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中國科幻文學不止《流浪地球》

    來源:北京日報 | 須叔  2019年02月19日07:50

    今年的春節檔電影,熱點不斷。票房冠亞軍《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都改編自劉慈欣的作品。因此有人說,2019年不光是中國科幻電影大片元年,更是劉慈欣影視宇宙元年。

    除了這兩部原著作品,劉慈欣還有什么力作?中國科幻還有什么作家、作品值得關注?

    “中國科幻四大天王”

    劉慈欣被稱為“中國科幻第一人”,其實,還有“中國科幻雙王”——劉慈欣、王晉康,以及“中國科幻三駕馬車”——劉、王、何夕,乃至“中國科幻四大天王”—— 劉、王、何、韓松。這些稱謂大致反映了國內科幻中生代的狀況——他們是當下最具影響力的四位科幻大家。

    《三體》,不光是劉慈欣的代表作,也是集中國歷年科幻思考之大成,想象磅礴。既有“宇宙社會學”、黑暗森林、文明公理等概念,又有人列計算機、二向箔、面壁計劃等奇崛的想象,更不缺“古箏行動”、水滴屠城、降維攻擊這樣驚心動魄的情節。甚至還有大量金句流傳,如“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給歲月以文明,而非給文明以歲月”……

    《三體》之后,沉寂多年的劉慈欣終于再度啟程,去年創作了全新短篇《黃金原野》,首發于科幻小說集《十二個明天》。小說在簡單的技術設定下,探討了蒼茫宇宙中人類整體命運的宏大話題:當有一天,人類對宇宙失去了探索欲,如何喚醒沉浸于虛擬世界里的人性?這篇作品文字細膩,節奏明快,結局出人意料,是他寫作風格上的一次突破。

    王晉康的科幻沉郁厚重、有典型中國文學的氣質,代表作有《西奈噩夢》《七重外殼》《水星播種》《替天行道》等短中篇、《與吾同在》《十字》新人類三部曲等長篇。最新長篇系列《逃出母宇宙》展現了不輸于《三體》的史詩感,可謂硬科幻中的戰斗機。已出版前兩部,《科幻世界》主編姚海軍透露:今年6月即將推出第三部也是終結篇《宇宙晶卵》。

    19歲就發表作品的何夕,筆力雄勁且高產,一度封筆兩年,又被讀者“抓回來”復出。而且其作品的主人公幾乎都叫何夕,遍歷宇宙洪荒,堪稱傳奇。他著力中篇,代表作《人生不相見》《六道眾生》《愛別離》《傷心者》,情緒豐沛,感人至深。最新作品《浮生》,獲2017年銀河獎最佳短篇小說獎。無獨有偶,他唯一的科幻長篇《天年》也和《三體》一樣,瞄準人類即將遭逢的宇宙超級災難,一場在時間和空間尺度上都無可抗拒的末日之戰。

    與前三位不同,韓松是完全不走尋常路的寫法。身為媒體人,他的視野開闊、文字新奇,帶有鮮明的后現代主義文本特征。代表作包括《宇宙墓碑》《再生磚》《獨唱者》《沙漠古船》《看的恐懼》等中短篇,《紅色海洋》《地鐵》《高鐵》《軌道》《驅魔》等長篇。去年他結集出版了自選集,使得絕版佳作《紅色海洋》《火星照耀美國》重新回到市場。韓松也是位高產作家,最新一篇關于人工智能的科幻文學評論也收錄于《十二個明天》,科幻短篇《冷戰與信使》收錄于《時間不存在》。

    新生代

    國產科幻的豐富性更體現在百花齊放的新生代作家:陳楸帆、寶樹、江波、阿缺、夏笳、蕭星寒、飛氘、張冉、遲卉……

    陳楸帆曾就職于谷歌、百度等公司,有豐富的科技從業經驗。其作品以現實主義和新浪潮風格著稱,有“中國的威廉·吉布森”之謂。代表作《薄碼》《深瞳》《麗江的魚兒們》《鼠年》《G代表女神》等中短篇,《荒潮》獲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最佳長篇獎。他也是難得的科幻譯者,像劉宇昆(《三體》英文譯者)一樣擔起中英科幻交流的重任。最新作品集是今年剛面市的《人生算法》,描繪了在近未來人類面臨的人工智能的諸多挑戰。

    寶樹一開始被注意到大多是因為續寫的《三體X》,但很快就用更多作品證明自己不光只能延續他人思路。代表作《人人都愛查爾斯》《古老的地球之歌》《與龍同穴》等,長篇《時間之墟》寫出時間循環的另一層含義,令人悚然。有趣的是,他還有個同樣著名的分身——寫出《劍橋倚天屠龍史》《劍橋簡明金庸武俠史》的作者“新垣平”!

