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看看科學家怎么改劇本

    來源:北京晚報 | 蔡文清  2018年12月24日09:18

    雷神怎么和女物理學家配對的

    在漫威電影《復仇者聯(lián)盟3》中,說雷神是“最強復仇者”一點都不為過。雷神并不是漫威的原創(chuàng)形象,這是北歐神話中的一個人物。在電影視效技術飛速發(fā)展和劇本原創(chuàng)能力不足的前提下,好萊塢的真人電影把目光瞄準漫畫故事、卡通動畫和神話傳說似乎已經(jīng)成為一種必然。早些年漫威在做開發(fā)的時候有了野心,把雷神跟整個漫威聯(lián)結在一起,于是有了電影《雷神》及膾炙人口的復聯(lián)系列。

    當科幻遇到神話時會如何激動人心,除特效技術的巨大投入外,還需要科學家的巧妙布局。“科學界與影視界融合發(fā)展課題組”成員、科學編劇王殊說,漫威影片中最早與雷神配對的是一個軟萌的護士,英雄搭配軟萌妹應該是非常經(jīng)典的CP組合,可是這樣就面臨著一個悖論:一個軟萌的護士怎么會大半夜出現(xiàn)在沙漠里?劇情邏輯上沒有辦法理順,還有就是雷神到底怎么樣來到地球上才不突兀。

    當時社會上正在流行“蟲洞”的概念,漫威團隊覺得“蟲洞”已成為媒體的高頻詞匯,如果再用這個梗是不是太沒有新意了,于是他們找到了相關的物理學家進行劇本打磨,物理學家們給出的方案是,首先根據(jù)著名的科幻作家克拉克的思想設計了一句臺詞——“科技足夠發(fā)達,便與魔法無異”。另外,女主的身份也變成了一個女物理學家,這樣她出于自己的科研需要,大半夜出現(xiàn)在沙漠里研究“愛因斯坦羅森橋”也就不違合了。這些意見讓漫威團隊喜出望外,全盤采納。直到影片上映后,他們才得知,原來”愛因斯坦羅森橋”就是蟲洞的另一種說法。

    影片中墮入凡間的雷神對女科學家說,他的超能力在古代人看來是魔法,現(xiàn)在則叫“科學”。這一極富辯證色彩的臺詞堪稱影片的“主題思想”。片中雷神等人在仙界和冰巨人國度以及地球之間的穿越強化了“蟲洞”這一理論,而來自仙界的“毀滅者”這一形象,則完全是帶有變形色彩的機械動力和電子裝置相結合的鋼鐵巨人,它的形象和功能其實已經(jīng)脫離了傳統(tǒng)神話的世界體系,更像是一個人類世界的產物。《雷神》不是那種理論嚴密的“硬科幻”電影,但神話世界背景的修改和人物行為的科幻化,使得這部電影既帶有魔幻電影的光怪陸離,又有一些科幻電影的現(xiàn)實主義色彩。

    相比之下,很多神話形象似乎永遠都停留在了神話傳說誕生時的樣子,如中國的玉皇大帝永遠住在傳統(tǒng)的瓊樓玉宇中,從來沒有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高層公寓中;希臘的宙斯神依然還在奧林匹亞山上四面漏風的神殿中,這么多年過去了根本沒有與時俱進。相比之下,雖然 《雷神》影片中,雷神托爾和他同伴們還是拿著冷兵器、穿著笨重的鎧甲,可仙界背景卻有了質的變化,Asgard國度的建筑極富未來主義色彩,高聳入云的殿宇就像人類的商務CBD社區(qū),綿延筆直的彩虹橋完全與現(xiàn)代跨海大橋暗合,存放冰巨人能量的倉庫互動墻壁怎么看都像國家金庫。在這個神話的世界里,不再是云遮霧蓋的仙界景象,而是具有金屬質感的都市風貌,這些都極大地增強了影片的科幻色彩和未來主義。

    阿凡達翼龍這樣出現(xiàn)在地球上

    科幻電影《阿凡達》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古生物學家眼里,影片中潘多拉星納威人騎乘的“飛龍”斑溪獸很可能是翼龍的一種,201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員在自然出版集團《科學報告》上發(fā)表論文,描述了一種在遼西發(fā)現(xiàn)的翼龍新種,這種生活在早白堊紀的翼龍被命名為“阿凡達伊卡蘭翼龍”。

    恐龍是科幻電影里面永恒的主題,《侏羅紀公園》、《侏羅紀世界》等更是以恐龍作為影片主角。汪筱林說,好萊塢影片中的很多恐龍形象力求真實,這個與很多古生物學家介入其中做一些工作是分不開的。

    伊卡蘭翼龍之所以得名,與它獨特的下頜結構有很大的關系。汪筱林說,在所有已知的翼龍中,僅具有下頜骨脊而不具有頭骨脊的種類此前從未被發(fā)現(xiàn)過,在現(xiàn)生動物中也沒有這一形態(tài)結構。而這兩件翼龍化石的下頜,非常類似科幻電影《阿凡達》里的一類飛行翼獸——斑溪獸,也就是潘多拉星球上納威人口中的伊卡蘭。這種生物很可能是影片制作團隊參考了包括翼龍在內的地球上的飛行生物之后進行藝術加工虛構的。

