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文藝叢刊》毛邊本

    來源:文匯報 | 陳子善  2018年12月24日07:46

    《文藝叢刊》毛邊本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叢刊”是個獨特的存在。“叢刊”既不同于作品單行本,也不同于定期或不定期的連續出版物即雜志,如周刊、旬刊、月刊等等。近年來,已有文學史研究者專門關注“叢刊現象”,姜德明先生還出版了《叢刊識小》(2013年5月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初版),對他所收藏的從1920年至40年代出版的66種新文學叢刊逐一點評。

    《文藝叢刊》是1947-1948年間在上海出版的—種新文學叢刊。1947年10月創辦,先為每月一集,第四集起不定期,已知至1948年7月出版了第六集。據說還有第七集,但至今未見。

    《文藝叢刊》由范泉(1916-2000)主編。他是作家、翻譯家和編輯出版家,尤以主編《文藝春秋》雜志和主持永祥印書館,而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留下深刻印記。《文藝叢刊》是范泉主編的第二種新文學叢刊,也是他1949年前所編的最后一種文學刊物。

    范泉主編的第一種新文學叢刊是《文藝春秋》叢刊,1944年10月10日創辦于上海。當時上海還在日偽統治中,選擇這個日子創刊,無疑具有象征意義,而之所以采用“叢刊”的形式,是因為可以避免向日偽當局登記。《文藝春秋》叢刊共出五輯,每輯有一個輯名,即《兩年》《星花》《春雷》《朝霧》《黎明》,也都可理解為有所寄托。抗戰勝利后的1945年12月,《文藝春秋》叢刊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改為文學月刊繼續出版,直至1949年4月被迫終刊。

    據欽鴻編的《范泉生平年表》記載,范泉再辦《文藝叢刊》,應該出自同樣的考慮。《文藝春秋》月刊用稿送審時常被國民黨當局刪改,為了避免檢查,范泉又與孔另境、何家槐等作家合資創辦“文藝出版社”,出版《文藝叢刊》。《文藝叢刊》沿用了《文藝春秋》叢刊的做法,每集有一個具體的集名,六集集名依次為《腳印》《呼喚》《邊地》《雪花》《人間》《殘夜》。所以,如果完整轉錄叢刊每集刊名,應稱為“《文藝叢刊》第一集《腳印》”,依次類推。這是范泉主編新文學叢刊的一個特色,每集集名都為一個別有意味的兩字詞組,而且都選自當期叢刊中的作品題目,如叢刊第一集《腳印》,就選自該期中鐘敬文的新詩《腳印》作為集名;第二集《呼喚》,就選自該期中豐村的短篇小說《呼喚》作為集名等等。即此一端,也可見編者的良苦用心。

    以范泉在當時海上文壇的號召力,《文藝叢刊》當然是名家薈萃,先后為之撰稿的有茅盾、巴金、許杰、鐘敬文、戴望舒、臧克家、李廣田、艾蕪、王西彥、徐遲、劉北汜等,而作插圖的則為劉峴、刃鋒、黃永玉等版畫家。因此,叢刊雖然篇幅只有薄薄32頁,卻創作和評論并重,散文、新詩和小說應有盡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文藝叢刊》還是毛邊本。新文學第一個十年里,毛邊雜志并不稀見,如《洪水》《幻洲》等都有毛邊本,進入20世紀30年代以后,毛邊的新文學刊物就不多見了,到了40年代更幾乎絕跡。《文藝叢刊》又印行毛邊本,不能不令人驚喜,也許由于篇幅短小,便于印毛邊本吧?因為此舉,《文藝叢刊》成了新文學毛邊雜志的殿軍。毛邊文學雜志的再次出現,則要等到十年后《詩刊》創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