    江波是近年產量扎實的科幻作家,且長短篇并重。《銀河之心》三部曲剛結束,去年就推出長篇新作《機器之門》。猶如《終結者》的未來,“阿爾法”人工智能接管了機器聯盟,對人類展開全面進攻。原本敵對的人類各方勢力,必須放下成見團聚一起、爭取人類最后的榮光……本書也再次為江波贏得華語星云獎長篇金獎。

    蕭星寒是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和劉慈欣一樣從科幻讀者成長為科幻作家。他把寫作鎖定在長篇科幻領域,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十分宏大——希望能成為“中國第一個寫完長篇科幻六部曲的人”。這并不是憑空臆想,此系列聚焦人工智能“碳鐵之戰”:碳代表碳基人類,鐵代表智能機器人。已出版《終極失控》《決戰奇點》,第三部《狩獵之神》預計今年出版,第四部《絕地戰歌》也已撰寫過半。作為非專職的寫作人,蕭星寒對自己要求嚴苛,在教學之余擠出時間完成300萬字的創作,令人欽佩。

    同為教師的科幻作家劉洋,從物理學博士期間就發表科幻作品,已出版科幻小說選集《完美末日》《蜂巢》,部分作品被翻譯在國外雜志發表。去年底剛出版首部長篇科幻《火星孤兒》,從校園生活切入,帶領讀者陷入匪夷所思的世界末日。

    中國特色在科幻作品里也越來越多。年輕作者趙壘的東北土味科幻作品《傀儡城之荊軻刺秦》剛剛出版,屬于未來犯罪實錄“傀儡城”系列。以數十年后的賽博朋克時代為背景,以警探陳海瑞為主線人物展開想象。除這部長篇外,還發表了中短篇《去往天堂的方向》《傀儡戲:大幕初啟》《痛覺循環》等。

    十年如一日鉆研“晚清科幻”的梁清散,以晚清至民國的中國科技進步為背景,書寫出極富中國特色的“蒸汽朋克”。《新新日報館:機械崛起》是他這方面的代表作。最新短篇《濟南的風箏》收錄于新書《銀河邊緣·奇境》,這是八光分文化與人民文學出版社聯合推出的《銀河邊緣》科幻雜志書第一集,第二集《銀河邊緣·冰凍未來》也已面市。

    古生物學者、恐龍科普作家邢立達的首部科幻長篇小說《御龍記:史前闖入者》,則講述了中國古人們與恐龍一起生活的故事。

    科幻合集

    如同雜志書《銀河邊緣》,國內還出版了不少高質量的科幻合集。

    《十二個明天》中,除了開篇劉慈欣的短篇,還有大家較熟悉的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的《拜占庭同情》,描寫劫持人類同情心的虛擬貨幣;知名好萊塢女演員和槍械專家、參演過《太空堡壘卡拉狄加》的黃士芬,帶來《那個毀了我們的女人》,討論現在越來越常見的更替身體器官的倫理問題。

    由“未來事務管理局”出品的《時間不存在》也是中外混搭型作品集,以時間為主題征集了22位作者的時間故事。作者既有滕野、雙翅目、萬象峰年等中國年輕作者,也有《人工智能》的編劇伊恩·沃森這樣的科幻“老炮兒”。其累計獲10次雨果獎、7次星云獎、4次軌跡獎、2次世界奇幻獎等殊榮的作家隊伍,保證了過硬的質量。

    首屆冷湖科幻文學獎獲獎作品集《十二個冷湖》,收錄了寶樹、阿缺、趙海虹、顧適、吳霜、王諾諾等人的作品。

    隨著《流浪地球》引發的觀影和閱讀熱潮,國內科幻文學逐漸走出相對封閉的小圈子,進入大眾的日常視野。講好中國科幻故事,打破閱讀障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