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劇還能這樣演?
來源:中華讀書報 | 2018年07月06日17:04
悉尼最標志性的建筑,自然是那座獨樹一幟、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蚌殼型歌劇院。它傲峙于悉尼海灣邊,無論從哪個角度眺望、觀察,都如張翅飛騰的造型,顯得氣勢賁張、令人贊嘆,它與碧綠的海水、湛藍的天空、參差錯落的現代化建筑,構成了一幅渾然一體、美輪美奐的精美油畫。來到悉尼的每一位客人,都要到這座歌劇院的廣場上走一走,看一看,以它為背景,拍個照,留個影,以不枉親臨悉尼,親眼見到了這座聞名世界的歌劇院。
今日再度前來的我們,似乎僅僅在它面前的廣場上留個影,已不能滿足了,為此,好客的主人特意為我們準備了“精神佳肴”——讓我們親身步入這座藝術殿堂,實地觀賞這個藝術殿堂內的精彩演出:先是歌劇《唐·吉柯德》,再是莎翁戲劇《安東尼與克里奧佩特拉》。
西方觀眾對觀賞歌劇、交響樂、戲劇類的高雅演出,有著不成文的規矩——一律正裝出席,男士西裝,女士禮服。我們步入劇院大廳時,眼前幾乎是清一色的雅士淑女,以中老年居多,他們站在那里的形象,和那輕聲細語的神態表現,令我們還是泛起了敬意——盡管在異國他鄉欣賞高雅藝術,早已非新鮮事了。
歌劇《唐·吉柯德》的演出無可挑剔——舞臺布景、道具、燈光、樂池內樂隊的伴奏、演員的服飾,乃至整個表演,在我們看來,近臻完美,譽之曰“藝術佳肴”,或不為過。是啊,如此名聞遐邇的歌劇院,就該演出這樣一流藝術表演水準的歌劇。
然而這里特別想說幾句的,是關于觀賞莎翁戲劇《安東尼與克里奧佩特拉》。這是一部熟悉莎士比亞戲劇的觀眾比較喜愛的戲,雖然其知名度與可看度,恐怕在一般觀眾眼里,不及《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奧賽羅》等劇,但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無可非議。此戲安排在劇院的中劇場演出,觀眾幾乎滿座。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當幕布拉開時,我們驚訝了——一部出自文藝復興時代莎氏筆下的歷史劇,反映古羅馬君主安東尼、屋大維與埃及女王克里奧佩特拉之間曲折情節與復雜情感的故事,居然演員全部穿現代人的生活服裝上臺。不僅如此,舞臺上自始至終沒有配合劇情的任何布景,只有八個大小沙發,演員不涂油彩不化濃妝,身上沒有任何屬于古羅馬時代象征的裝飾。整個演出,從頭至尾,只有對白,沒有音樂,不打配合劇情變化的燈光,換場采用半透明的垂吊紗簾代替幕布,全由舞臺上的演員輪換拉動。全劇中,演員除了必要的手勢外,所有的身體動作,只是在舞臺上變動各自的站位或坐位,舞臺的每次換場換幕,均由演員自行搬動臺上八個大小沙發的位置。
太出人意料了——這可是一場非常正規的演出:觀眾購買門票入場(票價不菲),演出單位是正規的悉尼戲劇表演劇團,演出場所是聞名世界的悉尼歌劇院。不能設想,如若莎氏在世,是否會贊同以這樣的形式正式公演他的這部歷史劇。當然,或許可以這樣解釋:這是一場戲劇革命,一場脫胎換骨的舞臺變革——打破傳統的舞臺格局和演繹方式,取消包括布景、道具、燈光、音樂、服裝等一系列的傳統戲劇元素,讓演員擺脫一切束縛,只是在戲劇的語匯世界里表現、展示。這可以嗎?也許在部分創作人員和某些觀眾看來,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有何不可?現在已進入了后后現代主義時代,一切傳統的藝術枷鎖都可打破,一切天馬行空的馳騁想象都應該允許——今天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任何可以禁錮和約束人們在藝術想象空間里盡情盡興遨游的任何戒規戒律了。話是這么說,但畢竟這場演出對外掛的招牌,不是所謂超現代或后后現代的藝術品,其演繹的劇本,乃是傳統的莎士比亞戲劇,既如此,完全不顧歷史與時代條件,完全不尊重作者與劇本本身的演出要求,是否太不尊重莎劇了?是否太讓觀眾們失望了?我們的藝術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固然需要創新,固然需要沖破傳統的束縛,給人們帶來耳目一新之感,但這并不等于說,可以省卻藝術本身所必需的所有要素,讓觀眾們的藝術欣賞大打折扣、大失所望,甚至憤而離場。
眼下這場莎劇的公演,分明是一次專業劇團演員在舞臺上的劇本對白排練——連一般意義的彩排都算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