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酒神在中國的流傳
來源:文匯報 | 葛承雍 2018年04月27日10:11
在漢代,羅馬被稱為“大秦”,魏晉以后又將繼承希臘羅馬文化的拜占庭帝國稱呼為“拂菻”,地處歐亞大陸的東西兩大強國,有無往來一直是一個歷史之謎。近年來,西安考古人員在三座不同的隋墓中發掘出歷史上失傳已久的“醉拂菻”藝術圖像駝囊,時間為開皇、大業年間,提供了希臘藝術曾傳入中國的新證據。
狄俄尼索斯(Dionysus)是酒神和狂歡之神,是宙斯與底比斯凡人塞墨勒(Semele)生下的兒子,即希臘神話中唯一一個母親為凡人的神。他在漫游過程中發明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經常乘著由獅子、老虎或豹拉的雙輪車,在大批半人半羊和一群酒神狂女(Maenads)伴隨下周游世界。
關于狄俄尼索斯的起源一直不清楚,最初他也不是奧林匹斯的主要神祇。因為重生的神話,在希臘后期歷史中酒神開始被人們重視起來。酒神在羅馬又稱巴克斯(Bacchus),是植物神、葡萄種植業和釀酒的保護神,傳說狄俄尼索斯懂得所有自然的秘密以及酒的歷史。他生性樂觀、積極向上,象征促進萬物生長與自然界的新生。酒神祭祀是最神秘的祭祀,人們打破一切禁忌,放縱欲望。
古希臘人在葡萄收獲季節祭禱狄俄尼索斯神的儀式后來成為悲喜劇的起源。儀式最初只有婦女參加,男子禁止觀看,最高潮時往往放浪形骸,將代表酒神的山羊、蛇等動物撕碎作為圣餐。在羅馬時期的龐貝城遺址中,發現有反映酒神狄俄尼索斯的馬賽克壁畫。羅馬帝國后期,皇帝和基督教會都下令禁止舊宗教儀式,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首當其沖。但葡萄收獲時的酒神狂歡活動已深入人心,各地祭祀酒神的儀式秘密流行,屢禁不止。
狄俄尼索斯神的形象在西方古典藝術中很受歡迎,在古希臘、羅馬的壁畫、雕塑和各類器物中比比皆是。從開始留著長胡須的威嚴形象,到后來臉龐線條柔和的青年形象,垂肩卷發、頭部飾帶、頭戴花環、手持神杖,或手拿酒具。特別是東羅馬(拜占庭)境內流行酒神風尚,出現在藝術品中的狄俄尼索斯神常是東倒西歪醉醺醺,幾乎與他形影不離的是酒罐或酒杯,這是“酒神”的最基本特征。(圖①)
西方家喻戶曉的酒神怎么會來到中國?也許謎底近期無法破解。當三件“醉拂菻”陶制駝囊俑(圖②)從西安三座隋墓出土后,最初人們都不敢確認這是國寶。令人驚喜的是,一座隋墓有墓志,明確記載墓主是集州刺史、汝南公張綝。駝囊的整幅畫面(圖③)神韻獨出,技法嫻熟。經仔細辨認,可以肯定畫面上的圖像具有“醉拂菻”希臘酒神五個鮮明的特征:
一是酒神。在駝囊藝術造型中,狄俄尼索斯位于畫面正中央,深目高鼻,臉龐布滿濃須,赤裸全身,唯腰間扎動物皮做遮蓋布,露出肥碩肚子。特殊的是,酒神頭部背后有圓形頭光,這是酒神與太陽神的混合特征,中亞這類形象極為常見,某些特征也傳到了中國。
二是隨從。狄俄尼索斯的隨從也是他的信徒,以薩梯爾(Satyrs)和狂女為典型,駝囊上刻畫了一男一女攙扶醉醺醺的狄俄尼索斯形象,側旁的男子隨從還手提鴨嘴胡瓶,似乎酒神剛從狂歡中退出來,符合其傳統的藝術形象。
三是安法拉(amphora)罐、“來通”角杯,這兩件器物是裝酒與喝酒的容器,在希臘酒宴社交場合上具有重要儀式和象征作用,描繪神話場景時酒器圖像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
