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兒童電影讓童年“發光”

    來源:中國文化報 | 譚旭東  2019年07月25日08:04

    自1922年第一部兒童電影《頑童》起,至今兒童電影走過的路已近100年。《頑童》被認為是中國兒童故事片的萌芽,它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潮流下產生的,因此,雖然情節很簡單,構思甚至有點幼稚,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今年恰逢五四新文化運動100周年,站在這個特殊的節點上來看,兒童電影和其他兒童藝術一樣,值得珍視并認真梳理。

    歷史性考察兒童電影的發展之路,發現它大體經歷了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舊中國時期,也就是1922年至1949年期間。這一階段,雖然也拍出了《孤兒救祖記》《迷途的羔羊》和《三毛流浪記》這樣的優秀影片,但數量有限。

    第二個時期,就是1949年至1978年,這在當代文學里包括了“十七年時期”和“文革”十年。新中國成立之初,拍攝了一些紅色兒童電影,如《雞毛信》《民兵的兒子》《黎明的河邊》《地下少先隊》和《小兵張嘎》等,塑造了一批鮮明的兒童形象。接下來出現的《閃閃的紅星》《向陽院的故事》《黃河少年》《烽火少年》和《草原兒女》等紅色經典也給幾代小觀眾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紅色兒童電影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影響了幾代少年兒童,像“嘎子”和“潘冬子”這樣的兒童電影形象和“雷鋒”這樣的英雄形象一樣成為了時代的楷模。

    第三個時期是新時期,即1978年至2000年期間,這個時期又可以分為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新時期是中國文學進入探索創新的時期,隨著改革開放,國門敞開,西方文藝理論思潮涌進,電影和文學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就兒童電影而言,這時期進入了多元化階段,題材豐富,主題多樣,兒童觀念也有了更新,教育主義和主旋律電影雖然還是重要組成部分,但其他形式的兒童電影,尤其是幻想的、童話的電影開始出現。這一時期,兒童電影涌現了《飛向未來》《琴童》《綠色錢包》《鹿鳴翠谷》《泉水叮咚》等,這些作品給兒童電影帶來了清新之風,也傳遞了新的信息,受到廣大兒童觀眾的喜愛和專業人士的好評。

    第四個時期,就是新世紀,即2000年以來。新世紀是一個開放性的時間概念,目前還沒有確定的截止日期。新世紀兒童電影進入了一個低谷時期,受到電子媒介的影響,兒童電影上映很少,但院線化和網絡化之后,兒童電影的形式也發生了變化。但這一時期,也有《六月男孩》《棒球少年》《留守兒童》《女生日記》《男生日記》《媽媽沒有走多遠》和《那年,我還沒有長大》等兒童電影作品,這些兒童電影觸及了親情、成長、幻想和革命英雄主題,也呈現了多元化趨勢,顯示了兒童電影作為精神引導的功能。

    無疑,兒童電影經過了近百年的探索和努力,涌現了眾多的作品,其中,有不少作品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觀眾和少年兒童,因此,對兒童電影藝術進行研究,對兒童電影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討,對兒童電影作品進行分析和解讀,對兒童電影與其他藝術的關聯性進行研究,對兒童電影發展史進行書寫等,都是值得去做的工作。但目前,國內對兒童電影研究甚少,成果非常有限。就個人印象而言,在兒童電影資料整理方面用力頗勤的是林阿綿,他整理主編的《80年中國兒童電影》搜集整理了1922年至2001年所拍攝的兒童電影,對每一部影片都進行了簡要介紹,是兒童電影研究不可多得的資料。林阿綿還主編了《中國兒童電影編年紀事》,采用編年體,對1922年至2011年的中國兒童電影發生的大事、相關文件和文獻摘編進行了匯編,還附錄了中國兒童少年電影學會章程等,這是一部用心之作,成為兒童電影史論研究的工具書。張之路的《中國少年兒童電影史論》2005年由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填補了兒童電影史論研究的空白。這部著作融匯了作者親身參與兒童電影編劇和制作的見聞、經驗和思考,其用心可嘉。

    在兒童電影藝術本體研究或問題剖析方面,鄭歡歡的著作《兒童電影:兒童世界的影像表達》和馬力主編的《中國兒童電影的三重奏:文化、藝術、商品》值得關注,前者由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后者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后者對兒童電影的文化內涵和美學特征有比較深入的思考,且對中國兒童電影存在的觀念問題有深層次的反思。

    此外,侯克明主編的《中國兒童電影的現狀和發展》(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和《再創兒童電影的新輝煌》(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都屬于兒童電影研討會論文集,收錄了于藍、周星、左芳、朱小鷗等幾十位學者或導演的兒童電影的論文。侯克明、饒曙光、陸紅實主編的《二十一世紀兒童電影發展研究》也是國際會議論文集,收錄了幾十位專家的研討會發言論文。這幾本書中的論文雖都是對兒童電影藝術的單角度的論述,卻給中國兒童電影史論研究留下了寶貴的理論與文獻的資料。

    當然,《電影藝術》《當代電影》《藝術評論》和《藝術百家》等一些電影期刊和文藝期刊上也會斷斷續續刊登一些兒童電影研究論文或影評。

    兒童電影藝術研究不足,至今還缺少一部系統的、完整的、體現學科思維的兒童電影發展史,與電影藝術教育有關。戲劇影視學是藝術學下的一級學科,但很少有人研究兒童戲劇和兒童電影,且一般的電影學院也不開設兒童電影課程,那些大導演中,也很少有專心拍攝和制作兒童電影的。因此,長期以來,兒童電影屬于邊緣方向,能夠有人去投資、去制作、去編劇和導演,就算很不錯了。在電影學院和學科里,研究兒童電影,拿課題,做項目是很難的。這些都制約著兒童電影的研究,于是,兒童電影史論成果就少之又少。

    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蔣海燕老師知道我在兒童文學研究方面用力較多,且對兒童藝術比較感興趣,收集了不少資料,就約我來寫一本中國兒童電影發展史。于是,我帶動研究生,一起收集文獻,尋找第一手資料,寫出了《新中國70年兒童電影發展史》的初稿。這本兒童電影發展史盡可能準確生動地呈現歷史、對照現實,為兒童電影幾代人的辛勤探索給予恰當的評價。同時,這部書也盡量清晰地梳理70年兒童電影的軌跡,并展示共和國兒童電影藝術的輝煌成就。

    2018年12月,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宣傳部共同發布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指導意見》,該意見提出:“力爭用3年至5年時間,全國中小學影視教育基本普及……中小學生影視教育活動時間得到切實落實,適合中學生觀看的優秀影片得到充分保障,學校、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和社會觀影資源得到有效利用……”且意見也給行業下達了指令:“每年必須有面向中小學生群體的固定數量的作品產出。”對于這類影片的要求也很明確:“思想性、藝術性強,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符合青少年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可以看出,國家重視影視教育,目的不僅在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更是希望影視產品能夠佐助德育、美育,幫助青少年“感受世界、開拓視野、體驗情感”。相信,在這一意見的推動下,兒童電影藝術會迎來發展的機遇,同時,也會出現更多高質量的作品。

    (作者系上海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