又一次奇妙而又刺激的探險之旅。作品以一種新穎而又好玩的形式,帶領學生們進入浩瀚的科學世界,一邊探險,一邊學習,科學教育性與趣味娛樂性兼具。

    各種科學物質和元素本是沒有生命的物體,根據它們各自原本的特性,賦予它們生命和相應的個性,讓其具有人的五官、表情、行為、思維和情緒,使其豐富和鮮活起來,可以讓整個故事都充滿活力和樂趣。通過移情和共情效應,拉近觀眾與角色的距離。在《Understanding Comics》一文中,McCloud強調了一些最受歡迎的動漫角色如何被極度簡化以及某種程度上將動物和物體擬人化,他認為這些角色受歡迎的背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它們利用了我們天生的幻想性視錯覺(pareidolia),可以讓更廣泛的受眾運用他們的故事去識別與認同,這樣可能會增強敘事傳輸(narrative transportation),而不受性別、年齡和種族等因素的影響[13]。

    圖3 《神奇的校車》海報

    探險旅行類型的故事很好地滿足了觀眾的冒險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可以調動觀眾的活躍因子。而動畫又可以將各領域中那些人們用肉眼很難看到的微觀事物和外太空世界,或者常人難以理解的抽象知識形象地表現出來。觀眾可以在跟隨動畫角色的一場場奇妙又有趣的探險旅行中,深入地學習各個領域的科學知識。

    3.3 擬人類比類型——形象生動地展示物質運作機制和過程

    人體和其他生物的內部運作機制和過程因為涉及大量的元素和物質,其中的關系錯綜復雜,這對于普通大眾來說是非常難懂的。但是如果把其中的物質和元素擬人化,把它們之間的關系類比為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系(友好的、合作的、對抗的等等),運作機制類比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各種社會組織或者團體)。這樣不僅貼近生活,讓人簡單易懂,而且形式很新穎,可以引起觀眾的觀看興趣。擬人類比不僅僅是一種文學手法,而且還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認知工具,它可以讓我們與周圍熟悉的世界產生聯系來進行理解。擬人類比型的思考方式在科學教育和傳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為人眼看不見的物體提供了一種心理和思維的模型,比如將電流類比成水流。所以在向普通受眾傳播科學知識時,擬人類比的手法可以很好地與受眾建立共識,讓受眾運用他們自己領域內的知識去理解一些新的抽象的概念。

    運用這種擬人類比類型的敘事策略,比較優秀的作品有美國迪士尼的《頭腦特工隊》和日本的《工作細胞》。其中《頭腦特工隊》將快樂、憂傷、厭惡、憤怒、恐懼這五種主要的情緒按照他們的特性擬人化為五個造型和性格各異的人物,通過他們操縱體內的工作臺控制女孩的情緒,形象地向觀眾展示了人類大腦的運作機制。《工作細胞》則是將人類的身體類比為一座明亮有序的現代化大工廠,將體內的各種細胞(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按照他們的特性擬人化為不同性格和職責的員工,從負責制定作戰戰略的“指揮官細胞”,沖在健康一線的“戰士細胞”,到運送養料物資的“運輸細胞”等等。所有細胞分布在身體的各處,每個細胞員工都在各自區域堅守工作崗位,保證身體機制的正常運作,一起對抗各種細菌和病毒,共同守護主人的健康。作品每一集都向觀眾展示一種細胞對抗細菌和病毒的機制和過程,其中雜夾著各種激烈打斗的場面,故事生動又有趣,受到大批觀眾的喜愛和追捧。從2018年7月8日在網上開播以來,不到兩個月,就有八千多萬的網上點擊量,評分更高達9.7分,可見其優秀和受歡迎程度。

    圖4 《工作細胞》海報

    3.4 穿越歷史類型——追溯還原真實的科學歷史故事

    從前文我們已經知道,科普的內容除了要普及科學技術知識,還要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和弘揚科學精神。而追溯和還原科學家的發明故事以及其他歷史名人的人生故事,正好可以傳播科學家認識新事物的途徑、科學研究的方法以及弘揚名人身上探索未知、不斷創新的科學精神。科學家的發明過程和其他領域的歷史名人的人生,大部分都充滿了各種困難、矛盾和沖突,個人與時代的、人與人之間的、人物內心世界的。而矛盾和沖突是情節的基礎,是情節發展的動力源泉,所以人類的發明故事和歷史名人的人生故事本身就是很好的故事原材料。而且觀眾對于名人都有一種崇拜和探詢的心理,這種敘事類型可以很好地調動觀眾的觀看興趣和滿足觀眾崇拜名人的心理需求。

