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tài) >> 正文

    貴州黔東南傳統(tǒng)村落保護觀察

    http://www.tc13822.com 2015年12月07日13:13 來源:中國文化報 李佳霖 文/圖
      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

      11月14日,75歲的貴州省榕江縣大利村村民楊秀文坐在家門口,制作侗族傳統(tǒng)樂器琵琶琴。兩天之后,是2015首屆“中國傳統(tǒng)村落·黔東南峰會”召開的日子,峰會之前的考察活動第一站選在了大利村,因此一大早,楊秀文就把琵琶琴制作的場地“搬”到了自家門口,給200多名參會人員進行展示。

      應參觀人員的邀請,楊秀文彈了一曲《社會主義好》。這首曲子的旋律也許正切合他此時的心態(tài)。楊秀文說,近幾年來村里旅游的人逐漸增多,有不少游客對琵琶琴感興趣,去年就有人買了3把,一把能賣兩三百元。

      這自然與近幾年中央不斷提出要加大傳統(tǒng)村落保護力度以及黔東南州對傳統(tǒng)村落價值的認可和保護有關。一時間,傳統(tǒng)村落保護似乎迎來了機遇。

      尊重村落文化景觀的演變特性

      從貴陽出發(fā),乘車大約4個小時到達凱里市,再經過大約2個小時的顛簸,就到了楊秀文所在的村寨大利村。在將近700年歷史的大利村,放眼望去,村中青石板路曲折蜿蜒,一條小河潺潺流過,具有侗族特色的欄桿式青瓦木樓沿河而建,鱗次櫛比。這仍然是保存完好的侗族古村落。

      在城鎮(zhèn)化迅速發(fā)展的今天,這些建筑如何能延續(xù)下來?住在一處清朝侗族四合院內50多歲的村民楊建業(yè)的講述頗具代表性。他說,因為家里窮,幾萬元的木結構房子都蓋不起,更別說蓋磚房了。“住著沒什么不方便,就是老鼠洞太多了。”他一邊編著草鞋一邊說。

      30多歲的村民劉艷紅在榕江縣打工,每周末回來看老人和孩子。前幾年她家把老房子拆掉,蓋了新的吊腳樓。“房子老鼠洞太多,而且很多木料都腐爛了,所以就直接拆了重新蓋了比較省錢的吊腳樓。但是在建造時,根據現在的居住需求進行了一些改變,比如加高了樓層、安裝了玻璃窗戶等。”

      在大利村等古村落看起來原始古樸的整體外貌下,這些“悄然”的改變其實一直進行著。從江縣高增鄉(xiāng)的基層工作人員梁述珩介紹,在某些經濟比較好的村子,一些老房子被拆除當作舊料賣掉,純木結構的民房變?yōu)榱舜u木結構,小青瓦變成了琉璃瓦,甚至鐵皮瓦。有的房屋還出現了鋁合金窗、鐵門等。

      “村落是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并仍然在繼續(xù)發(fā)展和不斷變化,應該尊重村落文化景觀的演變特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qū)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秘書長周儉表示,滿足村民個體化的建房需求是保護村落景觀的積極性策略,民居的更新應該以社區(qū)參與的方式,對傳統(tǒng)民居進行宜居性改建。“比如從江縣小黃村民居的修繕,我們與村民協(xié)商的結果是,在保持木結構外觀的基礎上,底部加固為磚結構,這樣既宜居又不破壞村落的整體景觀。”

      “日子過得很好,不想去外面打工”

      不同于很多傳統(tǒng)村落目前的“人走村空”的狀況,在黃崗村、占里村等古村,村中仍是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在黃崗村,村民為參觀人員表演了當地民俗活動“抬官人”和侗族大歌,村里上百人、男女老少一起參與。表演結束后,參與唱侗歌的孩子們聚在一起抽陀螺、滾鐵環(huán)。這仍然還是一個比較健康的鄉(xiāng)村景象。

