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活化經典  從中華文化中汲取力量

    來源:文藝報 | 吳為山  2017年12月15日07:11

    11月17日至26日,“美在新時代——慶祝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國美術館典藏精品特展”在北京舉行。本次展覽從中國美術館館藏作品中精選近現代名家大師作品200余件套,吸引了眾多觀眾前往參觀。在北京凜冽的寒冬里,在中國美術館看展的隊伍綿延數千米,其間還有許多老人小孩特意前來。由于太過火爆,本次展覽將于12月擇期再展,這次展覽的盛況再次證明,真正的精品力作從來都不缺關注和掌聲,那些“高原之上”的“高峰”之作永遠都具有暗流深潛的力量。

    葉淺予《涼山舞步》(國畫)1964年

    龐薰琹《背簍》(水彩)1946年

    李可染《暮韻圖》(國畫)

    齊白石《公雞》(國畫)1935年

    陳師曾《花卉·山水扇面冊之三》(國畫)

    徐悲鴻《奔馬》(國畫)1944年

    林風眠《油燈花果》(水彩)1960年

    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里程碑,是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一步。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社會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啟了新紀元。“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這些深層次、根本性的歷史變革也發生在文藝領域。習近平總書記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高度重視文藝工作,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為文藝創作指明方向。在第十次文代會第九次文代會上又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更加堅定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的信念和追求。

    中國美術館是典藏美、展示美、傳播美的中心,在新時代必須毫不動搖緊跟時代的進程,承擔起歷史使命。美術館不僅要具備一般美術博物館的這些功能,更要發揮新時代精神價值引領作用,勇立潮頭,為社會樹正氣,為時代造像,為人民抒懷。美在新時代就是要全面深刻認識美術近現代以來發生的深層變革,梳理好百年來由美術革命到革命美術再到社會主義美術的發展演變脈絡,認識民族藝術如何穿越世紀、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激蕩中頑強奮進以及發生在這個過程中的價值觀念的變革、思潮的碰撞、生命理想的涌動和由此釋放出的美術創造活力。美在新時代就是要對中國美術的發展道路有自信,對中國美術的理論和實踐成果有自信,對中國美術的思想體系、文化價值有自信,對中國特色的美術體制有自信,更對美術家的創造力有自信。美在新時代就是要推動中國美術傳統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宏觀格局中理性、辯證地看待傳承與創新、民族與世界的問題,在凝視與對話中找準自身文化的坐標,堅定信仰和追求。

    本次展覽從中國美術館館藏作品中精選近現代大師名家作品200余件套,占用中國美術館一層展廳。其中,一部分展廳從家屬捐贈老舍、胡絜青藏畫中的晚清趙之謙、何紹基作品開始,到民國初期海派任伯年、吳昌碩諸家承上啟下的作品,到齊白石、傅抱石、葉淺予、李可染等從傳統中開拓出花鳥、山水、人物畫的作品;另一部分展廳則呈現了徐悲鴻、林風眠、龐薰琹融合中西,油畫、國畫雙管齊下,傳承與引進相結合,開宗立派建構學術體系,吳作人、吳冠中發揚各自傳派,登上藝術高峰的局面。這些大師、名家都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在時代主題發生轉變、古今中西藝術融匯激蕩的語境下直面現代性的挑戰,從傳統正脈和中體西用的實踐創新中重新鼓蕩起中國美術的堂堂士氣、振作起民族精神,為中國美術開辟了新的道路。這些中國美術的大師和精英無不底蘊深厚,并由深層的文化自覺和自信激發出弘道精神,無論在國畫、油畫中都體現出正大、至剛、至中、至正的精神品質,也表現了中國人親近自然、贊美自然,發現美、創造美的精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其中必然含有雋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蕩的氣。” 這些經典鑄造了歷史的輝煌,閃耀著時代的光芒。而活化經典,弘揚精神,激勵創新永遠是中國美術館不變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