    圖5 《咪姆》海報

    這種穿越歷史,追溯和還原科學發明和名人故事的敘事類型,比較好的作品有日本的科普動畫《咪姆》、《名人故事》以及我國的《福娃奧運漫游記》。其中《咪姆》,主要是以一位來自計算機世界中的虛擬的卡通角色——咪姆為主角,以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的故事為主線,咪姆作為引導人和介紹人穿越到歷史的長河,追溯和還原不同時期、不同科學領域的各種發明故事,比如蒸汽機、飛機、火箭、人造衛星,電燈、電話、電腦,青霉素等的發明。這些發明故事既可以有效地傳播科學家探索、求證新事物的過程和方法,也弘揚了科學家堅持和追求科學真理的勇氣和精神。

    《名人故事》(日本名《まんが偉人物語》)是日本1977年出品的動畫作品,作品主要介紹國內外歷史上各個領域的名人生平故事,包括科學家、發明家、哲學家、藝術家等等,以一種有趣的、寓教于樂的方式講解名人發明和創作過程中發生的趣事,很好地傳播了名人探索創新、孜孜不倦地創作的精神,有助于激發觀眾探索新事物的欲望。

    而我國的《福娃奧運漫游記》則是通過奧運福娃穿越到歷史的不同時期,講述各種奧運運動項目的來歷以及在運動場上發生的勵志故事,很好地傳播了各種運動知識,也弘揚了努力拼搏、不斷追求突破的奧運精神。

    4. 科普動畫的形象塑造

    一部好的動畫作品,除了要有精彩而巧妙的敘事結構,還需要有與主題和題材相符的、受觀眾喜愛的動畫角色形象。“動漫產業的本質是形象產業,動畫形象的號召力是直接決定動漫產業競爭力最關鍵因素之一。”[10]由此可見,角色形象塑造在動畫創作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動畫角色的形象塑造包括外表的造型設計和內在的性格塑造,獨特的造型和動作是動畫角色形象成功的重要條件,優秀的外形設計再加上個性鮮明的性格設計才能成就一個吸引人的動畫角色形象。造型和性格豐富了敘事,賦予了敘事獨特性和風格化。設計新穎獨特的造型形象,可以快速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和視線;而鮮明、有吸引力的性格,可以讓故事豐富和飽滿起來。科普動畫作為動畫中比較特殊的一種類型,其角色造型設計和性格塑造也有自己的方法和策略。

    4.1 科普動畫的造型設計:巧妙地融合科學知識的元素和符號,將科學物質和元素擬人化

    羅蘭·巴特認為,“根據古代詞源學,形象這個詞應當是與詞根‘imitari’聯系在一起的。由此,我們發現自己直接地就處在形象的符號學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的中心。”[11]動畫形象是通過再現,即對真實形象的仿制生產出來的符號系統[12]。所以動畫角色的外形應該要在物體真實形象的基礎上進行設計,保留或者融入真實形象基本或者典型的特征,這樣才能符合大眾的審美習慣,使受眾對角色產生移情效果。而科普動畫因為會涉及各個領域和門類的科學知識,而如果要突出其科學特色,在設計時就需要巧妙地加入和融合科學的元素和符號。《唐老鴨數學漫游奇境》數學王國場景中的各類物體的造型設計就特別精彩,巧妙地融入了數學的元素。其中樹木的葉子由數字組成、河流里面流淌著各種數字,動物和鳥由各類幾何圖形和數學文具構成,整個看起來既夢幻又充滿數學的特色。

    圖6 《唐老鴨數學漫游奇境》劇照

    將科學知識作為破案和打擊犯罪分子的“武器”,既推動了劇情的發展,又潛移默化地普及了科學知識,可見將科學內容作為劇情的懸念編排進懸疑破案類型的故事,不失為科普動畫中的相對來說比較好的敘事方法。

    圖7 《工作細胞》主要角色擬人設計與現實參照圖

    其中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作品有日本科普動畫片《工作細胞》。《工作細胞》里面對于身體里不同類型的細胞的造型設計,統一中富有個性,每種細胞和病毒都被賦予了各自的生命和人性,既保留了真實形象外部的主要特征,又被賦予了與特性相應的不同的性格和職責。每天在體內四處奔跑,負責運輸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活潑可愛的紅細胞妹子;隨時準備待命,負責清理、對抗外部入侵的細菌、病菌異物,時刻沖鋒在前的白細胞戰士;戰斗力非常強悍,可以反復殺傷病毒異物的殺傷性T細胞勇士;負責捕殺細菌病毒等異物,幫助機體開展修復工作的和藹可親的巨噬細胞小姐姐等等。這些造型和性格各異的角色形象而生動地展示了不同細胞的功能和特色,使整個作品變得豐富而飽滿。

    4.2 科普動畫性格塑造:“鮮活而富有智慧”“單純中寓有豐富性”

