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茅盾《雜談蘇聯》的初刊處

    來源:文匯報 | 金傳勝  2018年02月12日15:18

    1946年12月初至次年4月初,應蘇聯對外文化協會之邀,茅盾、孔德沚夫婦在蘇聯考察游歷,從而對該國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有了切實的認識。

    歸國后,茅盾自覺充當了“文藝界的蘇聯問題專家”,應上海各學校機構與文化團體的約請,發表一系列關于蘇聯的公開演講。1948年4月,茅盾在開明書店出版散文集《蘇聯見聞錄》,作為中蘇文協文藝叢書之一。該書所收文章是茅盾赴蘇后一路所作,寫完后陸續寄國內《時代日報》發表的。他晚年回憶:“這是我在離開上海之前對時代日報和葉以群許下的承諾——將訪蘇的沿途見聞,用日記和游記的形式隨時寫下來寄回國內,并且連題目都已確定,叫《蘇聯見聞錄》。”

    《蘇聯見聞錄》印行時,根據黨組織安排,茅盾已在香港從事進步文化活動。此時,茅盾覺得有必要向國內民眾與讀者全面介紹蘇聯的情形,遂開始撰寫《雜談蘇聯》,作為《蘇聯見聞錄》的補充。1949年4月,《雜談蘇聯》由上海致用書店推出初版本。對于該書創作緣起與過程,茅盾亦有回憶:

    為了迎接新中國,我在四八年上半年除了繼續寫完《蘇聯見聞錄》,又著手寫《雜談蘇聯》。我想:蔣介石政權20多年來的反蘇聯宣傳,在一般人的腦海中蒙上了一層對蘇聯的陰影,總覺得蘇聯張著一張“鐵幕”,其真相不可得知;即使是進步人士,有的也流露出不理解和神秘感……

    要全面介紹蘇聯,我的《蘇聯見聞錄》就不夠了?!短K聯見聞錄》只著重于文化藝術方面的介紹,其他方面,我雖然也零星地記了一點,也帶回了一些材料,但距“全面”,相差尚遠。幸而我得到一本英文版的1947年《蘇維埃年歷》,再參考了其他的蘇聯出版的英文書報,才使我大著膽子,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寫了《雜談蘇聯》?!峨s談蘇聯》共分四編58節。分別介紹了蘇聯政體、經濟、文化教育和人民生活。這些文章,絕大部分未在報刊上發表,直接由致用書店在上海出版了單行本。

    茅盾研究專家鐘桂松認為:“這里,茅盾所記的是事實。當時《雜談蘇聯》的大部分文章是直接結集出版的,但也有小部分是先發表的?!奔热恢荚谙驈V大讀者“全面介紹蘇聯”,為何不在香港報刊先行發表,反而大半年后才將書稿交付遠在上海的書店出版?作為新文學的名作家,以茅盾的文壇影響力,其作品不乏發表渠道。更何況,1948年9月至12月,茅盾還曾主編香港《文匯報·文藝周刊》,何以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而不利用呢?

    最近,筆者查閱1948年香港《華僑日報》時,發現《雜談蘇聯》曾在該報連載,終于解開了這一疑惑。

    1948年6月9日、10日,《華僑日報》連續刊發啟事,對連載茅盾《雜談蘇聯》系列文章作了預告:

    本報由本月十一日起,陸續刊載文學家茅盾先生近作《雜談蘇聯》一文。茅盾先生去歲應邀赴蘇聯考察,歸國后,曾出版《蘇聯見聞錄》一書,對第二次大戰以后蘇聯國內一般實情,作翔確之敘述,給予一般研究社會主義的蘇聯實情者以不少助力。茲篇乃茅盾先生繼《蘇聯見聞錄》后,論述蘇聯之文字,并特別循應本報請求,單獨在本報發表。先此預告,敬希愛護本報讀者注意,并向茅盾先生致其謝忱。

    自6月11日起,該報刊登《雜談蘇聯》,首篇是《保健事業(雜談蘇聯之一)》,其后依次為《個人營業的醫生及醫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各取所值”與私有財產》《“房荒”問題的解決》《斯大林格勒的復興》《RSFSR》《蘇聯的電影事業》《曾得斯大林獎的名導演》《莫斯科——過去,現在與未來》《莫斯科的大戲院,小戲院和藝術戲院》《烏克蘭共和國》(按:均省略副標題)等,最后為《自由與平等(雜談蘇聯之四十九)》。8月24日載畢,其中6月27日、30日和7月5日未登。基本每天一個話題,少數篇目因較長而分兩或三次登完。

    確定《雜談蘇聯》曾在《華僑日報》刊載,至少有兩方面意義。

    第一,以茅盾為代表的左翼文人曾在戰后的香港努力積極地開拓宣傳據點。在中共領導下,左翼文人創辦進步報刊、書店、出版社與教育機構等,以宣傳共產黨的政治主張。當時香港幾家大報政治背景不盡相同,《香港時報》是國民黨喉舌,《華商報》為共產黨控制,《光明報》是民盟機關刊物,《文匯報》為民革所辦,《大公報》《星島日報》《華僑日報》不左不右?!度A僑日報》以小市民、工商界為主要受眾,“沒有明顯的政治立場,主要以香港的利益為出發點”。1947年編纂的《香港年鑒》數據顯示,1946年該報銷量達38000份,居全港之首,可見該報在當時的影響力。為爭奪宣傳陣地,拓展輿論渠道,擴大統一戰線,左翼文化界注重對于《華僑日報》等當地媒介的滲透。即使如預告啟事所言,是《華僑日報》主動向茅盾約稿,《雜談蘇聯》能在《華僑日報》連載達兩個多月,仍可視作左翼文人成功滲透的結果。

    第二,《華僑日報》所載《雜談蘇聯》當是該書初刊版。《雜談蘇聯》結集成書時,“共分四編五十八節”,單篇的排列與在報紙上初刊時的順序已經不同,不少單篇的題目還作了修改。在梳理茅盾著作的版本情況時,這些改動與變化均需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