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該為《上海堡壘》這部科幻電影打幾分

    來源:文藝報 | 邱振剛  2019年08月14日08:57

    年初的一部《流浪地球》在影迷當中建立起對國產科幻電影的高度期待后,《上海堡壘》又在8月9日如約而至。《流浪地球》中,是來自中國的宇航員將地球從人類起初并未被察覺的自然災難中拯救出來,與之不同,《上海堡壘》中,中國軍人作為地球最后的防御力量,對抗的是外星武裝入侵。這樣的劇情設定,好處是能夠讓故事直接在緊張的對抗氛圍中打開,從而用懸念激發起觀眾的觀影熱情。而風險也是顯而易見的,就是面對已經把外星人入侵這個題材拍得滾瓜爛熟的好萊塢科幻片,國產科幻大片的成色將被觀眾進行清晰直觀地檢驗。

    從《上海堡壘》上映后的表現來看,既有觀眾充分肯定其制作水準頗具國際范兒,尤其是若干特效場景直逼好萊塢大片,也有更多聲音認為這部作品與國內外優秀的同類影片相比,在主題內涵、劇情結構等方面存在著明顯差距。在筆者看來,這兩種聲音一褒一貶,卻都有可取之處,甚至可以說并不矛盾。因為這兩種結論,實際上是在不同的參照系之下得出的。

    首先應當承認,《上海堡壘》具備了一部科幻電影應有的各個基礎性要素,能夠實現觀眾對這類影片的基本期待。在該片中,大量戰斗場景極具現場質感,為觀眾塑造了震撼性的視聽體驗。其中,在表現外星戰士“捕食者”從德爾塔母艦中蜂擁而出,在落地時從一個金屬球體變形為殺戮機器,并對人類發動冷酷攻擊的鏡頭中,畫面切換疾如閃電,特效場景逼真精美,緊張氛圍營造得極其到位。灰鷹小隊和“捕食者”的空戰,上海大炮突破黃浦江江面,向德爾塔母艦開火等片段也頗具視覺沖擊力,而上海因能量枯竭導致陸沉,往日波瀾不驚的黃浦江掀起巨浪,陸家嘴的摩天大廈成片倒塌是整部作品最具災難氣息的場景。和那些經常在銀幕上被外星人或者自然災難所毀滅的外國城市不同,上海的城市景觀,尤其是東方明珠塔等標志性建筑畢竟早已為國人所熟悉,觀眾對于這些場景是否逼真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這個問題上,《上海堡壘》所交出的答卷是合格的。

    但是,在暑期檔這個競爭激烈的時段,在科幻片這個已經高度成熟的類型片領域,如果用更高的標準來看,《上海堡壘》的不足也是明顯的。很多影迷在影評網站上給這部電影打出的低分,很大程度上就是將其和那些經典性作品,以及和自己心目中對國產科幻片的新期待相對照的結果。首先《上海堡壘》的主題、劇情都缺乏新意。地球遭受外星人入侵,經過艱難反擊最終擊敗了星際侵略者,《上海堡壘》這一核心劇情其實并不新鮮。美國的《獨立日》《世界之戰》《明日邊緣》等影片都與之類似。而從細部來說,外星母艦和“捕食者”的形態和空戰場景,也讓人有似曾相識之感。男主人公江洋駕機沖向外星母艦,以自己為目標引導上海大炮開火的橋段,想必也讓不少影迷聯想到了一些著名影片中的劇情設計。而該片中除了戰斗場面外的生活性場景,如上海的街頭、酒吧以及人物的居室內外,都與當下的情景別無二致,看不出太多的未來感。

    另外,該片在結構上也還有值得商榷之處。比如在片頭,德爾塔母艦將地球能源“仙藤”抽取后,究竟給地球上的各大都市造成了什么樣的毀滅性后果,影片并未通過畫面語言交代清楚。這些特效鏡頭固然耗資不菲,但是,如果這部分內容僅僅由畫外音來呈現的話,顯然難以帶給觀眾足夠的心理鋪墊,也就使得上海這一人類保衛地球家園的最后堡壘的意義打了折扣。

    再從感情戲的比例來看,影片顯然是把鹿晗飾演的指揮官江洋和舒淇飾演的司令官林楠之間的微妙情愫作為了故事副線。從吸引粉絲入場、跳出單一化的劇情線索等方面來看,這一設計有其益處。但電影創作者必須看到,在中國的文化語境中,愛情始終是一種小我式的情感,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國際主義等大我情懷不能等量齊觀。在《上海堡壘》中,這條感情線始終單線行進,沒有與上海保衛戰這一故事主線產生實質性關聯。而在《流浪地球》中,吳京飾演的宇航員劉培強把對兒子的愛化為犧牲自我、拯救人類的信念,讓“小我”和“大我”相互融合,極大升華了電影主題。《上海堡壘》中感情戲比重過大、游離于故事主線的情形,其實是創作思路并不清晰所導致,創作者似乎尚未把目標觀眾明確設定為明星的粉絲、偶像劇的擁躉,還是科幻片的影迷。

    其實,對于更加深入地剖析《上海堡壘》的得失利弊而言,各種聲音都有其價值,中國的電影創作者應當通過這些討論,對類型片作為文化產品特有的商業屬性和電影作為藝術作品應當具備的社會價值之間的關系,對本國的類型片創作如何闖出別人的既有模式,走出一條符合自身特點的道路進行更深的思索。美國類型電影的制作經驗和營銷力度,的確給其他國家的這類創作構成了壓力,所以,我們就必須更加積極從本國的創作資源和國情特點出發,從本國觀眾觀看電影、欣賞藝術的傳統出發,既充分借鑒世界范圍內的成功經驗,又要力爭在精神內核、劇情結構等方面實現創新突破。《流浪地球》《紅海行動》為什么能實現票房、口碑的雙贏?原因就是這些影片在宏大的故事設定、國際主義的正面價值觀等方面做到了以我為主,打破了好萊塢同類影片的常規模式。由此來看,在我國電影創作中采用的技術手段已經迫近甚至達到國際水準的情況下,如何在作品中更準確飽滿地凝聚主題、更生動有力地表達價值觀,對于國產類型電影來說,還是一堂需要繼續努力做好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