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把科普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來源:光明日報 | 羅子欣  2019年05月30日08:01

    5月30日是第三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作為一名基層科技工作者,特別想呼吁廣大科技工作者在專注自身研究領域的同時,積極投身于科普事業。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多樣化、全方位、高層次需求已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要加快科普事業發展、切實提升國民科學素質,離不開科技工作者的深度參與和主動作為。黨和國家多年來非常重視科普工作,既有科協系統的主抓,又有各級科技管理部門的推動,從組織上確保了科普工作的有序開展。而具體的科普實踐既需要專職科普人員、企業等來完成,更需要科技工作者來保證其科學性、真實性。在2016年召開的“科技三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這一講話深刻詮釋了科普與科研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也為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活動提出了理論支撐與明確要求。

    從事科普事業是科技工作者職責所在,在新時代更加突出強化了這一職責。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這是新時代賦予科技工作者的新使命。我們常說,科技工作者一般肩負三大職責:科學研究、培育人才和服務社會。科普則兼而有之:既是科學研究成果的現實轉化,也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有效途徑,能夠教育提升廣大公眾的科學素養。筆者在開展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時調研發現,一方面是眼下公眾獲取知識的渠道和內容前所未有的豐富;另一方面是許多“偽科學”甚至是“反科學”的信息甚囂塵上,令人難辨真偽。這就亟須科技工作者在新時代履行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匡正是非、避免以訛傳訛,傳播正確的科學知識、弘揚正能量的科學精神。

    進行科普工作對于科學家的學術研究也是一個極大推動。科研是科普的源頭所在,開展科普亦可推動科研的進步,科學普及的過程就是科技工作者由深到淺,繼而對科研反思以至再提升的過程。譬如2018年逝世的物理學家、宇宙學家霍金即以《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等著作聞名于世,這些作品與其說是專業書籍,不如說是高級科普,引發了全世界人民對這些前沿學科的興趣,也推動霍金身殘志堅地不斷升華科學研究,終成一代科學巨星。

    新時代科技工作者從事科普活動需要有新思維、新方法。并非所有的科技工作者都需要從事科普,也不是所有愿意從事科普的科技工作者都知道如何來做科普。真正能做好科普的科技工作者既要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外,又要有很好的創新能力和表達能力;既要能確保科普內容的科學性、原創性,又要有較強的文學性、藝術性和趣味性;既要重視鞏固報刊、電視、廣播等傳統科普陣地,又要注重與新媒體結合,滿足不同受眾的互動性和體驗感。目前,科普的形式已經不拘于過去常見的報刊或書籍,需要科技工作者利用微信、微博、影視、人工智能等現代手段,針對科普對象的特點開展更有成效的科學傳播。譬如筆者及周圍朋友都非常喜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微信公眾號,經了解,里面的科普文章主要是專家所寫,比如骨科教授來寫“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我只想長高125px”;臨床營養科的營養師來講“早晨一杯蜂蜜水清腸?晚上一杯蜂蜜水養顏?華西專家說:除了長胖沒得啥子用!”這些科普小文知識點準確、文字表達幽默,配以生動的圖片,讓人喜聞樂見。

    當然,新時代呼喚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也需要創造良好的內外環境。從科技工作者所在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各類企事業單位來看,應該給予科普與科技創新同等的待遇,把科普當作職稱晉升、年終考核、績效分配的重要成果,引導更多的科技工作者人員更積極主動地開展科普工作;從黨和政府的各級各類部門來看,應該在科普平臺建設、科普人才培養、科普專項經費和科普成果評價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注意把各種政策具體落實到從事科普的科技工作者個人頭上;從社會力量來看,要進一步營造有利于科普的氛圍,推動科技工作者與科普專職人員、文字工作者、影視制作人、企業之間的交融互促,讓更多的科學知識易于公眾接受掌握,從深層次提升公眾科學素質,激發全民創新活力,為建設科技強國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作者:羅子欣,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