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你想知道的《流浪地球》的問題,都在這里了

    來源:中新網 | 上官云  2019年02月12日07:52

    據國家電影專項資金辦數據,截至2月11日13:00,上映7天的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票房高達20.99億,上演了一出完美的逆襲。

    同時,這部影片的口碑也在朋友圈里刷屏,豆瓣評分高達7.9分,不少觀眾紛紛表示震撼,認為這部電影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還有很多人激動稱,還要去二刷、三刷。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原著作者劉慈欣則直接給出滿分:“我覺得是達到了好萊塢一流科幻片的水準和層次。”

    沒有流量明星,也并非合家歡題材,《流浪地球》到底如何在競爭激烈的春節檔里殺出重圍呢?

    為何選擇讓郭帆導演?

    《流浪地球》由郭帆導演,改編自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用兩個小時講述了人類如何傾盡全力,帶著地球前往另一個棲息地的故事。

    劉慈欣大家并不陌生,就是那個寫出《三體》、曾拿下雨果獎的科幻作家。

    但是導演郭帆,只拍過《李獻計流浪記》和《同桌的你》。

    為何選擇他?因為他的執著。

    最早中影說讓郭帆試試,于是郭帆就直接墊資100萬,然后拉著好朋友、《流浪地球》制片人龔格爾,天天去和中科院科學家、社會學家閑聊,并聘請其中多位做學術顧問。

    因為《流浪地球》講的是50多年后的事情,他們便一起探討50年后的自然環境、技術狀況……希望盡可能構建起嚴謹的世界觀。

    為了讓50多年后的世界更加具體一些,郭帆還做了3000張概念設計圖。分鏡頭畫稿則達到了8000多張。

    極具中國味的劇本也令人感到震撼,吳孟達開始甚至不相信是中國人自己寫的。郭帆表示,將地球帶走表現了中國人對于土地的情感,文化內核是我們科幻文化的基石。

    資料圖。 陳驥旻 攝

    這些東西,打動了中影的領導。郭帆正式成為了《流浪地球》的導演。

    宏大特效場面如何拍攝?

    很多人看完《流浪地球》的第一感受,是影片中超級震撼的特效。

    據了解,全片共有超過兩千個特效鏡頭,約75%都是由國內特效公司完成的。

    預算有限,郭帆從一開始就決定,不去請流量明星出演,而是把錢花在特效、道具等方面。場景的搭建極其精細真實,峽谷里有些挖掘機都加上了安全標語。

    為了保證質量,有些特效鏡頭需要反復修改:全片2003個鏡頭,每個鏡頭改100版都很正常。據說,最多一個鏡頭修改了251版之多。

    道具制作相當考究。據統計,《流浪地球》整個片子要制作10000多件道具,全部都要全新設計制作。其中有些設計復雜,一套宇航服要用1100多個零件。

    郭帆沒有迷信海外特效團隊,他覺得,中國團隊很爭氣,“讓我很驕傲”。

    吳京是免費出演嗎?

    吳京在《流浪地球》里飾演宇航員劉培強,將這個角色刻畫得入木三分。

    對此,吳京本人曾“吐槽”郭帆,說他是“騙子導演”。

    圖片來源:《流浪地球》預告片視頻截圖。

    他在最初見到郭帆時,仿佛見到拍攝《戰狼》時的自己,感動之余同意客串《流浪地球》。但沒想到,這一“客串”就是31天。

    演著演著,拍攝資金有點緊張,郭帆請求他“能不能不要片酬”,吳京同意了。

    后來又發現劇組比較窮,吳京干脆“帶資進組”,投了6000萬。

    有人擔心《流浪地球》會“拍爛了”。“即使拍爛了也比沒人拍強。”吳京說,“有7000人參與了這部電影的制作。未來,這7000人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種子。”

    導演刻意文化輸出?

    上映后,《流浪地球》在國外市場也取得了不錯的反響。有人說,它“吹響了中國文化輸出的號角”。

    首映前,導演郭帆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我管他外國觀眾接不接受呢,還沒到‘輸出’的時候。”

    郭帆說,自己先服務中國觀眾,“我這部影片沒有考慮任何國際市場,或者國際觀眾。我是覺得我們還沒有到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能力去做一個全球視角的電影”。

    資料圖。張云 攝

    “什么時候全球有一半人說中文的時候,自然而然就出去了,這是一個文化的部分,我們的文化還不夠強大。”郭帆解釋道。

    太陽真的會急速老化嗎?

    電影里,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太陽急速老化,不斷膨脹,導致地球不適合人類生存,因此要去尋找新的家園。

    但是現實中太陽也會如此嗎?

    劉慈欣在接受央視采訪時予以否認,他說:“首先,在我們看得到的未來是肯定不會發生,因為太陽處于一個恒星的主星序之中,主星序中的恒星是十分穩定的,太陽就算真的要發生變化,對我們人類的尺度上來講,也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會是在很遠的未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學院副教授李晉斌在接受《揚子晚報》采訪時也提到,太陽變為紅巨星只是《流浪地球》中的一個假設。現實中的太陽按照恒星正常的壽命,50億年之后才會變為紅巨星。那時候人類大概已經移民到其他恒星系星球。

    木星的“引力彈弓”是真的嗎?

    《流浪地球》吸引人的一點無疑是各種科學元素。

    依照影片中描述的“流浪地球”計劃,人類給地球安裝上萬座巨大的重元素聚變發動機,它們被稱作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逃離年邁的太陽,飛往最近的恒星——比鄰星。

    但地球實在太大了,平均半徑6371公里,質量超過59萬億億噸。要讓它飛往比鄰星,需要脫離太陽引力,只靠人造的發動機還不夠,于是電影里讓它借助木星的“引力彈弓”。

    木星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300倍,當地球靠近木星時,會被其強大的引力吸引,從而加快行進速度。由于木星也在繞太陽公轉,在天體的互相影響中,最后地球會被木星像拋球一般拋出去,從而達到脫離太陽系所需速度。這就是引力彈弓效應。

    資料圖。鐘欣 攝

    但李晉斌教授表示,現實中,影片里的彈弓場景很可能實現不了,電影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先決條件,木星和地球的質量比值不夠大。

    所以,地球不可能利用木星的巨大引力實現引力彈弓的加速效果。地球一旦被木星引力捕獲,結果必然是地球和木星相互牽扯,兩者相互圍繞旋轉,旋轉半徑會越來越小,最后,地球和木星發生猛烈碰撞,形成一個新的星球。

    誠然,《流浪地球》還稱不上完美,就連劉慈欣也承認,里面不少科學設定不太嚴格,甚至存在BUG。

    但是,《流浪地球》無疑邁出了中國科幻電影重要的一步。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曾為《流浪地球》寫下這樣的話:“希望流浪地球的太空之旅順利,祝福中國的科幻電影之旅好運。”

    這是一種祝福,也是許多中國人的心愿:希望中國科幻電影能夠一路高歌猛進。

    所以,你準備去二刷或三刷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