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在兒童的生活現場書寫兒童文學——評刷刷小說《幸福列車》

    來源:文藝報 | 金燕玉  2017年12月13日07:05

    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少年兒童也處于這種變化之中,出現了“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的特殊群體。面對時代的變化,面對時代兒童的變化,如何書寫,如何敘事,就成為兒童文學作家新的寫作課題和新的文學擔當。作家刷刷的兒童小說《幸福列車》就給人以強烈的現場感。

    隨著刷刷那充滿感情的靈動筆觸,我仿佛進入當下兒童的生活現場,仿佛目睹了小主人公杜鵑在半年中的人生三部曲:在鄉村隨祖父母當“留守兒童”;進城到父母身邊成為“流動兒童”;全家團聚回歸鄉村。刷刷不僅寫出了留守兒童杜鵑生活的艱難和精神的痛苦,更是捕捉到了只有在鄉村生活中才能享受到的樂趣和學到的技藝。在小說的主體部分,杜鵑在城市白云小學讀書的經歷,也不僅寫出了流動兒童所處的被排斥、被歧視的生存困境,更是深刻地描述了經歷磨難從逆境走向順境過程中的杜鵑的成長。難能可貴的是小說的結尾,回鄉大學生在大溪村創建現代農業種植基地,地鐵的大規模建設,為杜鵑全家團聚在鄉村提供了有力的條件,而這也是幸福的真正暗示:只有改變農村面貌,才能改變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的命運,才能讓杜鵑們回復正常兒童的身份和童年生活。

    在刷刷的筆下,杜鵑已經迥異于以前一些同類題材作品中出現的兒童形象,她既不是苦孩子形象,也不是無望孩子形象。她熱愛生活、全身心地擁抱生活,用小小的心靈去感受周圍的溫暖和感情,努力充實和提升自己,克服自卑維護自尊,建立自信展示自我,用自己的寬厚和善良,用自己的刻苦和堅強,用自己的才能和魅力,去抵抗不公正的待遇,去爭取自己的位置,終于和幸福結緣。很顯然,杜鵑是一個勇敢、自立的兒童形象,其精神光彩體現出新時代的兒童風貌,有引領兒童自我成長的作用和現實意義。

    在塑造杜鵑這個兒童形象時,刷刷擅長心理描寫的藝術手法,成功地表現了杜鵑的內心活動,開掘了她的精神世界,從而使得這個人物形神兼備,骨肉飽滿。小說中有人物內心語言、內心獨白,也有作者旁白式解讀剖析人物內心。

    歐陽老師也有和自己一樣的體會吧,否則他怎么能說出這些話呢?這都是自己想說而不敢說的呀!自從大家知道自己是個鄉下女孩后,仿佛抓到了把柄,動不動就笑話自己,捉弄自己,在這個班級里,自己是孤立無援的。很多次,她覺得自己像汪洋大海里的一葉孤舟,只能任憑狂風捉弄、波濤折磨。她看不到海岸線,也看不到登上陸地的希望,只是心懷苦澀,一日日地苦苦撐著。

    這一段描述中,前半段是杜鵑心中所思,后半段是直接出面剖白,用復調式的手法寫活了杜鵑精神上的痛苦。作品中這一類精彩的心理描寫比比皆是,很有感染力,令人身臨其境,更深切地進入兒童敏感、脆弱的內心世界。

    如果說開往幸福列車的原動力是小主人公杜鵑的話,那么啟動幸福列車的司機則是作品中另一個成功的人物形象——歐陽老師。他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也不是歷來被稱頌的母愛教育傳人,而是能夠賦予教師以新的人文內涵的嶄新形象。可以說,當今的學生、學校、教育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復雜得多,很多新的矛盾沖突糾結在一起,而歐陽老師身上所表現出來的睿智、公平、正義的品質,恰恰順應新時代中的變化和發展。他總是和學生們打成一片,融進他們的班級生活中,默默地、不動聲色地觀察著、思索著孩子們的日常表現。他不能容忍以強欺弱、排擠刁難,特別是杜鵑被欺凌時,他拍案而起,仗義執言,卻又不忘以師者的身份引領兒童。他說:“最能施惠于朋友的,往往不是金錢或一切物質上的接濟,而是那些親切的態度、歡悅的談話、善意的同情和純真的贊美?!彼哉x、平等、和諧的教育理想為兒童創建陽光、自信、豁達的成長環境;他以黑氣球的生動事例,證明“氣球能不能飛上天,關鍵在于里面有沒有那股氣,和外在的顏色沒有關系”,他以自己的切身經歷,幫助杜鵑建立自信認同自我,點燃她內心的希望和光亮?!霸诤涞亩欤c其尋找溫暖,不如讓自己成為火焰?!边@是激勵每個孩子的自我成長的名言金句,歐陽老師是杜鵑們,也是所有孩子的精神支撐。

    兒童文學總是與兒童的精神成長聯系在一起,是孩子們的精神家園,他們在兒童文學閱讀中獲得愉悅,同時也尋找精神的力量。刷刷的《幸福列車》以在場的態度,為時代的兒童及其老師留下面影,從而成為安放孩子心靈、給他們溫暖和情感的精神家園,在兒童文學中書寫出全新的兒童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