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巴洛克時期的愛情、春光與生活 ———評史戴芬·譚明恩、朵羅西·梅爾蒂與紳士合奏團音樂會
來源:文匯報 | 張舒然 2018年05月15日11:37
一場以“鳥”為主題的巴洛克時期作品音樂會———國內古樂音樂會中不多見的主題,由豎笛家史戴芬 譚明恩和女高音朵羅西 梅爾蒂與紳士古樂團帶來,在上海音樂廳上演。
以“鳥”為主題的音樂會的創意,是史戴芬 譚明恩與朵羅西 梅爾蒂在2015年發行的唱片《鳥》的延伸。整場音樂會的曲目,大多都來自于這張唱片。西方文化中,人們通常以夜鶯與云雀象征愛情與春天,烏鴉象征死亡,杜鵑代表不忠等。音樂家們也很早就注意到了鳥兒歌聲的音樂性。音樂與鳥兒就如此建立了聯系。音樂史上可見大量以鳥為主題寫作的作品,而巴洛克時期是這類作品誕生的高峰時期。所以,在這場音樂會中,既包括維瓦爾第、亨德爾、泰勒曼等人的作品,更多地則是發掘出了不少鮮為人知的音樂家以鳥入樂的作品。
史戴芬 譚明恩與朵羅西 梅爾蒂兩人靈動的風格,清新靚麗的聲音品質,可能是不少沉悶的“本真演繹”中的一股清流。而這種風格,也與鳥歌的主題相得益彰。譚明恩的演奏雖使用古樂器,但運用的方法卻頗具現代感,這使得他的演奏能更多地喚起人對音樂的情緒感受,更具歷史的再現與代入感,也無怪乎他能成為年輕一代古樂家中的領軍者。只是,譚明恩的演奏雖在唱片中得以發揮,但此次在上海音樂廳的演奏效果竟然損失不少,他的笛聲無法穿透音樂廳的空間,因缺乏重量而顯得并無光彩。這也導致整場音樂會的氣氛平淡了些。在這種情況下,他那與聲音音量不相稱的動作幅度反而造成了一定的視覺干擾,盡管他本人可能并不知曉這樣的效果。
上世紀50年代在西方興起的“本真運動”幾經發展,觀念不斷更新。不少頂尖的古樂家已拋掉了一些包括樂器、樂譜等在內的純粹的物質還原,而追求精神與情境的再現。如同這場音樂會般,以一個特定主題或情境作為一場音樂會或者唱片的主題,是古樂界近年來才開始多見的新趨勢。這種方式不再苛刻地追求所謂“擬古”,而是以音樂喚醒一段沉睡的記憶或是某個觀念,歷史與文化成為喚醒與理解這些音樂的基礎。就像古樂大師約第 薩瓦爾所言:“憑借音樂的美感和情感,在歷史學家、哲學家、作家和詩人的啟迪下,在歷史回憶的重要片段中身臨其境,解其奧義?!?/p>
古樂團不再與觀眾賣弄復古樂器的精確性與年代,展示樂團的悠久歷史,以及糾結歷史版本———這些事應該交給音樂學家。試想,哪位巴洛克時代的聽眾會在意這些呢? 人們只需要用聽覺感受過去時光的愛情、春天以及生活,如此而已。雖然時光無法倒流,不過音樂可以。人們借鳥歌唱出了巴洛克時代的愛情與春天。它是如此純粹而又華美,執著而又單純。但對今日人而言,這些可能實在是渴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吧。
(作者系上海音樂學院碩士、青年樂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