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 >> 正文

    畬族作家群,書寫“民族風”

    http://www.tc13822.com 2016年05月03日13:07 來源:福建日報 吳旭濤

      千百年來,畬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畬族文學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往常,畬族作家很少以集體的身份出現。

      但去年初,《文藝報》以《畬族文學:聚成一團火》為題,刊發了福建省多位畬族作家的評論和創作談。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畬族作家首次集結出現。

      幾乎同時,《民族文學》評論專欄也刊發了一篇《新時期畬族文學地理印象》,在畬族作家中引起不小的反響。

      兩顆石子,激起了波瀾。畬族作家群作為一個群體,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引起文學界和學術界的關注。這背后,是畬族作家們幾十年的成長和民族身份認同的回歸。

    福建少數民族文藝論壇現場 高向凱 攝福建少數民族文藝論壇現場 高向凱 攝

      4月9日,福建少數民族文藝論壇在福安舉行。來自魯迅文學院、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以及省內外的少數民族作家50多人齊聚一堂。畬族作家群,作為一個群體被提出、研究和討論。

      漸行漸近的畬族作家群

      “畬族作家已經形成一個群體。”這幾天,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副會長包明德在寧德考察交流,他自稱感受到了一股強勁的勢頭。“像雷子金、雷風行、鐘紅英、山哈等少數民族作家,他們作品中體現出的那一片家園、那一片原鄉,以及他們的民族意識、審美心理、理想情懷等,已經形成他們的風格和特點,可以看見畬族文學美好燦爛的前景!

      福建擁有畬族人口36.55萬,占全國畬族人口的51.58%和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45.87%。據省文聯副主席陳毅達介紹,福建畬族作家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5人,省市級作協會員20人左右,從中國作家協會2014年選編的《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集·畬族卷》的情況來看,占全國畬族作家人數的68%。“福建少數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長期處于雜、散居住狀態,發展到現今這個規模實屬不易。” 

      來自福州大學的學者鐘伯清從1997年開始,就從事于畬族文化研究。他提出了“漸行漸近的畬族作家群”的觀點:“我們之所以提出畬族作家群的概念,因為畬族作家已經有了一定規模,目前已有30人左右。而且畬族作家的群體意識正日益加強!

      據悉,畬族文學可分為民間文學、半民間文學和作家文學。相比于其他兩種文學形式,畬族文學的出現,基本上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但早期,畬族的作家并沒有身份意識,其作品與畬族文化本身沒有關系。        

      后來,上個世紀50年代出生的作家們,開始有了族群的意識。出生于1957年的雷德和是第一位專注于畬族題材小說創作的畬族作家。

      “60后”“70后”的畬族作家,有了越來越強的群體意識。作家山哈原是司法工作者,他早期的作品帶有明顯的職業印跡,但近年來,他開始轉向畬族題材的文學創作。

      而在“80后”“90后”之中,因高等教育更普及、所受教育程度更高、文學愛好者更多的原因,呈現出年代越往后,畬族作家、作者人數越多的現象。

      與此同時,畬族作家的創作類型越來越豐富,如雷德和、山哈、粲然等的小說,呂奎文、雷風行、山哈等的報告文學等等,都成為同行中的佼佼者。

      畬族“文學地理”版圖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這一方人又反哺這一方地域文化。

      福建的地域特色鮮明,可用依山傍海來形容。地理位置的“山”“!碧攸c,從一定意義體現在我省新時期畬族作家的某種精神取向上。這種受自然環境、獨特地域文化影響的創作取向,是畬族作家群每個成員身上的烙印,也是他們創作的源泉。省文聯文藝理論研究所學術部主任鐘紅英把畬族文學創作的區域印象稱為“文學地理”。

      雷德和是一位執著的“文學地理”發掘者。他的畬族民族題材作品,大多立足于他所生活過的閩東畬村,如《蘭糟》中的蛤竹村、《夜闖卑庫山》里的南音村、《紅祖國》里的雷家岙等。在他的作品中,畬民對祖圖的圖騰信仰,四月初八的“牛歇節”等生產性節俗,以及畬民對土地、耕牛以及與人之間的深厚情感,都有著生動的表達。

      相比雷德和對畬族的山的鐘情,粲然的筆下則是海。1978年出生的她,居住在海邊,被稱為畬族第一位女作家。她的作品在區域設置上,大多數位于沿海的某一個城市或某一處海灘,人物則定位為十七八歲的花季少女。在她身上,洋溢著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青一代畬族作家的才華。

      而鐘紅英的作品,則努力尋求民族身份認同,她通過考察民族的歷史文化,在散文作品中追尋民族之根。如《崖壁上的舞者》選取畬族遷徙、發展史上10個富于特色的村莊,描寫畬族作為一個民族的前世與今生。此外,連江、羅源、建寧的一些畬族作家,他們多數對古典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擁有著厚重的文化氣息。

      “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形成各種各樣的審美,也利于我們文化多樣性的建設。畬族的文化內涵,所埋藏的文化寶藏和文學之源,需要開掘出來。”包明德說。

      鳳凰展翅須憑風借力

      處于起步狀態的畬族文學,處于成長時期的畬族作家群,不可避免地存在種種不足與局限!熬唧w可概括為‘一少’‘二散’‘三缺’:‘一少’是指有影響的作家、作品少;‘二散’是指創作題材不集中、沒有創作核心;‘三缺’是指缺少品牌作家,缺少發表作品的陣地,缺少培訓和指導。”陳毅達說。

      為了彌補這“三缺”,近年來中國作協和我省相關部門加強了對少數民族作家的扶持和培養力度。2012年,中國作協啟動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工程”,除在魯迅文學院開設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高研班、培訓班外,還專設少數民族文學重點作品扶持項目等,我省畬族作家先后參加培訓,鐘紅英、雷德和、鐘而贊的作品分別獲中國作協2013、2014、2015年度少數民族重點作品扶持項目。

      “繁榮和發展民族文學需要兩雙翅膀,其一是作家創作的優秀作品;其二是文學刊物和文學組織拿出更多平臺,讓作家在這個平臺上展示! 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秘書長趙晏彪說,舉辦文學賽事、劇本影視化、作品網絡推薦等多方面平臺搭建,能更快促進畬族文學發展。

      據悉,在平臺建設上,本月進行的“新時期畬族文學創作高級研修班”,首次集結了全國各地的畬族作家、畬族文化研究者,他們在論壇、現場教學和創作實踐之中,梳理畬族作家群及畬族文學的發展脈絡,相互介紹學習經驗。這樣的交流平臺,今后還將不斷延續;此外,《民族文學》正與畬族聚居地寧德市探討建立民族文學創作基地。目前,《中國民族報》《福建民族》等刊物,重視起對畬族作家的培養,《文藝報》《福建日報》《福建文學》等報刊上,畬族作家、新人的作品也更常見起來。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