    科普動畫的內容和目的主要是傳播各種科學知識、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倡導觀眾運用科學手段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智慧型的動畫角色恰好符合了科普動畫所要傳達的觀念和目的。智慧型的動畫角色頭腦靈活,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擅長運用聰明才智巧妙地化解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大家都喜愛和崇拜知識淵博、充滿智慧的人,并且也憧憬著自己能夠變成那樣。創造智慧型的動畫角色形象正好滿足了觀眾的心理需求和情感期待,能夠啟發觀眾動手和動腦的潛能,讓觀眾主動跟隨角色一起參與學習,引導觀眾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從而變得像動畫角色那樣充滿智慧。另外,因為智慧人多是以機智的謀略,通過幽默、詼諧的方式巧妙地化解困難,所以其過程充滿了喜劇搞笑的氣氛,可以帶給觀眾輕松而愉悅的觀看體驗。

    當然沒有一個人的性格是單一的,作為“人格化”的動畫角色也是一樣,所以要讓角色的性格變得鮮活而又立體,就要增加性格的“豐富性”和“飽和度”。這就需要創作者在塑造動畫性格的過程中,既要使角色的主要性格和本質特征不斷得到強化,同時也要兼顧性格的多面性,即其他輔助的性格特征也需要加以體現,“單純中寓有豐富性”,打造“圓形人物”,細致地刻畫性格的多面性,使形象具有真實的人性格中所具有的容量和魅力,這樣才能使角色變得有血有肉,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

    日本推理題材動畫片《名偵探柯南》中的柯南和我國優秀科普動畫片《小狐貍發明記》中的狐貍小叮咚就是兩個非常典型和成功的智慧型動畫形象,受到觀眾極大的喜愛和推崇。《名偵探柯南》中的柯南是一名偵探家,依靠在現場敏銳、仔細的觀察,從各種蛛絲馬跡的細節中尋找線索,運用縝密和靈活的思維,調動智慧一步一步推理破案。這種推理類型的作品可以很好地調動觀眾參與其中,跟隨柯南一起開動腦筋進行思考。在浙江大學動畫傳播形象的喜好調查中,受訪者喜歡柯南,聰明機智、懸念推理、正義英雄占了絕大部分的原因[14]。

    圖8 《名偵探柯南》柯南角色設定圖

    圖9 《小狐貍發明記》小叮咚角色設定圖

    而《小狐貍發明記》中的主角——狐貍小叮咚,它的智商很高,是一個聰明活潑、喜歡思考和創新的發明家,它能創造出各種發明,幫助自己和身邊的伙伴順利渡過難關。同時,它也有很多小缺點,比如有些盲目沖動,喜歡幻想,所以在發明的過程中也制造各種麻煩。智慧中帶點調皮,聰明又幽默,這樣一個形象使整個故事充滿了笑點和樂趣,深受觀眾的喜愛。

    5.結語

    科普動畫作為動畫中比較特殊的一種類型,它結合了科學與藝術、教育與傳播的元素,是實用性和功能性比較強的一種類型動畫。科普動畫具有知識教育性、闡釋冗余性和幽默風趣性等特點。由于科普題材的限制性和教育目的的明確性,其知識的呈現與敘事的展開形成了一定的矛盾,因此兩者如何巧妙的結合,避免強烈的“說教性”,成為科普動畫創作的關鍵問題。在科普動畫的敘事策略中,懸疑破案類型、探險旅行類型、擬人類比類型和穿越歷史類型是科普動畫常用而且有效的四種敘事結構。當然,一部成功的科普動畫作品,除了要有好的劇本和巧妙的敘事策略,還要設計和塑造出鮮明立體的、被觀眾喜愛的角色形象。在造型設計上,巧妙地融合科學元素和符號,將科學物質擬人化,使角色既具有科學特色,又賦有人的五官表情和思維情感,加強角色的特性和“人性化”;在性格塑造上,智慧聰明、個性鮮明而又豐富的角色形象與科普動畫的目的和功能性不謀而合,是科普動畫角色形象的最佳選擇之一。在科普動畫的創作中,只有處理好敘事結構和形象塑造,使兩者達到完美的統一,這樣作品才能取得成功。

    參考文獻

    [8]佟婷. 敘事與造型的完美統一——動畫片劇作初探[J].現代傳播,2003(1):88-89.

    [9] Matteo Farinella. The Potential of Comics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J]. Journal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2018,17(1):6-7.

    [10]李濤.美、日百年動畫形象研究[D].四川: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07.

    [11]羅蘭·巴爾特,讓·鮑德里亞,等.形象的修辭[M].吳瓊,杜予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36-37.

    [12]李濤.動畫文化:動畫形象的符號學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07(10):196-201.

    [13] Scott McCloud. Understanding Comics:The Invisible Art.(Reprint edition)[M]. New York:William Morrow Paperbacks,1994.

    [14]李濤.動畫符號與國家形象[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114-119.

    來源:《科普研究》2019.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