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什么是“恐怖谷理論”

    來源:文藝報 | 劉書亮  2019年03月22日08:54

    1970年,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發表論文并提出了恐怖谷理論,這個理論的內容是:當仿人類的造型與人類在外表等方面足夠相像、但又做不到完全相同的時候,微小的差異會格外明顯,從而使造型失去親和力,人類會對其產生反感、恐懼、厭惡等情緒;而且,動態的仿人類造型如果逼近真人的姿態和動作,會產生比靜止造型更劇烈的恐怖谷效應。

    森政弘當時發表的論文沒有立刻獲得什么反響。但如今,人們對恐怖谷理論產生了巨大的興趣。這與我們所處的時代有關:電影中開始有大量的畫面由計算機動畫生成,數字游戲的制作水準正變得越來越精致,科學家與工程師們更樂于嘗試創造人形機器人……“假人”正在變得更像真人。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假人”確實看起來令我們不太舒服。

    關于上述理論,動畫學界最喜歡提及的例子包括2001年的電影《最終幻想:靈魂深處》和2004年的電影《極地特快》等。人們傾向于認為,這些作品不夠理想的票房或者遭遇的消極評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受到了恐怖谷效果的影響。此外常被提及的還有1988年皮克斯出品的動畫短片《錫鐵玩具》,里面的嬰兒角色被認為帶有驚悚色彩;但客觀來說,作為一部以玩具為主角的影片,嬰兒角色在《錫鐵玩具》中是一個龐然大物,就敘事而言原本就是一個駭人的角色,作品中甚至還使用了玩具的第一人稱視角鏡頭來表現它們對嬰兒的害怕。

    當然,作為一種假說,恐怖谷理論的解釋力仍然很強。與此同時,由于技術的發展,不少人開始嘗試提出:我們是不是已有機會,在某些情況下能讓CG技術跨越恐怖谷,把非真人的形象做到極致,讓電影觀眾無法分辨真假,真希望看看這個日子到來之時的動畫是什么樣的。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來恐怖谷理論遭遇了很多以訛傳訛的尷尬。首先在很多資料里寫到,“恐怖谷”一詞由德國心理學家厄內斯特·占奇于1906年最早提出,還稱弗洛伊德在1919年寫過一篇名為《恐怖谷》的論文。而事實上,這兩個人論述的概念都是“恐怖”(uncanny)——弗洛伊德的論文標題是《恐怖》而非“恐怖谷”。他們并沒有像森政弘那樣畫出函數圖,標明那個“谷”在何處。當然他們的論述確實與之有一定關系,尤其是弗洛伊德強調了熟悉與恐怖之間的關系問題。

    此外網上不少資料都聲稱,當機器人和真人的外表相似度超過95%時就會產生恐怖谷效應,其實森政弘在1970年的論文里并沒有提到這個數字。通讀全文,會發現森政弘提出的是一種經驗性的討論和一種假說,不包含什么量化或實證性的論述過程,95%這么具體的數字實在令人匪夷所思。當然,在其論文的圖中確實有50%和100%兩個標注,但在筆者看來前者本身就頗有問題,只能理解為一個大致的標記。需要補充的是,森政弘把日本傳統文樂木偶戲的木偶放在了臨近100%的位置,在筆者看來這種判斷也是不夠客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