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戰火中的小戰士對話新時代的接班人 兒童劇《孩子劇團》讓少先隊員憶苦思甜

    來源:新民晚報 | 吳翔  2019年04月23日11:37

    圖說:排練現場 主辦方供圖

    “叮鈴鈴……”當上課鈴響起,一群“紅領巾”坐在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的排練廳里,窗明幾凈,春天一片生機盎然。排練廳里,講述的故事卻并沒有那么輕松,兒藝即將推出的新劇《孩子劇團》講述了戰火紛飛的年代,一群小戰士們用歌曲、戲劇,為他人創造一刻藝術的寧靜,也激勵著大家挽起手來一起抗擊敵人。

    故事講述的是1937年淞滬抗戰打響后,在石庫門內的臨青學校被迫停辦,師生紛紛逃難。臨青學校歌詠隊的部分隊員在難民收容所又聚到了一起,他們在年輕的共產黨員方鐘秀老師帶領下,利用自己的特長。走上街頭,走向工廠,唱救亡歌曲,演抗戰戲劇,向群眾做抗日宣傳工作。大家覺得他們這個團體應該有一個名字,一個八歲的男孩說“我們都是孩子,就叫孩子劇團吧”。大家一致同意,于是,“孩子劇團”就在炮火硝煙中成立了。劇團成立之初僅有22人,團員中,年齡最大的16歲,最小的才8歲,團長也不過19歲。他們有的是逃荒來上海的苦孩子,有的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有的是企業家的公子哥,有的是父母都被日本鬼子殺害的孤兒,有的是一心想讀書卻因戰爭無法繼續求學的書呆子,還有從報上得知“孩子劇團”的事跡后,千里迢迢從山西趕來要求入團的童養媳......

    今年是建國70周年,也是少先隊建隊70周年。看完排練之后,參加活動的少先隊員們和劇中的演員做了一次對談。少先隊員先向演員們學習了劇中的快板和唱詞,幾個小朋友都覺得快板學起來并不比彈鋼琴簡單,左右手要配合還要嘴上說唱,他們對“小戰士”的藝術水平豎起了大拇指。作為一堂別開生面的“隊課”,對談活動中還請來了“孩子劇團”的原型“新安旅行團”的團員張承明。孩子們了解到,上海淪陷后,奉黨組織之命,孩子劇團撤離上海奔赴大后方。他們從上海出發,行程2萬多里,一路演戲,一路歌唱,宣傳抗日,喚醒民眾,孩子劇團起于上海,歸于延安。“抗日戰爭血泊中產生的一朵奇花”,這是一九三八年茅盾在武漢時為“孩子劇團”寫的一句贊語。

    “當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瞬間硝煙彌漫。當時,還有很多很多像‘孩子劇團’一樣的兒童戲劇組織。”導演魯伊莎說,“戰爭,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是一件很遙遠的事兒。但是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應該知道我們的祖國有這樣一段歷史,戰爭中有這樣一群小好漢。只有了解了戰爭的殘酷、動蕩和犧牲,才會更珍惜今天和平美好的日子,珍惜朗朗的書聲、珍惜和睦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