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 >> 正文
由中國文物學會民族民俗文物專業委員會主辦的少數民族抗戰文物調研座談會,近日在北京召開。會上,來自新疆、廣西、云南、貴州、河北等省區市博物館、紀念館的專家、學者,用當地保存下來的文字、照片、實物等,闡述了少數民族同胞在抗日戰爭中作出的巨大貢獻和犧牲,并同國家文物局、國家博物館、中國文物學會的參會專家、學者,圍繞少數民族抗戰文物的征集、保護、利用工作,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少數民族書寫抗戰史上濃重一筆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中國少數民族同胞同日本侵略者展開了英勇的斗爭,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少數民族的抗戰,是全民族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抗日戰場上,到處都活躍著少數民族抗日將士的身影。馬本齋紀念館館長哈光杰,介紹了著名的抗日英雄馬本齋和回民支隊的光榮歷史。抗戰時期,回民支隊轉戰于冀中平原、渤海之濱,進行大小戰斗870余次,殲滅各種反動武裝 3.6萬余人,被稱為“無攻不克,無堅不摧,打不爛,拖不垮的鐵軍”。
云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李紅宇介紹,云南第一支抗日部隊六十軍在彝族軍長盧漢的帶領下,4萬余名云南各族兒女轉戰山東、湖北、湖南、江西等省,重創敵軍。其中臺兒莊一戰,六十軍一八四師彝族師長張沖統率3000云南子弟兵,在禹王山戰斗中堅持陣地二十多天。這是臺兒莊大捷的關鍵一仗。當時的日本報紙稱:“自‘九一八’與華軍開戰以來,遇到滇軍猛烈沖鋒,確為罕見。”
1942年至1944年,滇西淪陷,聚居在此的24家土司都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抗日道路,他們自籌經費,組織了幾十支抗日武裝。如龍陵朱嘉熙組建的滇西各民族兩千多人參加的“龍潞抗日游擊隊”、潞江宣撫司線光天組織的“滇西邊區自衛軍”潞江支隊等,在中國少數民族抗戰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在抗日大后方,各族群眾也全力以赴。陜西的一些回族商人常冒著生命危險到敵戰區采購物資,先把貨物存放在清真寺,然后偷運回來,保障了大后方的物資供給。為了保證西南大后方的物資運輸,云南彝、傣、白、佤、傈僳等民族的20萬各族勞工挺身而出,在9個月內建成了橫跨無數高山峻嶺、激流險灘的滇緬公路。新疆各族民眾掀起了捐款捐物的熱潮,從1943年至1945年共捐獻國幣6600余萬元。西藏僧侶們用生活費500萬元購買了25架飛機捐贈給國民政府。嘉木樣活佛捐獻飛機30架,創邊民向國家捐獻最高紀錄。
少數民族抗戰文物是歷史的重要見證
抗日戰爭為中國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遺址和大量文物,諸多少數民族抗戰文物,展示著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以及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各民族團結抗敵、英勇不屈的愛國精神。
李紅宇介紹說,云南的抗戰文物約計150余項,以騰沖國殤墓園、松山戰役舊址等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為代表的一大批抗戰文化資源,成為進行抗戰文物遺跡考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云南省博物館就收藏有彝族抗日名將龍云在抗戰中由于戰功卓著獲得的云麾勛章、寶鼎勛章等。
貴州省文物工作人員吳壽軍介紹說,在貴州,還保留有百余處重要抗戰史跡。比如,立于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的道真抗戰勝利紀念碑,記錄了道真縣征兵、征夫、捐資抗日歷史,內有“共征兵六千六百九十七名”之記載。獨山縣黑石關萬人墳見證了日寇的暴行:1944年11月28日,日軍沿黔桂公路進犯獨山縣城,一路燒殺搶掠,沿途被害軍民共計近2萬人,當地政府組織收斂遺骨掩埋,被稱“萬人墳”。
新疆烏魯木齊市博物館管理部主任張輝,介紹了下屬藏館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的館藏文物現狀:紀念館展出了中國共產黨在新疆進行革命活動的文物共1500多種。陳舊的桌椅、老式的電話、油印機和各種文件、資料、書籍、報紙、筆記以及陳潭秋等人生前使用過的鋼筆、毛毯、大衣、皮帽等,再現了1937年至1942年以陳云、鄧發、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疆進行抗日救亡運動的歷史全貌。
應加大少數民族抗戰文物的征集、保護和利用
“一個民族沒有在歷史關鍵時刻的亮點表現,那么,其民族精神就不能很好地發揚光大。”國家文物局原局長馬自樹說,少數民族抗戰文物展現了少數民族在抗戰時期的英雄事跡和英勇表現,對于建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加中華民族認同感非常重要。但目前,對少數民族抗戰的歷史、人物、事件研究得不夠,很多少數民族的抗戰事跡沒有被挖掘出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方素梅說,目前,國內對少數民族抗戰的研究很少。據她了解,國內全面研究少數民族與抗戰的專著僅有楊策先生的《少數民族與抗日戰爭》,還有一些論著則包含了部分少數民族或民族地區的抗戰內容。此外,絕大部分的論著都缺乏對抗戰時期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狀況的研究。
“少數民族抗戰文物的征集、保護、利用不應被忽視。但不可否認的是,文物界對少數民族抗戰文物的關注和調查研究很不夠。”國家文物局研究員李曉東說,對此,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抗戰文物。從廣義上來講,抗戰文物應該是在抗日戰爭中,無論是前線還是后方,無論是敵占區還是國統區,各族人民采用不同形式對日本侵略者進行打擊所直接或間接形成的文物。少數民族抗戰文物的價值和一般文物也有所區別,比如,不是每一件抗戰文物都有藝術價值、科學價值,而更多的是歷史價值。明確了這些理念,在文物征集過程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對于少數民族抗戰文物的保護要遵循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將其作為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加以保護,比如要保護抗戰遺址的原生環境等。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宋兆麟希望各地要加強對少數民族抗戰口述史的記錄整理工作。“實際上,很多參加過抗戰的少數民族人士都有很生動的故事,他們的口述史是還原這段歷史的很好的參考資料,也更為生動。”宋兆麟說,但現在,抗戰老人逐漸逝去。比如,回民支隊的老兵在世的只剩下兩人了,而且都已經90多歲,如果不及時記錄整理他們的口述史,可能就會永遠失去一些珍貴的歷史記憶。