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兒童片為什么兒童不愛看

    來源:光明網 | 朱星辰  2019年07月03日09:08

    近幾年來,國產兒童電影市場持續低迷。2018年,兒童片年產量近百部,但真正在院線排片放映或在其他新媒體平臺播放、具有評分數據指數的不足10部,這其中還包括諸如“小戲骨系列”網絡電影等其他非典型的兒童電影作品。數量不足、質量堪憂,再加上社會影響力較小,很難滿足兒童成長過程中對電影產品的價值引導需求與觀賞娛樂需求。針對這種現象,相關主管部門多次推薦優秀兒童片上線,排片率以及票房數據卻不理想,在引發積極的社會反響、帶動優秀兒童片佳作頻出等方面收效不大。比如,電影頻道制作中心出品的高水準兒童電影《那年八歲》,藝術表現細膩流暢,情感表達溫暖真摯,潤物細無聲地傳播主流價值取向,卻在上映期間市場表現慘淡,即便安排兒童節二度上映,仍未能獲得大眾尤其是兒童觀眾群體的足夠重視。兒童電影在當下面臨的尷尬現狀可見一斑。

    兒童片為什么兒童不愛看?針對這一現象,筆者基于市場數據調研及受眾采訪基礎上的論證分析,總結出三個原因。首先,從電影市場及產業大環境來看,發達的媒介及開放的文化傳播政策已經將我國電影創作放置于國際電影市場競爭之中。國產兒童電影創作,不論是從敘事內容上還是視聽制作水準上,都受到比以往更為激烈的多維度挑戰。在互聯網環境下,觀眾都上了網,國產兒童電影同樣也面臨著網上海量內容,尤其是兒童電視綜藝、動畫片、網絡短片等的沖擊。

    其次,從傳播規律來看,優質的內容資源是電影獲得好口碑、高收益的保障。然而,由于創作群體的年齡與受眾群體的年齡存在代際鴻溝,使得兒童電影在創作視角、創作體驗度等方面與兒童受眾之間存在天然屏障。即使是優質的兒童電影,也可能因為離兒童生活太遠、無法使他們產生心理共鳴等問題,而難以被目標受眾所接受。由于受到商業思維的影響,電影市場一度呈現出浮躁喧囂的不良趨勢,大制作、快餐式生產漸成規模,擠占了需要靜下心來慢慢打磨而又不易獲得較高經濟回報的中小成本兒童電影的生存空間。部分創作者開始向已經具有一定觀眾基礎的電影IP,乃至電視綜藝、動畫片IP借鑒內容元素,導致兒童電影創新乏力,敘事空洞且缺乏思想及藝術深度。此外,為了縮短與受眾之間的心理距離,很多兒童電影選取兒童演員出演。但兒童演員畢竟不是專業演員,一旦產生流量,過分追求商業利益,就會影響其正常的學習生活以及生理健康成長。有些兒童電影為了宣傳營銷,甚至出現炒作、消費未成年兒童演員的情況,對整個社會兒童價值培養體系造成沖擊。

    最后,從傳播特征來看,兒童觀眾無法獨自前往電影院觀看兒童電影,需要成年人的陪同。這就帶來了兩個方面的挑戰:一是兒童電影創作在吸引低齡受眾主體的同時,必須適當地考慮到成年人的欣賞及審美喜好;另一方面,現代人學習工作繁忙,成人與兒童之間的陪伴時間本就有限。再加上觀看電影的便捷度無法同電視、互聯網等日常視聽媒介相提并論,所以他們能共同擁有的觀影時間少之又少。

    究竟如何應對兒童電影兒童觀眾不愛看的難題?在結合電影市場、電影創作、電影傳播、兒童受眾心理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后,筆者產生了一些體會。首先是政策上的扶持力度應進一步加大,運用獎勵機制鼓勵優秀兒童片的創作,壯大兒童片創作隊伍。其次是在保證內容價值導向正確的前提下,加入一些與當下兒童關注熱點話題密切結合的元素,引發他們的心理共鳴。最后,要對兒童電影觀眾進行有目的、有價值的觀影引導,組織兒童電影深入中小學生課堂,組織兒童與父母共同觀影的活動,搭建親子電影院等觀影平臺,使觀看兒童電影成為每一個家庭日常休閑娛樂的習慣性內容。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兒童群體對優質電影內容的需求始終存在。到電影院觀影的兒童觀眾,不單單需要從虛擬動畫大電影中獲得樂趣,也渴望在來源于現實生活、由同齡人表演的、能讓他們產生情感共鳴和心理認同的兒童電影中獲得思想與價值的啟迪。相信在政策、創作、產業及宣發的多方重視之下,優秀兒童電影頻現、伴隨兒童精神成長始終的局面將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