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風下之鄉》

    來源:中國作家網 |   2016年08月02日11:38

    作者:艾格尼絲·凱斯 (Agnes Keith)  穆青 譯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6年5月1日

    書號:9787108055545

    定價:31.80元

     

    《風下之鄉》介紹:“風下之鄉”專指沙巴,馬來西亞東部度假勝地,這一稱謂即源自《風下之鄉》。艾格尼斯用細膩而詼諧的筆調,還原了上世紀30年代末的沙巴海灘、叢林探險和土著逸事,乃至“二戰”前夕的南洋氛圍。1939年,《風下之鄉》獲美國《大西洋月刊》非虛構類作品獎。

     

    編輯推薦

    《風下之鄉》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艾格尼斯·凱斯(Agnes Keith) 譯者:穆青

    艾格尼斯·凱斯(Agnes Keith)(1901—1982),出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橡樹園,出生后不久隨家人遷居加州好萊塢。青年時期就讀于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畢業后一度任職當時很具影響力的《舊金山觀察家報》。1934年與大英帝國北婆羅洲林業長官哈里·凱斯(書中的哈里)結婚,隧隨夫遠行,旅居當時的北婆羅洲首府山打根,生活寫作。其主要作品為其自傳體三部曲:《風下之鄉》(Land Below the Wind),《萬劫歸來》(Three Came Home)(好萊塢1950年改編拍攝了同名電影),以及《白人歸來》(White Man Returns),敘述了她所經歷的“二戰”前、“二戰”期間以及其后在南洋的生活及感悟。

     

    目 錄

    婆羅洲的喃喃細語01

    第一部外鄉人

    第一章“拿事實說話”002

    第二章帝國前哨017

    第三章女人們048

    第四章總督府059

    第五章訪客069

    第二部各自的路

    第六章男孩兒降生090

    第七章蘇祿海119

    第八章魂歸故里141

    第九章小男孩159

    第三部吃風

    第十章探險者的準備178

    第十一章一百顆牙和一百只耳朵202

    第十二章一把藍雨傘213

    第十三章叢林中的泥濘244

    第十四章探險者歸來278

    第四部故園的風

    第十五章一顆閃亮的星星300

    第十六章朋友的家303

    第十七章兩個可愛的人316

    第十八章風寒325

    第十九章故園334

    譯后記344

    序 言

    婆羅洲的喃喃細語

    《風下之鄉》中文版譯者穆青邀請我向華語世界的讀者說幾句話,我既興奮又惴惴。能借這本書將我們連在一起,是一件神奇又關好的事。沙巴與華人世界從歷史到當下都有著柔軟而千絲萬縷的聯系。感謝穆青提供這個機會,讓我能夠如此近地面對華語世界。

    作為沙巴歷史和文化的見證人、保護者,我們沙巴博物館珍惜、珍視艾格尼斯·凱斯(Agnes Newton Keith)夫婦對沙巴(舊稱北婆羅洲)所注入的深情,他們對這片土地、這里的人和一切生命的愛和觀察、描述,以及對動植物保護的推動,在我們博物館里有諸多記載。包括她丈夫哈里·凱斯,在任北婆羅洲林業官、農業部長、野生動物保護會長期間所做的大量林業保護工作,以及收集編撰的土著人瀕臨滅絕的“穆魯特語”(Muruts)字典。他們的故居也已修復完好,并以“凱斯故居”命名,于2004年向公眾開放。

    艾格尼斯細膩、敏感、紀實般的筆觸,以及在那個年代下并不多見的西方人視角,對東南亞,尤其是北婆羅洲的感性而詳盡的觀察和了解,使得原作一出版就在歐美讀者中產生了很大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西方人去婆羅洲旅游的熱潮。我們期待穆青的譯作,能夠讓華語讀者了解沙巴,喜歡沙巴——這片讓我們自豪的土地。

    婆羅洲(Borneo),中國古稱“渤泥”“婆羅”,它所在的位置,就是近現代中國文獻里常常出現的“南洋”。早在5世紀,中國就和婆羅洲建立了多方面的聯系,正式出現在官方文獻中,有據可查的是在6世紀。此后的歲月中,隨著航海、貿易的擴大,華人移民也不斷增多,現在華人族群已成為沙巴僅次于馬來人和原住民之外的第三大種族。

    比較遺憾的是,有關華人在婆羅洲的生活情狀,見諸筆端的文獻遠不如現實世界的精彩和豐富。希望穆青的譯作《風下之鄉》在華語世界的面世(以及已經在計劃中的艾格尼斯其他作品的翻譯),將作為一個開端,激發起更多深入、廣泛的關于華人與沙巴地區歷史、文化、考古、旅游等領域的研究、寫作以及合作。

    美麗的“風下之鄉”沙巴,歡迎全球華語世界的朋友!

    Joanna Binti Kitingan

    沙巴博物館館長

    后 記

    對這個地方起意,是看大衛·阿滕伯羅(David Attenborough)在BBC自然欄目里忽悠婆羅洲,文縐縐的英國腔加上婆羅洲這個地名,到了我這兒,就被意淫出天地洪荒、宇宙盡頭的一幅圖畫來。

    自幼崇洋,對殖民文化因之有天生的興趣。說要去婆羅洲,便開始研讀南亞殖民史。奧地利商人從文萊蘇丹國王手中將海盜猖獗的婆羅洲買下使用權和管理權,再轉手倒賣給英國人,英國人設立大英北婆羅洲渣打公司,開始經營。漸漸地,日本的歌伎、中國香港的木材商在當時的婆羅洲首府山打根富甲一方,辦學行善,使得這塊彈丸之地一度成為當時世界上百萬富翁最密集的地方。“二戰”中,日本人毀掉了婆羅洲所有的繁華和富足,戰后僅憑一個渣打公司無力修復,這才移交給大英帝國,正式成為英屬殖民地,一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亞非拉的獨立運動風起云涌,1963年北婆羅洲自治。

    英國人本性蕭簡,治下雖百余年,于生靈無擾。直到今天,沙巴島上的幾個自然保護區生物種群的豐富仍數世界前列,丹農谷(Danum Vailey)是其中一個,枝繁葉茂,鳥獸歡騰,那里是我們愛上沙巴的起點。

    美國女作家艾格尼斯·凱斯的三部曲Land Below The Wind,Three Came Home(這部書被好萊塢改編為同名電影搬上銀幕,中文名《萬劫歸來》),The White Man Returns,更讓這天盡頭的洪荒孤島在戰后成為西方人眼里的傳奇,一時轟動。我在丹農谷的雨林度假村里讀到,拿起便放不下,起意將它分享給中文讀者。艾格尼斯的文筆和視角放在今天,非但不過時,在習慣了高亢宏大的中文語境中,反而清新、詼諧、獨到而真實,如旱地甘露。

    旅行也好,居住也罷,往往是存在于想象中、記憶或意念里的風景,成就了十之七八的美感。是我的丈夫和兩個孩子的陪伴與分享,組成了我的婆羅洲風景,更要感謝翻譯過程中,丈夫在語言、文化、習俗等方面的指導及幫助。

    是Chinamama.us論壇的朋友,因為與你們在一起的那些美好歲月,萌生了分享此書的初心;好友凌嵐、北京的韓曉征女士、楊虹先生以及美國楓香書局張西女士在我翻譯過程中的鼓勵和支持,更是此譯著最終面世的動因。謝意難以言表。

    穆 青

    2015-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