      “養(yǎng)得女多無銀戴,養(yǎng)得男多無田耕”“一株樹上一窩雀,多了一窩就挨餓”……在“中國計劃生育第一村”占里村,隨處可見張貼在街巷中流傳下來的占里古歌歌謠。在這些族規(guī)族約的制約下,占里村嚴格控制出生人口,保持百年來人口零增長。11月14日的占里村,在侗族寨子的標志性建筑鼓樓中唱侗歌的、用古法造紙的、舂米的……村民都各自忙碌,小孩子成群結隊,旁若無人地嬉戲打鬧。

      一位40多歲的村民帶著孩子在溪邊洗菜,她對記者說,家里自己種米、種菜,養(yǎng)豬、養(yǎng)雞鴨魚,日子過得挺好的,不想出去外面打工。

      外面繁華世界的誘惑還是有的。記者注意到,在這些村寨,很少能看見20多歲的年輕人。黃崗村一位村民向記者證實,村里20多歲的年輕人大部分都去廣東、浙江等地打工,過年才會回來。“我一般在家種田,農閑時去縣里打工。現在來旅游的人越來越多,所以一直想著回來干點什么,比如推廣這里最有特色的蔬菜韭菜。”他說。

      如何留住更多的村民,讓村落保持活力?貴州省建筑設計研究院總規(guī)劃師劉兆豐表示,鄉(xiāng)村之本是農民,村落的發(fā)展首先要謀求村民生計和產業(yè)發(fā)展,其中在保護要求下創(chuàng)新產業(yè)發(fā)展模式是傳統(tǒng)村落保護成敗的關鍵。

      捍衛(wèi)村落文化的完整性與獨立性

      與占里村、黃崗村、大利村的原生態(tài)不同,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的旅游開發(fā)已頗具規(guī)模。走在苗寨的街上,客棧、商鋪、飯館等比比皆是。據了解,今年前三個季度,千戶苗寨的旅游收入近21億元,同比增長36.11%。

      然而,這是游客眼中的西江千戶苗寨,對于苗家姑娘細寶依來說,卻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她說,“很多人問我,反感不反感苗寨現在的樣子。我想,對游客來說,肯定喜歡原生態(tài);但對我來說,旅游的開發(fā)讓我能做導游,我不用背井離鄉(xiāng)在外打工,我覺得這是好事。”

      黃崗村的一位村民也表示:“游客能來我很歡迎。”他說,以前去縣里賣東西,經常需要挑著去,賣不完再挑著回來,現在經常不用出家門就能把東西賣出去。

      然而,不可否認旅游開發(fā)確實造成了村落的破壞。中國傳統(tǒng)村落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曹昌智在峰會上展示了幾組對比照片:2012年之前,黎平肇興村還是一派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2015年,肇興村為旅游開發(fā),占用農田新建了金碧輝煌的寨門。細寶依也表示,因為開發(fā)旅游,西江千戶苗寨的道路被拓寬,兩側原來的民居都變成了商鋪。

      同時旅游帶來的競爭也影響了村民的心態(tài)。一位苗族大姐在離西江千戶苗寨觀景臺最近的地方開了一家照相的小店,不同于占里村、岜沙苗寨等村民的知足和安逸,她滿臉焦躁,努力地勸說著經過店門前的游客拍張苗裝照,她對記者抱怨,開店的人太多,一天連100元都賺不到。

      而在周儉看來,以保護為目的的旅游開發(fā),還需要注意很多問題,比如社區(qū)會不會分化?傳統(tǒng)文化會不會被異化?對村落景觀化的管理是否準備好?何況發(fā)展旅游導致的傳統(tǒng)文化異化已經初見端倪:岜沙苗寨逢年過節(jié)喜歡吹奏蘆笙,跳蘆笙舞,現在為了給游客表演,經常需要“過傳統(tǒng)節(jié)日”;防火節(jié)是苗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到河邊吃冷食,不準用火,但在西江千戶苗寨,這一天照樣開門迎客,用火、吃飯都不耽誤。

      對此,劉兆豐建議,要嚴格界定傳統(tǒng)村落的旅游開發(fā)模式,探索適合傳統(tǒng)村落發(fā)展的人文旅游類型,劃定非旅游傳統(tǒng)村寨和旅游村寨內不對游客開放的社區(qū)等,捍衛(wèi)村落自身文化的完整性與獨立性。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