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芭芭拉?保加可尼克:在魯迅文學院第二屆國際寫作交流計劃開幕式上的致辭

    來源:中國作家網 | 芭芭拉?保加可尼克  2018年04月18日15:31

    在魯迅文學院第二屆國際寫作交流計劃開幕式上的致辭

    斯洛文尼亞詩人芭芭拉·保加可尼克

    2018年4月11日

    斯洛文尼亞詩人芭芭拉·保加可尼克在魯迅文學院第二屆國際寫作交流計劃開幕式上致辭

    法國著名哲學家作家羅蘭?巴特曾說過,文學是知識的萬花筒。在他看來,文學所指并非某一批或某一系列作品,也不是某個商業分支或教學機構,而是清楚描述某一實踐來龍去脈的嘗試,是寫作實踐本身。

    這座坐落在北京的以作家名字命名的學院,讓我們了解到了各種生動的實踐活動,完美地體現了寫作實踐。任何一部文學史都無法反映文學的全貌—如果它只是將文學運動一個一個羅列開來。這種簡單的羅列,更無法窺視各種文學運動之間的沖突。而這些沖突背后,恰恰暗藏著諸多預言—關于寫作本身的預言。在寫作實踐中,各種新知識在不知不覺中涌現,改變著我們慣常的看待語言和環境的視角。從這個意義上講,詩歌語言為我們以新的方式看待我們生活環境和表達方式提供了可能。

    作家和詩人都來自五湖四海,所以并不是相同的語言將我們凝聚在一起,而是寫作實踐將表達方式各異的作家們凝結在一起,幫助人類理解我們是誰,有何異同,這樣我們才能求同存異,和平共處。我們在寫作中不同的表達方式才能成為凝聚的力量,而不是分離的原因。正是“弱小的力量”將我們凝聚在一起,而這也是魯迅先生生活和工作的寫照。

    在現實世界中,物質需求和貪婪似乎主宰了人類和自然。但是,人類不應在狂熱中忽略生活的多姿多彩,而應該丟掉不快,彌補錯誤。我們堅信文字的力量和現實中的舉動一樣,是治愈人的良藥,也可以是造成傷害的利器。我們相信文字能夠撫慰我們的靈魂,像物質便利一樣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面對燦爛的中華文明,我們不僅認識了自己,學習了道教和佛教所倡導的“空無玄學”,也感受了廣袤的中華大地之上的極簡主義。

    詩歌是語言所描繪出的燦爛的水彩畫,與日常語言的單調乏味全然不同。詩歌不是喧嘩,不是躁動,而是靜謐,反映在當下每一個瞬間。因此,詩歌是人類歌頌宇宙的唯一工具。詩歌所反映出的謙恭與仁慈是相輔相成的。詩歌從不直接給我們提供唯一的答案,它讓我們保持多元性。它賦予我們一種與萬物保持平衡的態度,使我們通過直覺深入觀察。詩歌不需要任何復雜的工具使人探索,它需要的是人的專心致志。它不會取代人類的工作,但它教育我們,物質需要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東西。詩歌雖不能喂養我們生存,卻能夠澆灌我們的心靈。人需要進食,需要在生命中保持對愛的渴望,但是,作為讀者,卻可以在毫不丟失和傷害任何東西的前提下,接受和給予愛。這就是詩歌溫柔的一面,而我們聚集在這里,認識到詩歌作為生活調味劑的重要性,并心存感激,這是我們的幸運。

    來自歐洲、北美、南美和亞洲的作家們聚集于此,不僅是因為彌足珍貴的友誼,更是因為寫作的熱情。盡管作家們深受文學知識的浸潤,作為個人仍難免是渺小的存在。馬拉美曾主張“改變語言”,而馬克思追求“改變世界”,兩種觀點存在著不可否認的差異,因為詩人能夠改變的只有語言,并且只能通過一種極為簡單的方式。但是即使詩人們帶來的只是極簡單的文學視角,也值得我們深思,因為文學使人放松,使人心安,使人不至于忘記自己的存在。正是因為詩歌與文學,使得斯洛文尼亞語言背景的我超越語言的限制,站在這里與來自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同行們交流。文學和翻譯就是這樣賦予語言以力量,才能以小見大,體現“弱小的力量”。法國哲學家布萊士?帕斯卡曾說:“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蘆葦。”當我們再反思這句話時,就不難明白今天我們遇見魯迅,相逢魯迅的意義了。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布萊士?帕斯卡《思想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