    “巧合的是,這種在電影中被稱為‘伊卡蘭’的虛構外星生物和當年我們發(fā)現(xiàn)的這類翼龍頭骨結構非常相似——它們都只有下頜骨脊。因此,我們用電影里飛行翼獸的名字Ikran加上拉丁語里‘龍’的詞根draco,作為這種無齒翼龍超科新種的屬名,而種名我們就直接用了avatar(阿凡達)。”

    很多翼龍,尤其是相對進步的翼手龍類大部分發(fā)育頭飾,而且都在頭骨的上部和頂部。翼龍頭飾形態(tài)功能的觀點很多,總結起來有以下幾種:性別展示、飛行時的空氣動力平衡、飛行或捕食時切割流體和方向控制、體溫調節(jié)等。而伊卡蘭翼龍獨特的下頜頭冠具體起什么作用,汪筱林介紹,這種翼龍的下頜具有一個獨特的鉤狀結構,可能是用以固定伊卡蘭翼龍的某種喉囊的,使得它可以在水面連續(xù)多次捕捉獵物,而下頜上的小鉤可以加強喉囊的承載能力,讓一次捕獵收獲更多。

    汪筱林研究員多次主持野外發(fā)掘工作,他說,我國古生物資源十分豐富,以新疆哈密近年來的發(fā)掘成果為例,在哈密魔鬼城雅丹地區(qū)分布著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個翼龍化石區(qū),翼龍化石非常富集,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大量三維立體保存的翼龍蛋,還有大量不同發(fā)育階段的幼年和成年的雌、雄個體,科學家推斷,可能是突如其來的大型湖泊風暴毀滅了這個翼龍聚居地,導致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翼龍同時死亡,這使得科學家第一次有機會弄清楚翼龍究竟是如何發(fā)育的,解開了很多有關翼龍的謎題。

    “科學研究的這些新發(fā)現(xiàn)為地球生命演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也給藝術家及影視工作者提供了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這些都有可能是未來科幻電影催生的土壤。”汪筱林說。

    科學家如何更好地參與影視劇

    科幻電影制作人張小北說,科學顧問是用來解決戲劇和生活之間矛盾問題的,比如從地球到火星有通訊延遲,請科學顧問要根據(jù)劇情中發(fā)生的月份,通過地球火星真實的距離來計算延遲的具體時間,延遲三分鐘和六分鐘會差很多,“我們在制作影片的時候請科學顧問來解決這些非常具體的問題,保證細節(jié)上不出現(xiàn)邏輯錯誤,觀眾不要從劇的沉浸感中脫離出來,這是非常重要的。”

    邱鈞財是電影《三體》的編劇,他認為科學元素的介入會給影視劇帶來增值效應,比如能夠賦予影視劇更多視覺上的享受,增加科學探索和科學發(fā)現(xiàn)的神奇性;此外科學倫理和科學道德落實在影視劇中,會有非常強大的戲劇沖突。

    電影工作者王雙說,移動互聯(lián)時代,人們的時間都非常碎片化,對一些科學問題多數(shù)時候是一知半解,哪怕微博微信上看到一個東西,說基因編輯,一般人也不會深究基因編輯到底是什么,以及由此帶來的倫理道德問題。而如果一個電影中有這樣的內容,那么至少在看電影的那個時間和空間里你在思考這個問題,電影的好處是把你限制在一個空間里兩個小時,你專心在這里,是感官極致的放大,這個過程中能讓你對一個東西有一種儀式感,讓你對科學的精神有一種共鳴。

    中國科協(xié)科普部組織開展的課題項目《中國科學傳播與影視融合報告》,是深度訪談了40多位影視工作者和60多位科技工作者的基礎上經(jīng)過精確調研而完成的。課題組分析了國內科學傳播與影視融合存在的幾個問題——缺乏一個權威機構協(xié)調科學傳播與影視的融合;除部分具有國際視野的制作人,影視人對科學真實性產生的娛樂價值缺乏認知;在將科學信息轉譯給影視作品時,科學家普遍缺乏知識遷移的能力;科學家與影視從業(yè)者之間缺乏對彼此專業(yè)性及權威性的認可……目前,人們對高品質科學元素影視作品有很大的需求,但影視市場還不能滿足這些需求。

    《中國科學傳播與影視融合報告》課題組對此給出了科學傳播與影視融合路徑的建議,其中最重要的一點讓科學家更多地參與到影視創(chuàng)作之中,課題組成員王殊說,依托美國科學院的科學與影視融合促進項目是好萊塢大片科學性的保障。對于我們的科學家來說,可能就會有點懵,畢竟我每天在實驗室里面可能是在培養(yǎng)細菌,可能是在研究化石,可能在做公式推論,現(xiàn)在進入一個影視劇組里面到底能做什么。其實,科學家參與影視項目可以有很多形式,比如當非正式顧問,類似于編劇或者參與編劇工作,為這些劇本進行科學性的審查;也可以組成顧問智囊團,為劇本所涉及的所有科學領域提供一個全方位的參謀和把關;還可以就某一個專門的科學問題進行咨詢。

    “科學家甚至可以做影視劇的現(xiàn)場顧問,確保演員在現(xiàn)場能夠演的像一個科學家,比如劇中的男主正在實驗室里做實驗,如果他連試管都拿錯的話,很容易給人出戲的感覺,所以現(xiàn)場顧問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