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科幻出海:中華文明與西方新的對話

    來源:新文藝(微信公眾號) | 韓松  2019年04月25日09:19

    本文根據韓松在論壇的主題發言整理

    “科幻出海”主題非常好,從一個新角度來認識科幻。科幻是個舶來品,中國完全沒有的,但適應土壤,克服困難,生根發芽,到今天結出碩果,反噬西方。這是其他很多沒做到的。今年五四運動一百周年,是一個藉此認識我們的文化、處境和未來的機會。另外向新中國科幻之父鄭文光老師致敬,今年他誕辰九十周年。他的《火星建設者》一九五七年獲莫斯科青年聯歡節大獎,是中國科幻出海的先驅。

    改革開放后,中國科幻引起海外更多的關注。較早的可能是日本人。他們成立了日本中國科幻研究會。我的作品被翻譯,最早也是日語。日本人對中國科幻的理解很獨到。上海李重民翻譯了日本人寫的《中國科幻文學史》,值得一讀。兩個民族的科幻,相似而不同。2007年世界科幻大會在橫濱舉行,我做演講介紹中國科幻,以及中國科幻中的日本元素和日本科幻在中國的翻譯。后來不少中國作者的科幻譯到日本。

    我還曾以科幻作家的身份,被邀請到挪威和英國的文學節。他們很好奇,問中國怎么可能有科幻?怎么可能把世界上那么多的科幻譯到中國?有的是反共的作家,他的作品為什么也譯成了中文?挪威曾是歐洲社會主義大本營,有人對中共引領的未來感興趣。

    我對中國科幻出海的一些看法:

    一是現代西方的烏托邦鏡像。中國科幻在新世紀的海外輸出,反映了一個歷史性的轉折。科幻是五百年來全球化形成的一種東西。西方主導的冒險、開拓、殖民,民主與專制的角力,自由與封鎖的對抗,還有科技革命、工業革命、重商主義,以及物質化世界,人的異化,等等,現在都投射到中國。所以中國科幻是全球化的一部分。現在,隨著新興國家的崛起,開始向西方反哺,這正如中國的制造業一樣,如其他產品,從汽配、計算機、手機到箱包和玩具,科幻也攜有西方人熟悉的外殼,他們接受科幻,比接受武俠容易。他們看到了一個西方的烏托邦鏡像。但這不是回顧性的,而是未來導向的,是第二大經濟體的野蠻生長創造出來的,是中國的再殖民。所以“一帶一路”成了最大的科幻。

    二是民族的紅色反烏托邦。科幻進入中國最早就有民粹色彩。這正如技術在中國,也是有防御反擊性的。西方人是在《一九八四》設定下成長的,對那樣一種體制下會產生什么樣的想象會有關注。比如中國科幻探討,在危機時刻,極權可以瞬間建立。還有中國人看待世界和宇宙的方式也不同。《流浪地球》的哲學被認為是家族主義和集體主義的。中國還聲稱要在太空中建立黨支部。西方人說,要了解中國,就要了解中國的科幻。美中沖突,本質上是科幻議程。是看誰擁有對未來的解釋權和定義權。所以他們從中國科幻中看到了一個紅色的反烏托邦,好像看到華為中信、看到防火墻網信辦一樣。而這個會很大地影響世界,不僅僅是中國的家事。

    三是蠢萌的人類異托邦,也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科幻的反映。人類正面對共同的危機。在這個一體而破碎的星球上,中國的難題與世界的難題交融了。全球都在談論黑天鵝、灰犀牛,探討人工智能會否取代人,怎么制止核擴散,貿易保護會帶來何種后果,后人類要做什么,還有能源和生態危機,甚至與外星文明的遭遇以及宇宙的歸宿等問題,跨越了國界,時常引發末日情緒。科幻通過逼真的想象創建了一個蠢萌的異托邦。它幫助絕望者在現實中找到一處逃避空間。所以中國的科幻成為了世界性的語言。有人說解決了中國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世界的問題。

    總結一下:從中國科幻的輸出,看到了文學敘事的變化。一是焦點放在未來而不是過去。二是更關注人類整體而不是單個人。三是提供新的故事而不是新的講故事的方式。最后,是從科幻出海的隱喻中認識到,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才剛剛開始,鴉片戰爭八國聯軍只是序幕。這既體現在中國的爆發式增長,也反映了中西方競爭的白熱化,還有人類科學技術和整體文明演化到了一個臨界點。中國科幻用既是現實主義又是超現實主義的油畫般筆觸,凝視當今我們正在做的這場大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