四是拱形門廊柱。駝囊場景上的拱廊柱子是在羅馬式拱券門加上華麗雕刻,呈科林斯式倒置的鈴狀,構成了穹形拱頂華麗的裝飾,展現出酒神站立不穩的身體,襯托出建筑視覺的關聯。
五是常春藤裝飾。在最崇拜酒神的希臘阿卡奈地區(Acharnai)喜歡用常春藤裝飾慶典場所,其他地區多用葡萄表示豐收。地面有酒器,頂部有常春藤成串莖葉,這種組合是典型的豐收之時的酒神形象。
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亞歷山大大帝進攻東方,把希臘文化帶入了中亞和巴克特里亞地區,起源于地中海地區的酒神崇拜也在這一地區開始流行,象征著歡樂和重生,受到人們普遍的喜愛與崇拜,似乎只要是受希臘文化影響的“希臘化”(Hellenism)地方都有他的影子。在犍陀羅地區的文化遺址中出土過狄俄尼索斯神塑像,酒神節的音樂和歌舞融入了該地區的文化之中。
酒神狄俄尼索斯從魏晉時期進入中國后就被搞得混淆不清,沈從文先生在《獅子藝術圖錄》中命名的“醉拂菻弄獅子”,將西晉以后出現的“胡人騎獅”水注或燈臺及“胡人與獅子”共處形象,混合統稱“醉拂菻”。但這些胡人沒有一點醉的樣子,由于當時出土實物少,無法比對,“醉拂菻”漂浮在歷史與想象之間。
1988年甘肅靖遠縣出土的鎏金銀盤,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狄俄尼索斯酒神形象。坐在獅(豹)背上持杖的青年男神雖因磨損模糊不清,但中外學者認為應是酒神狄俄尼索斯。據大夏(Bactrian)銘文釋讀,這是2—3世紀羅馬時期北非或西亞制造的器物,先傳到巴克特里亞大夏,公元4—5世紀進入中國甘肅。
筆者認為該年輕男神雖是狄俄尼索斯酒神形象,但還不是“醉拂菻”。醉與不醉,兩者有明顯區別。銀盤上的酒神形象雖是古希臘藝術風格,但隨著生產地的變化呈現不同神態。隋唐時期,長安盛行的“拂菻風”勁吹一陣,畫家們記載的“拂菻圖”到了宋代已是照貓畫虎。宋代還有“醉拂菻”金腰帶的記載,有可能是拜占庭帝國晚期從海路傳來的舶來品,可惜此后歷經戰亂均已佚失。
2000年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了一件彩繪陶駝俑(圖④),有酒神狄俄尼索斯形象出現在駝囊上,美國研究人員認為這是中國唐代藝術品。經對比,可知大都會收藏的駱囊俑與西安隋墓考古出土駱駝俑在造型上完全一樣。據說歐洲收藏者藏有兩個駝囊酒神圖像,進一步說明隋墓駝囊“醉拂菻”圖像在當時的流行。
隋唐時期中國與拂菻(拜占庭帝國)的關系一直為學術界所關注,可惜因資料太少又似是而非,出土文物確定為受希臘羅馬影響下的拜占庭物品不多,除了數件玻璃器、金銀器、石刻畫有拜占庭的“拂菻風”外,其他能坐實的不多。幾座隋墓“醉拂菻”駝囊神話藝術圖像的連續出土,帶出一系列思考:為什么漢人墓葬中有希臘酒神的駝囊俑?中國工匠制作的酒神模本,究竟來自中亞粟特還是拜占庭帝國?酒神流傳究竟屬于廟堂藝術還是世俗藝術?等等。圖像的幽微細節,傳播的形式演變,不僅再次證明“希臘化”文化傳入中土被接受的獨特風采與審美軌跡,而且證明隋代短暫王朝也是中西交流“異域情調”的傳播地,為解疑釋惑提供了極好的物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