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米歇爾·歐斯洛的剪紙剪影動畫:翩翩起舞的剪紙

    來源:文藝報 | 李萌  2017年01月20日09:26

    《夜幕下的故事》                                    《王子與公主》

    在法國有一位家喻戶曉的動畫導演,他執導的動畫電影曾經獲得了150萬人次的票房收入、售出了80萬張光碟和數十萬的周邊產品。他的作品榮獲過有“英國電影奧斯卡”之稱的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獎,也獲得過法國電影的最高榮譽——法國電影凱撒獎。他的作品受到宮崎駿的吉卜力工作室青睞,并被吉卜力工作室引入日本。

    這位兼顧了商業性與藝術性的動畫導演就是米歇爾·歐斯洛。他的童年在幾內亞度過,這段童年時光也影響了他之后的藝術風格。歐斯洛最為人所知的,是他以非洲為故事背景創作的動畫片《嘰哩咕與女巫》和《嘰哩咕與男人和女人》。這里要推薦的是歐斯洛的另外三部作品:《三個發明家》《王子與公主》和《夜幕下的故事》。其中,《三個發明家》是一部用剪紙手法創作的動畫短片,《王子與公主》和《夜幕下的故事》是兩部用剪影手法創作的長片。

    剪紙動畫以剪紙作為角色和背景,因為材料的特殊性而成為一種獨具風格的動畫形式。在制作中,藝術家首先將剪紙形象設計出來;然后將設計好的角色進行肢體上的元件拆分,這一步有點類似于我國的皮影戲。拆分的原則以關節的細分程度為準,例如手臂可拆分為大臂、小臂和手;如果要求動作更加細致,手甚至可以手指為基本單位繼續進行拆分。最后,再將設置好關節的角色置于背景之上,通過活動的關節使剪紙角色擺出各種姿勢,再使用攝影機進行逐格拍攝。

    米歇爾·歐斯洛的《三個發明家》將洛可可裝飾紋樣、鉤針花紋融入白色剪紙中,營造出精致易碎的畫面風格。他在剪紙的基礎上還進行了雕刻處理,這讓角色和場景又有了紙雕的意味。其中一些細節的處理非常考究,例如發明家在朝著火堆吹氣時,面部肌肉的變化也用紙張的起伏進行了細致的表現。在短短12分鐘的篇幅內,講述了父親、母親和女兒三個發明家不被世人理解、最終慘遭燒死的悲傷故事。在創作這部作品之前,歐斯洛生活窘迫,境遇潦倒。盡管《三個發明家》獲得了英國奧斯卡獎,可惜這部作品并未改變歐斯洛的處境。

    真正為歐斯洛奠定地位并且改變其生活狀態的,是他在1998年導演的動畫長片處女作《嘰哩咕與女巫》。在這部非洲題材的作品大獲成功之后,他宣布自己的下一部作品將由6個小故事組成,并以剪影動畫的形式進行創作。這就是后來的《王子與公主》。

    剪影動畫與剪紙動畫有相似之處,即角色都用剪紙方式制作,并根據動作需求將肢體拆分為元件。不同之處在于,剪影動畫通過光線對角色的照射在銀幕上呈現出黑色的輪廓剪影,造型沒有進行顏色的區分,增強整體感的同時也摒棄了影調的細節。世界上較早采用剪影這一形式進行動畫創作的是德國女導演洛特·雷妮格,她最著名的作品是1919年的長片動畫《阿基米德王子歷險記》。雷妮格的剪影作品精致細膩,可惜的是,《阿基米德王子歷險記》的電影膠片在二戰中遭到損毀,遺失了部分背景細節。在修復后,由于放映速度的問題,影片長度也由90分鐘縮短為65分鐘。

    米歇爾·歐斯洛與洛特·雷妮格在剪影造型的設計上略有不同:為了傳達情緒,歐斯洛的剪影造型以鏤空的形式在剪影中保留了角色的眼睛,還制作出了眨眼的效果?!锻踝优c公主》創作于2000年,講述的是劇場內的3個主創人物——老人、男孩和女孩自編自演了6個王子與公主的精彩故事。《夜幕下的故事》創作于2011年,是《王子與公主》的續集,3位主創繼續在劇場里進行即興編纂和演出。

    全黑的剪影配合鮮艷的大面積背景顏色,形成了色彩關系上的抽象表達。在創作《夜幕下的故事》時,歐斯洛使用了三維技術。影片中的剪影不再使用紙張進行裁剪,而是使用了三維建模的方式,在電腦中打光和渲染,最后輸出類似于剪影動畫的視頻影像。歐斯洛是一位善于接受新技術的藝術家,他還利用計算機技術制作了動畫背景顏色的動態效果。《王子與公主》和《夜幕下的故事》的劇本和導演都由歐斯洛一人擔任——順便一提,歐斯洛導演的所有作品都由他本人擔任編劇。

    歐斯洛的作品既有傳統二維手繪動畫和剪紙剪影動畫,也有三維動畫。其中,剪紙剪影動畫以它獨特的形式感和寓言性獨樹一幟,成為歐斯洛作品中的一抹亮色。

    《阿基米德王子歷險記》                                             《三個發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