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 >> 正文
3月初,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圍繞當前文物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部署。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保護文物實際上也是在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滋潤道德的力量,傳承我們的傳統優秀文化,推動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這是對新時期拓展文物利用的精辟論述。
少數民族文物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是研究中華民族歷史的重要依據。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少數民族文物流失,瀕臨消亡。如何借政策東風保護少數民族文物?3月30日,在文化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司長朱曉東對《意見》的制度措施做了簡要說明,為我們提供了參照。
缺乏重視?落實文物保護主體責任,建立文物保護責任終身追究制
“文物保護,首要的是思想上的重視,如果落實到民族地區,往往就是當地政府領導的重視!边@是少數民族文物工作者的共識。民居、橋梁等不可移動文物,本身不能進博物館,如果沒列入文物保護單位,那么其生存狀態完全取決于當地,政府重視則保護得好,反之則難逃拆毀的命運。《意見》出臺后,這一問題有望得到解決。
“依法追責是落實文物保護責任的重要方面。落實文物保護的領導責任和主體責任,解決思想上不重視、工作上不到位的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將文物保護作為地方政府領導班子績效考核內容,納入考核指標!敝鞎詵|說。
《意見》強調要把文物工作作為地方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參考,專設“嚴格責任追究”一節,提出建立文物保護責任終身追究制。這些內容涉及地方政府,國家文物局將研究總結近年來地方政府的成功經驗,明確文物保護責任終身追究制的具體要求。
《意見》還提出,要加強地方文物執法工作,尤其是市縣級文物行政部門要依法履行行政執法職能。目前,文物部門行政執法力量比較薄弱,國家文物局將按照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要求,研究通過委托由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或其他綜合行政執法機構承擔文物執法職能的方式,加強文物行政執法力量。
資金不足?多措并舉,落實保護資金的投入
經費不足,是制約少數民族文物事業發展的一大掣肘。據統計,西藏目前有包括古遺址、古建筑、古墓葬在內的不可移動文物點4277處,新疆有不可移動文物點9542處,廣西有不可移動文物點10495處,寧夏有不可移動文物點3818處,內蒙古有不可移動文物點21099處。這些地區的可移動文物數量更為龐大。由于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目前,民族地區文物保護工作所需的絕大部分資金靠國家和地方財政支持,有的地方自身經濟基礎薄弱,財政捉襟見肘,文物保護經費緊張,文物損毀現象比較嚴重。
“僅靠政府之力難以承擔文物保護任務,必須創新管理,拓寬渠道,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敝鞎詵|說!兑庖姟访鞔_提出,要保障經費投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把文物保護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要將國有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范疇,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多措并舉,落實保護資金的投入。
朱曉東列舉了《意見》提出的三項舉措。一是研究制定文物保護補償辦法,對公民、法人、社會組織因履行文物保護義務,而致使合法權益受損或受限時給予經濟補償,這是破解文物資源密集地區保護困局的重大制度創新。下一步,國家文物局將與財政部共同調研,依法確定補償對象、補助范圍、實施方案,通過試點積累經驗。
二是設立公益性文物保護基金。設立文物保護公益基金,采取社會募集等方式多方籌措保護資金,可以重點補助私人產權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維修,激勵文物所有者和使用者更好地履行保護義務,這是解決私人產權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維修資金問題的創新之舉。
三是加強一般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管理。對社會力量自愿投入資金保護修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一般不可移動文物(文物保護法稱為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的,可依法依規在不改變所有權的前提下,給予一定期限的使用權。
人才不夠?“金鼎工程”將培養多方面人才
專業人才缺乏,也是少數民族文物保護事業發展的一大難題。比如,甘肅是民族大省,但甘肅省博物館里專事少數民族文物研究的只有兩人,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民族博物館共有8名工作人員,其中專業人員也是兩人。人手不足,直接制約了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
“文物行業人才隊伍結構不斷優化,專業水平明顯提升,是《意見》的主要目標之一!敝鞎詵|說。《意見》提出,要實施人才培養“金鼎工程”,加快文博領軍人才、科技人才、技能人才、復合型管理人才培養,形成結構優化、布局合理、基本適應文物事業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組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文物大省的專業人才,實施保護項目與人才培養聯動戰略,加快文物保護修復、水下考古、展覽策劃、法律政策研究等緊缺人才培養。重視民間匠人傳統技藝的挖掘、保護與傳承。加強縣級文物行政執法、保護修復等急需人才培訓,適當提高市縣文博單位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加大非國有博物館管理人員、專業人員培訓力度,完善文物保護專業技術人員評價制度,加強高等院校、職業學校文物保護相關學科建設和專業設置。
如何創新?大力發展文博創意產業
發展文博創意產業,深入挖掘文物資源的價值內涵和文化元素,從而進一步調動博物館館藏資源,是當今文博行業的發展趨勢。近兩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用接地氣的創意“執全國之牛耳”:從康熙雍正等帝王的“賣萌照”到“朕亦甚想你”折扇、朝珠耳機、永世相隨晴雨傘、容嬤嬤針線盒及御前侍衛手機座,紫禁城的古老文化通過文創產品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許多地方的博物館也各施絕技,如三星堆博物館研制出了青銅面具形狀的餅干,杜甫草堂博物館推出“Q版杜甫很忙”系列產品,陜西歷史博物館制作出“唐妞”、“唐美麗”、“漢英俊”和“摩登仰韶”等文創產品。
相比較而言,民族類博物館和民族地區的博物館的文創產業雖也在起步階段,但尚未形成規模。如中國民族博物館開發了民族風格圖案的背包、杯墊、U盤等,在小范圍推廣獲得青睞,但還沒有進行大規模開發營銷;湖南里耶秦簡博物館開發了秦簡樣式的雨傘、書簽等,但大多還是在本地推廣使用。
“《意見》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博創意產業,擴大引導文化消費,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敝鞎詵|說。
《意見》指出,鼓勵眾創、眾籌,以創新創意為動力,以文博單位和文化創意設計企業為主體,開發原創文化產品,打造文化創意品牌,為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研發、經營等活動提供指導和便利條件。實施“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支持和引導企事業單位通過市場方式讓文物活起來,豐富人民群眾尤其是廣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目前,這方面的政策性文件正在由文化部牽頭、國家文物局和相關部委參與,共同研究制定之中,目的就是為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營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